浅析影响县级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因素与应对措施
李朴(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7日】
字号:【大】 【中】 【小】
    作为国家审计事业的基层组织—县级审计机关,在近三十年的历程中,为一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有些县级审计机关,在创造辉煌的同时,却也或多或少的始终伴随着审计质量欠佳的困扰。那么,怎样才能排除困扰,确保审计质量的不断提升?下面从工作实践和亲身体会这个角度共同探讨一下,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县级审计质量?针对影响县级审计质量的不利因素,应采取哪些措施,去应对其在工作中造成的困扰。

    一、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

    县级审计质量的优劣程度,由多种因素所决定。这多种因素可归纳成为两个主要因素,即县级审计人的自身因素和其自身以外的客观因素。

    (一)审计人的自身因素。

    审计人的自身因素,除了审计人能够坚持审计工作的体质以外,也可归纳为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一个是审计人的审计技能,一个是审计人的思想品德。其中,审计人的审计技能占主导地位,而审计人的思想品德,对审计质量却始终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审计人的审计技能

    (1)业务知识(包括财会、法规、社会科学等知识)。业务知识,是每一个审计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审计人开展审计工作的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审计人不具备这个应有的基本条件,翻开账薄就会是一头雾水,别说是看不到问题,就是看出点所谓的问题,也不会用法规等审计工具,去准确界定和处理,那还谈什么审计和审计质量?因此,审计人的业务知识是影响审计质量优劣程度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
    (2)业务敏感性(包括政策敏感性等)。业务敏感性,是审计人在获得丰富的业务知识的基础上,在审计过程中能把理论和实际快速、紧密联系起来的本能。这种本能,能使审计人的大脑反应迅速、联想丰富、转变思维。它就像粘合剂一样,能把自己的思维活动、法律知识和审计账目中细微的、看似平常的和一些看似无关联的诸种因素、环节、小事粘连在一起,起到“粘”出小萝卜带出大堆泥的效果。为此,审计人的业务敏感性,在影响审计质量的优劣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业务技巧(包括业务经验和创新理念)。业务技巧,是审计人从事审计工作一定时期之后,在不断学习他人,总结自己的过程中,得来的工作经验和敏捷思维有机结合的本领。审计人的这种本领,就像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一样,能使审计工作迅速拓宽审计面,快速推进审计进程,膨胀审计效果。审计人如果缺乏这种能力,那他就只能死盯着账薄和票据“按部就班”的爬数字,而不会采取如“审山、审船、审老天”、“走出审计干审计”等优秀的方式、方法,去利用客观实在和广泛的人际关系、社会科学知识等有利条件,去解读诸多的审计难题。为此,要想使审计质量有所提高,业务技巧是每一个审计人不可缺少的一项业务技能。
    (4)分析、破解问题的能力。分析和破解问题的能力,从概念上讲,就是审计人善于仔细分析、富于联想、追根求源的行为能力。它要求审计人要有一种对问题,既勤于思考又穷追不舍,还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审计人的这种能力就像渗透剂一样,它能逐步发现、挖掘、揭露、剖析被审计对象深层次隐藏的问题。审计人如果缺乏分析和破解问题的能力,在审计过程中就只能浮在工作的表面,最终以草率收兵而结束。这样审计出来的结果,无形中隐瞒了被审计单位深层次存在的问题,那么,审计质量也就没有了保证。为此,审计人的分析、破解问题的能力,是影响审计质量优劣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5)文字语言表述能力。文字语言表述能力,是审计人对文字和语言的书写、运用能力,是审计人必备的基本本领。假如审计人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翻江倒海的费尽了气力,把被审计单位中大大小小、对的错的、好的劣的所有问题都审计了出来。应该说,此项审计的基础工作还是比较圆满的。但是,面对这些问题,却不能在书写审计报告时,去分门别类,去归纳提升;对那些违规违纪的问题,拿不出高见解的、可操作性强的、有广泛指导性的整改建议;全部问题不管是对的错的,无秩无序、不伦不类的混在一起,一股脑的在审计报告中抖露出来,形成了一本让人难以读懂的天书,怎能准确的显示审计质量的好坏?
    作为审计人,如果不会书写文字,不会运用语言组织成文书,就不能更好的去履行审计职能。即便是能够书写一般性的取证材料、座谈记录、审计日记和千篇一律的模式报告。但是,写不出反应全面、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表述清楚,定性准确、提升高度,又有独到见解的优秀的审计报告。那么,这个报告对审计项目本身和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就不会有画龙点睛的良好效果。所以说,文字语言表述是审计工作中很重要的环节。为此,审计人的文字语言表述能力,在影响审计质量的优劣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2.审计人的思想品德

