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展学校绩效审计难点及对策
胡德才(江苏省邳州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7日】
字号:【大】 【中】 【小】
    自从我国恢复审计制度以来,审计机关对学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都进行了审计,但对学校绩效审计开展的不多。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和社会关注度的普遍提高,开展学校绩效审计越来越有必要。

     一、当前开展学校绩效审计难点

    (一)审计深入难。目前,我国学校绩效审计正处于起步阶段,过去仅对学校进行了财务收支“查弊纠错式”的审计,而没有开展效益审计和绩效审计,至于它的实际内容是什么、具体该如何操作,还知之甚少;同时对学校绩效审计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既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也没有绩效审计方面准则性质的可操作性指导文件,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导致绩效审计难以深入。
    (二)绩效审计标准难。绩效审计标准是评价审计对象效益状况的判断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客观依据。学校从事的是非物质生产活动,它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主要是体现社会效益、宏观效益、长远效益,难以直接量化经济效益,很难制定明确标准。标准的制定科学与否,无疑会影响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很大差异。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衡量标准的难确定,给绩效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困难。
    (三)控制审计风险难。 学校绩效审计涉及面广,不同层次和领域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并不相同,因此风险评价体系的确定也不同。另外,绩效审计专业性和综合性都较强,审计技术与方法更为复杂。在绩效审计数据收集、分析和确定结论过程中,审计人员的思维惯性、不成熟观点等都有可能导致做出错误结论。这些将不利于对效益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也会不同程度地增加绩效审计的评价风险。
    (四)相关指标测算难。由于学校从事的是非物质生产活动,在促进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成效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所显示出的效益很难从数量上进行全面概括;同时,目前学校在经费使用上普遍存在效益低下、资金投入切入点偏离、重复购置等现象;对经常性经费、专项经费的使用不规范,没有处理好消费与积累之间的关系,盲目贷款,利息支出数额巨大,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债务负担过重等问题。上述问题存在,对有关绩效评价指标难测算,必然会对学校绩效审计结果造成影响。

     二、搞好学校绩效审计的相关对策

    (一)建立有效审计评价体系。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应包括确定审计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因此。通过对学校使用资金的绩效审计目标,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评判结合的原则,选择和制定审计评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对学校预算执行情况、支出执行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等进行绩效评价,最终提高学校审计工作质量,改善财务、决策管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完善学校绩效审计制度。不断完善绩效审计规范是有效开展绩效审计并确保审计质量的重要条件。审计机关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绩效审计准则和具体的操作指南,绩效审计的方法方式、具体的操作程序及有关的措施形成制度性文本。同时要尝试对教育投入、教育专项经费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评价,定性与定量结合相结合,促使效益审计指标体系的建立,并推动有关各方不断丰富完善该体系,逐步推动学校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三)找准效益审计切入点。在开展学校绩效审计时,选择切入点要考虑审计能力、学校可接受程度以及社会需要,要把绩效审计同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同时进行真实、合法、效益性评价。审计监督的重点仍应以揭露问题为主,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等问题。通过审计,从深层次进行解剖,从改善体制,健全法制,规范管理,制约权力等方面提出建议。
    (四)整合审计资源。针对学校绩效审计开始实施难度大、要求高的特点,审计机关可以实行项目统筹安排,人员统一调度,打破专业和科室界限,优化组合,实现优势互补。同时要积极组织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培训,在工作中逐步体会绩效审计的操作,积累经验。在对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时,要按不同层次和领域分别进行,以合理确定审计风险体系,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来降低审计风险。
    (五)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要将审计调查的一些方法运用到绩效审计过程中,将学校财务审计和问题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将产生同类问题与延伸审计结合起来,围绕教育部门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审计调查。除了采用常规的审计技术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审计座谈、审计抽样、风险评估等方式方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要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积极搭建联网审计平台,改变单一审计监督方式,变事后审计为事中审计,变就地审计为远程审计,推进并逐步形成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审计有机结合的监督机制。(胡德才)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