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审计成本因素分析与成本管理路径
闫福林(吉林省安图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7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针对审计成本管理的时代要求,如何加强审计成本控制,本文对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成本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成本管理的基本路径和制度设计。针对审计成本管理的时代要求,如何加强审计成本控制,本文对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成本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成本管理的基本路径和制度设计。
    【关键词】基层审计  审计成本  成本管理  制度设计

    审计成本,是维护审计工作正常运行,为推行依法审计理念、实现审计目标而耗费的行政资源。不同资源的消耗,形成不同的审计成本。履行审计职能和实现审计服务大局的目的,必须付出一定的审计成本。但是,审计成本的无限扩张,必然影响到审计工作绩效,也会超出审计经费的承受能力。审计署曾明确要求要切实加强预算和成本管理,进一步强化审计成本控制,提高审计工作绩效。审计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已成为基层审计机关当前亟需引起重视和加大运作力度的问题。现从基层实际,就审计成本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一、审计成本扩大因素分析

    审计成本和其他行政成本一样,近几年处于一种扩大趋势,所付出的物力和财力在不断增加。审计成本扩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虽然各地的经费投入有着一定差别,但成本放大是一个客观事实。略加分析,主要是有以下三种因素:

    首先,直接因素拉大审计成本。虽然近些年来基层审计大多财力紧张,为控制审计成本,各地都在采取措施加大控制力度,不少审计项目实行报送审计,既节约费用,又提高效率。但这种组织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用于账项审计,不易审深审透。随着推行深层次审计和社会期望值的升高,需要加强行政绩效、建设项目效益、资源环境、行政成本、经济决策等方面的深层次审计。同时,还要经常组织一些跨区域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审计。完成这些项目的审计,都要现场组织实施,实地调查计算,甚至要深入居民家庭核实等,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直接因素,不仅拉大了审计成本,而且地方财政预算的审计经费经常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

    其次,间接因素增加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能力,创新审计技术方法,需要大量的配套工作和财力投入。推进“金审”工程,不仅需要购置和更新必要的电子设备和网络建设,相应的就增加了用电量、纸张、维修等费用。审计干部的技能尚不能适应形势任务的需求,需要集中培训和分批送出去轮训。同时,会议、文件、用车、公务接待等也都是一大笔支出,而且总额每年都在升高,导致审计成本在不断增加。此外,基层审计干部的成本意识和管理意识还不浓厚,成本管理手段明显滞后,人为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不计成本的审计经常发生等。这些间接因素,极易造成审计成本的大量增加,致使审计成本与实际绩效不成正比,也会加重审计成本控制难度。

    再次,社会因素助升审计成本。审计成本的扩大和其他行政成本增长一样,与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度,受着市场一定影响。审计工作从组织实施到内部管理、后勤保障,都需要物力支撑和能源消耗。但近些年来,市场物价和能源价格都不同程度地在上涨,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物耗和能耗水平,致使审计成本增速较快,不是人为可控的,有限的经费预算已经跟不上市场价格的无限膨胀。即使加大审计成本控制,必要的审计物力受社会因素影响,仍然是处于成本日趋增加的态势,审计工作仍然承受着成本增长的压力。

    二、审计成本管理基本路径

    一是强化成本意识教育。加强审计成本控制和实行成本管理,既是审计机关的集体行为,又需要审计干部的广泛参与,减少审计实践中的交易成本,从而促进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在审计中消耗资源过多,就会加大整个审计成本,影响审计运行效率。因此,在审计成本管理中,首要的是增强审计干部的成本意识。要通过成本意识教育,促使审计干部既算审计工作的政治账,又算项目管理的成本账。要把成本意识教育纳入审计干部的教育培训内容,坚持经常性地教育,并把成本意识作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有效途径,推动整个团队按照节约成本的原则开展审计,切实减轻社会和环境负担,促使干部自觉地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收益,真正做到勤政、廉政和高效,达到建设节约型审计机关的目标。

    二是加强成本责任落实。实施审计成本管理,既要审计干部自觉参与,更需审计干部主动担责。只有责任落实到位,实行全过程成本控制,才能真正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从基层审计成本分析看,除社会因素外,基本是自身因素所致。进一步强化审计成本控制,加大成本管理力度,坚持科学理财,推动规范管理,提高审计工作绩效,就需要把成本管理转化为责任管理,将目标管理责任化。审计成本管理中,审计干部承担着义务,也就附加了责任。所以,应将成本管理分解到内设机构与个人,达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担责任,把成本管理责任贯穿到审计工作全过程,杜绝铺张浪费。要通过加强成本管理责任落实,控制审计成本无序增长和放大,使之保持在成本与绩效相符合的合理水平。

    三是实施成本管理监督。加强审计成本控制,实行成本管理,是伴随着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精细化管理的具体体现。既需要审计干部在行为上的自觉,也需要加强对审计资源运行中的日常监督。审计成本控制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关系到审计工作绩效,亟需以监督形式促进成本控制行为的规范化,置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于监督之下,增加审计成本透明度,增强审计干部节约资源的责任心。因此,要针对审计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开展主动监督,注重日常监督,加强重点监督,做到合力监督、重视自身监督,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审计成本监督体系,推动在审计成本控制上切实下功夫、求实效,为审计成本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提供重要保障。

    三、审计成本管理制度设计

    第一、建立干部岗位目标机制。
将审计成本管理纳入审计干部的岗位目标责任制,配套健全完善涉及审计成本的规章制度,以岗位目标和机制制度推动规范审计成本管理。将关系审计成本的物耗和能耗进行分类,量化指标,作为内设机构和审计干部的岗位目标,具体成本管理责任,坚持经常性地调度和检查,通报成本管理情况,与审计工作一并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加大考核力度,坚持以岗位目标和岗位考核推动成本管理的落实,并视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要坚持把成本管理能力作为提高干部行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抓出成效。通过干部岗位目标的实现,以尽可能小的成本付出,取得尽可能大的审计成效,促进廉价审计机关建设。

    第二、推行审计项目预算机制。按照审计署强化审计成本控制,努力做到申请计划有概算、正式进点有预算、审计过程有核算、项目结束有决算、成果绩效有评估、提高审计工作绩效的要求,在基层审计机关推行审计项目预算制度。在改进管理方式、实行成本整体控制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效能的原则,尽可能地把成本管理落实到审计项目上,建立预算、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运行机制。要针对被审计对象的大小和经济活动的多少,对审计实施中所发生的物耗、财耗和能耗有一个科学的概预算和核算,把成本管理贯穿审计全过程,力争审计成效越大,审计成本所占的比重越小,有效利用审计资源。只有坚持项目预算、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才能实现制度性成本管理的目标。

    第三,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审计成本管理,达到成本控制目标,并使之长效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不仅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和思想教育工作,而且还需要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措施。要在加大成本考核的同时,对于在节约成本做出较大贡献的,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与评先树优密切挂钩。同时,要注重培育和发现节约成本的典型,使干部学有榜样、做有标杆。通过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审计干部参与成本管理和控制、自觉节约审计成本、合理利用审计资源的积极性。要加强成本管理中的约束性,认真推行问责制。对于严重浪费审计资源、人为损坏物资设备、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加重审计成本、影响审计形象的,要严格责任追究,切实避免不计成本和代价的现象发生,以维护审计的良好社会形象。(闫福林)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