    在这里谈审计人的思想品德,说白了,就是指审计人在接受审计任务后或者审计中,是怀着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去进行项目审计的。是遵纪守法、按照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规范去开展审计?还是违反法规、依照反社会的道德理念而另有所图?再者,是不是存在违反原则的感情审计?是不是产生了不敢坚持原则的懦夫审计?等等。
    审计人的思想品德,在整个审计工作过程,可能是稳定不变的,也可能是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有的审计人在项目审计中,自始至终思想品德都“好”,有的是自始至终思想品德都“坏”,而有的开始是“好”的,中途变“坏”了。审计人的思想品德不管“好”与“坏”,它都会直接给审计质量带来“好”的或者“坏”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要想提升审计质量,审计人不但要有过硬的审计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这两种因素缺一不可。

    (二)审计人自身以外的客观因素。

    1.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因素

    (1)审计力量相对不足。主要是指县级审计机关中,真正参与实施审计的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从本单位和周边县(市、区)了解的情况看,三、四十人的县级审计机关,能真正参与实施审计的人员,一般在10到20人左右。设置业务科室数量较少的县市,每个科室一般有3到4人组成,而有的县(市、区)设置的业务科室较多,致使个别科室只有一个科长单人组成。这样的审计力量面对全县(市、区)每年近百个审计项目,有时还要完成上级临时交办的审计任务,这种人员少任务多的局势,致使审计人员总是常年处在时间紧任务急的紧张状态之下。他们在审计工作中,对较小的被审单位,甚至部分大单位,仅仅是对账目大概看一遍就结束,根本无法讲究审计质量。
    (2)审计技能相对偏低。一是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在文化、学历、业务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二是起点低,基础差。大部分县级审计机关在组建时,仅仅是由2至3名从其他单位抽调来的财会人员组成,这些人大部分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没有相应的审计专业知识。他们走上审计岗位后几经摸索,虽然有了一定的审计能力,但是,与审计内在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三是后续力量不足,随着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审计队伍也有了发展壮大。可是新增人员,虽然部分持有大中专学历,但专业也大多不对口,还有一部分是普通工人。他们中间大部分都是“一切从头做起”,始终还没有形成审计力量的强势;再者,随着电算化的应用,多数审计人已经到了望“电”兴叹的处境。

    2.审计环境的因素

    (1)人情关系因素。县市区域范围小,人员熟,还有亲戚、同学和战友等多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对被审计出的问题一旦有人出面讲情,就有可能开口“放水”,丧失原则。
    (2)腐败侵蚀因素。受一些腐败之风的影响,有些单位被审计出问题后,就难免用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把事摆平。对那些意志不坚定的审计人,可能会被拉下水,败坏了原则。
    (3)“大官”保护因素。官员保护历代有之。面对这些有权有势的上级“命令”,审计人有时可能不得不放弃坚持。

    3.新形势下的审计要求与从审人员的现状不匹配的因素。

    (1)被审单位的反审计能力不断增强。一些单位,为了应付审计、纪检、财政和税务等部门检查,对账目采取了做假账等手段,来隐藏、隐瞒问题,给本来审计能力不强的审计人提供了虚假账目,使审计工作得出了不真实的结果。
    (2)电算化的运用与推广,增加了县级审计人的工作难度。随着办公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电算化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可是,县级审计机关懂电算化的人几乎没有。虽然,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上级审计机关对县级审计机关的部分年轻审计人进行了几次培训。但是,在审计中仍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纰漏,使审计质量得不到保障。

