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级审计人员素质现状、成因及对策
姚海峰(湖北省宜都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4日】
字号:【大】 【中】 【小】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机关的审计职责更加宽泛,任务更加艰巨复杂。在此形势下,审计的范围和手段都在发生着变化,审计人员素质结构将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呈现适应性、效率性、超前性、整体性的发展趋势。审计机关若要更好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推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但目前县级审计人员现有素质与审计工作发展的必需素质尚有一定差距,现结合目前审计工作实际,对审计人员素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政治素质。审计机关和审计干部履行经济监督职能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和原则性,涉及多元利益主体,因此,审计干部要具备高尚的思想觉悟,品德修养和廉洁自律意识,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审计工作落实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

    业务素质。审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领域,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具备审计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有一定水平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同时还要能准确理解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处理法规条文与事实的适用,对审计对象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审计评价。现代社会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更加需要审计人员不断学习,深钻细研,尽快实现知识更新换代,努力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使自己在原专业上成为“问不倒、难不住、用得上”的综合型人才,在相关专业上成为可以替补的复合型人才,以达到一专多能、精益求精的要求,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职业素质。审计事业能否实现向更高水平的发展,还要看审计人员是否具备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顽强拼搏的意识、是否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综合判断能力。审计不仅仅是财务审查,更重要的是要弄懂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将绩效审计与专项调查作为工作重点,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价,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具备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适应新时期审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面对给定的审计材料,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找到解决问题的着眼点,综合判断能力可以使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脉络得以明晰,从而能够更加准确迅速地处理问题。
    
    二、审计人员素质现状及成因
    
    近年来,通过广大审计人员的不懈努力,县级审计队伍的文化层次、知识结构发生了可喜变化,但面对新知识经济时代审计工作出现的新任务、新情况、新特点、新要求,不少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仍深感力不从心,主要表现为:

    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当前,县级审计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由非审计专业人员构成,总体上较偏重钻研财务知识,缺乏对财政、金融等现代经济所需的专业知识。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习惯地用旧眼光和旧思路审视、查找问题,不能摆脱或高于财会业务的传统审核做法,而对于较高层次如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等,则由于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而不能完全开展。

    运用新技术能力不强。随着高科技的不断普及和运用,不少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和行为也“努力”向高科技“看齐”,使审计难度大大增加。但一些审计人员由于平时放松学习,不注重学习科学技术成果在审计工作中运用,对知识经济和现代审计意识感到陌生和茫然,使当前审计手段和方法明显落后。例如计算机审计,纵观近几年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应用,大都仍然停留在数据转换、计算分析、查询汇总等低水平上,与署领导提出的“革命性”目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方面,中级骨干人员学而不用,专而不精,整体作用发挥不够;另一方面,受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限制,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进而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

    缺乏宏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审计工作中,缺乏宏观整体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难以打破惯性思维,往往按照以往惯例,将主要精力放在收集整理大量的会计数据之上,而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从而不能很好地从经营、管理、机制、体制、法制等高度和角度去评价微观审计中所碰到的问题,为宏观经济和领导决策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审计信息和审计建议。

    从现实情况看来,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时常出现业务知识捉襟见肘的尴尬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自身原因。一些审计人员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缺乏对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在“八小时以内”处理不好工学矛盾、在“八小时之外”以休闲娱乐为主,不能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缺乏开拓精神,遇到问题不愿、也不能通过认真思考去解决。二是后续教育的缺乏。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难度大、较为复杂、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脑力劳动,因此要求从事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与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而目前,县级审计机关对于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及后续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它是造成审计人员素质现状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三是现行体制的制约。由于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目前缺乏一套完整科学的人员考核体系,再加上一些人才培养、激励制度落实不力,从而无法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优劣作出有效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进而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人员自觉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升审计人员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一是增强宏观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剧了各行各业的竞争,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公共财政收支的效益的评估、对权力制约和监督、对审计结果的公开透明等新的课题不断地摆在审计人员的面前,这就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审计人员一味靠老方法、老经验、老观念开展审计工作,将难以完成历史赋予审计事业的神圣使命。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树立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创新成为促进审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队伍活力。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取决于人事制度的定位与导向,只有在人事制度中充分体现公平竞争、淘汰落后的原则,鼓励贤者上、庸者下,才能营造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氛围,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因此,要构建合理的人才队伍目标体系,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的竞争机制和能上能下的代谢机制,以优化队伍结构,激发队伍活力。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对于干部选用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成长的先决条件,如果通过职业准入制度的尽快建立和公开招考、竞争上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使审计人员在“出”“入”等各个环节皆能体现公平竞争、择优汰劣,那么审计队伍将成为一支战斗力强、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队伍。此外,在当前人才大战此起彼伏、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只有为审计人员创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业绩导向的制度环境、学有所用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励的创新环境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环境,让审计人员在审计机关“安居乐业”,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审计事业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是创新培养方式,拓宽人才成长渠道。在新的审计形势和任务面前,必须用新的视野来看待审计机关人才队伍建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牢固树立起超前培养、复合培养的新观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拓展学习教育途径。通过整合培训资源,挖掘培训的潜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工作,为开阔审计人员视野,提高审计业务素养。二是丰富学习内容。在培训中注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更新与补充相结合,审计干部业务培训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培养拔尖人才与提高全员综合素质相结合;同时探索新的学习载体和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手段,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三是增强学习培训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培训中,将高新技术知识作为先导,同时加强对审计人员宏观知识的培养,健全审计职业教育体系,针对不同职级、岗位和知识结构人员,增强其开拓创新的决策性、系统性、科学性,真正提高其应变决策能力、分析总结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四是建立完善培训机制。在制定和推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刚性学习制度的同时,加大学习培训的必要投入,激发审计干部参与学习、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审计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的机关。
    
    四是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需要在审计人员队伍的入口、日常管理和激励、考核方面注入新的内容,更要进一步形成更科学的、可量化、可操作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一要确立以能力、业绩而不是以学历、资历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标准,要把能力放在首位,主要是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大胆启用肯干事、有本事、好共事、干成事、能自律、善创新的审计人员。二要进一步完善对审计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量化德、能、勤、绩、廉考核标准,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形成平时考核、关键时期考核、年度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统一的考核系统。三要确定合理的考核范围,既有定性的,更要有定量的指标,既要有八小时之内的,还要有八小时以外的情况考核,要坚持以新的人才观为指导,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及工作绩效,了解其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为加强审计队伍的管理和发现、培养、选拔优秀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据。(姚海峰)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