    4.县级审计机关,主要领导的工作状态与方式方面的因素

    个别县级审计机关的主要领导人,在工作状态和方式上存在以下弊端:(1)只注重制度上墙,不关心具体实施;(2)只注重罚款“入库”,不过问审计质量;(3)只注重人情关系,不讲究法规原则;(4)只注重吃喝应酬,不顾及本职工作。
    这种工作模式,不但会给审计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给审计事业带来很大的危害。

    5.上级审计机关缺少组织业务研讨与培训的因素

    关于上级审计机关的业务研讨与培训缺少是指:一是业务研讨与培训的次数少,二是每次参训的人数少,三是培训的天数少。次数少,上级研讨的成果不能与下级及时共享;人数少,共享面就小;天数少,在共享时“贪多嚼不烂”。

    6.上级审计机关的检查与考核,有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存在的问题缺少强制性的整改和追踪整改

    上级检查,一是扩大检查面,比如每次抽查的审计档案份数少;检查时,抽查档案有时还存在让被检查单位提供审计档案的现象,这是不行的,必须由检查组真抽;二是对查出的问题要督促整改,强制整改,追踪整改,在限期内没有整改到位的要给以有效的处理。
    只有扩大检查面,才有可能提高检查的真实性,只有强制限期整改到位,才有可能达到检查的预期效果。

    二、提升审计质量的应对措施

    (一)审计人自身应采取的措施。

    1.要看重技能

    怎样看待审计技能,是一个审计人是否要决心求取审计技能的前提。若是蔑视审计技能,就会对它置之不理;若是看重审计技能,就会不顾一切的求取它。作为一个审计人一定要立足本职,追求技能,提高能力,完善自我。

    2.要珍惜声誉

    一个人的声誉,是其行为产生的社会效果。它直接影响到自身和亲属,甚至是几代子孙。好的声誉用多少真金买不来,而坏的声誉倒贴多少真金也卖不出去。作为审计人,一定要立足清正,放眼长远,珍惜声誉,顾及后代。

    3.要正视钱财

    钱财能换来极多的东西,其中也包括狱灾和死刑。作为审计人,一定要为审清廉,洁身自好,坦荡做人,把好人生。

    4.要善待法纪

    小贪犯不了大罪,但它是大贪的积累。作为审计人,一定要警钟长鸣,保持清醒,驱除邪念,远离“高墙”。

    (二)县级审计机关自身应采取的措施。

    县级审计机关,在抓审计质量方面,经过多年的摸索、探讨,虽然已经把握了一定的方式方法。但是,在具体抓落实上,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今后,要在一下几个方面多做一些努力。

    1.加强业务技能的培训、交流和研讨

    请进来走出去。这里说的请进来,是把上级或兄弟单位的审计能人请进来,不只是让他们来讲课,还要把他们请到自己单位的审计工作岗位上,来参与真实审计,让他们对我们手把手的传帮带;自己的人走出去,也不是让他们只是参观、浏览,而是派他们到上级或先进单位的审计岗位上去实习、进修一个时期,经综合评审合格后,才准予回到原单位重新上岗。
    这种形式的交流培训要选择适当的周期,半年或一年,不间断的进行。这种形式的交流培训可以跨县、跨市、跨省进行。
    过去那种请进来“只说不做”、走出去“只听不做”的培训方式。和这种请进来“边说边做”、走出去“边听边做”的培训方式,哪个效果好?大家会不言而喻。

    2.完善审计质量考核制度

    (1)把审计质量主审负责制量化到每一个人。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很多,能够提供让每一个审计人都当主审的机会。根据每个项目的大小和每个审计人的能力状况,把一个阶段的审计任务量化到个人,要人人当主审,人人有责任,主审人从接到一个项目开始到结束,要对这个项目的质量负责到底。每一个人每一个项目,都要受到具体的考核和检查。
    (2)创建审计质量奖惩机制。采取合理的方式,筹集奖励基金,创建奖惩机制,对每一个人的每一个项目都要严格考核和检查,好的奖励,劣的处罚。对较严重的问题或触及法纪的,要依法重处。
    (3)实行连续末位惩戒制。在本年度内或本季度内,对每一个人进行严格考核检查,每发现有一个(次)项目被查为全局末位的,全局通报批评,责令改正,追踪整改;对连续两次或两个项目被查为全局末位的,调离留用,追踪整改;对连续三次或三个项目被查为全局末位的,请求上级对其调离审计机关。
    3.实行责任追究制
    没有责任就没有压力,通过采取人人当主审的模式,使每个人都要负责任,每一件事都要有人负责。对没有审计出来的问题,没有处理好的事情,要以法纪、规章、制度等,对当事人实行责任追究。

    (三)上级领导机关应采取的措施。

    1.县级领导

    县级党委、政府作为地方行政领导机关,对县级审计机关各项工作开展的好坏和顺利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县级审计机关失去县级领导的支持,那么,这个县级审计机关的一切就可能会面临危机,甚至走向瘫痪。近三十年来,县级审计机关之所以能把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说到底,主要因素就是县级领导的看重和支持。为此,县级领导要在一下几个方面再重点给予支持。
    (1)要在壮大与加强县级审计机关审计队伍方面,制定出特殊人事政策给予倾斜,不断给审计队伍充实新生、有生力量,以满足审计力量的需求。
    (2)管理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审计机关主要领导的管理。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由车头带,有个“好”领导,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条件。那么,谁能让县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去“好”?靠本机关的群众监督不是万能的,靠市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也不现实,还要从我国的管理权限模式中去找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县级领导。只有县级领导采取得力措施进行管理,才有可能管好。二是要制定相应措施,严厉惩处“大官保护”行为。多少年的审计过程证实,大凡“讲情”、“下令”者,大多是本县的大小官员,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审计秩序,破坏了审计质量。虽然为数不多,但是给审计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要消除这类现象,只靠群众等力量是限制不了的,只有县级领导领导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管理,才有可能彻底根除。
    (3)保障审计机关的全额经费。“要让马儿跑,就得让马儿饱”,俗话不俗。只有保障县级审计机关的所需经费,才是开展好审计工作的物质保障。一旦经费充足,才有可能消除“只注重罚款‘入库’,不过问审计质量”的弊端。

    2.上级审计机关

    上级审计机关,在业务领导方面,对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起着主导作用。上级审计机关的业务领导即是“方向盘”又是“加油站”。县级审计机关离开上级审计机关的业务领导,就有可能偏离审计方向,就会使审计技能匮乏、“缺油”。为此,上级审计机关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再重点给予支持。
    (1)要强化各级审计业务技能研讨成果,在县级审计机关中的培训与应用。上级审计机关,“居高临下”,接触面广、审计经验丰富,遇到、处理的问题多,那么,工作中随时总结、归纳、提炼的的经验自然就多。而县级审计机关处于最基层,他们时刻渴盼着上级审计机关的及时帮助。
    在培训方面,要制定“请进来走出去”的相应规定。这种把能人请进来“边说边做”和把自己人派出去 “边听边做”的培训模式,也就是手把手传授的模式,应该是快速提高县级审计机关审计技能的最佳模式,上级审计机关应因好而做之。
    (2)启动上级复审检查制度。上级审计机关,每年至少一次,在县级审计机关的已审项目中抽查至少一个项目,对其进行重复审计。通过两次审计结果的对照,把该项目的县级审计人未审计出的问题(也可能是故意隐瞒的问题),作为对其考核检查的重要依据。
    不难看出,这种检查方式有很强的对比性。那么采取这种检查方式就显的很有必要。
    (3)上级审计机关,要加大对县级审计机关定期全面考核与检查的力度,反复追踪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并根据上级审计机关的考核办法,对县级审计机关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奖惩,还要把考核结果反馈到该县党委、政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定期全面考核的最佳效果。

    总之,提升审计质量,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解决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要解决人的素质问题,人是最根本的因素。只有采取得当的措施来提升审计人、被审计人、审计周围关联人的整体素质,才有可能排除一切不利因素,添加更多的有利因素,使审计质量得到不断地提升。(李朴)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