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战略转型背景下的金融审计
黎朝晖(审计署广州办)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9日】
字号:【大】 【中】 【小】
    内容摘要:后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尽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复苏迹象,但危机的阴影并未完全退去。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风险还在蔓延,欧洲主要国家的财政平衡政策可能使本已十分脆弱的经济复苏重新陷入疲弱状态,全球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国内实体经济虽然企稳向好趋势明显,但仍存在下行风险。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国银行业提出了战略转型的要求。而作为我国国家治理和审慎监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审计,其内在的本质特征要求其必须在推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与科学发展上,发挥建设性、服务性、监督性、预警性等重要作用。同时,金融审计必须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改进审计技术方法、融合外部监管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的要求。
    关键词:金融审计  商业银行  战略转型
     
    金融危机对全球原有的经济运行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原有的金融运行体系带来巨大的拷问。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中,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会处于相对复杂的状态。在新环境下,中国银行业既有的业务发展模式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应该说,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一些国内领先的银行,已经开始在着手相关的转型调整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上看,中国银行业的转型仍处于起步和破题阶段,需要更为全面的推进和深化。金融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推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一、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在我国,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一直在融资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这种方式对于推动我国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企业融资过度依赖于间接融资造成的后遗症也越来越严重。我国商业银行粗放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足、金融创新缺乏,进而通过畸形信贷结构对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的影响彰显无遗。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暴漏无遗,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也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一)金融发展方式粗放,信贷结构不合理。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更多的依赖于资产尤其是信贷的快速扩张,收入增长也更多的依赖于利率未市场化背景下的高利差。这种粗放增长模式,导致商业银行从风险管理体制上对风险过度厌恶、对政府过度依赖、责任追究过于严厉,使得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行为发生异化,造成了银行信贷结构的不合理。一是信贷资源大量向国有经济、政府融资平台集中,投向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少。二是信贷资源大量向大型企业集中,投向中小企业少。三是信贷资源大量向国家明令进行调控、控制的房地产行业集中,在地方政府GDP冲动的行政干预下向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集中,投向农业、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少。四是信贷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投向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较少。
    (二)金融服务能力不足,经济运行效率不高。
    金融最本质的功能是融通资金和资源配置,它可使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实物储蓄转化为货币储蓄,以使货币增值并转化为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源。金融机构正是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载体。通过这一载体,吸收社会中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储蓄,借贷双方实现了其债权债务的优化配置,并将整个社会的储蓄分配给具有投资机会但储蓄不足的投资者,通过改变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发端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缺乏金融行业的发展战略,体制上政资不分导致国有金融机构内部治理机制扭曲、内部人控制、“官本位”现象严重,经营行为受各种行政干预严重,尚未完全建立完全市场化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造成金融服务上嫌贫爱富、爱大欺小、重收费轻服务,严重影响信贷资源的配给效率。
    (三)金融创新能力不足,金融安全存隐患。
    保持经济安全、规避经济风险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安全出问题,不仅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坏,甚至还可能危及国家安全。金融业在化解经济运行风险的作用集中于两方面,一方面,金融业通过金融市场的创新活动来分散、规避已有的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金融服务业还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行之有效的金融监管,来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的发生,为经济增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稳定的金融环境。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不均衡和无效性,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合理和经济结构的恶化,也使我国金融体系积累了大量的风险,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调整造成的信贷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处理不好可能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在2009年信贷粗放式扩张积累的大量金融风险也亟需化解。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同样具有很强的紧迫性,急迫需要通过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信贷投向的优化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化解经济运行中隐藏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审计在推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中的建设性作用

    金融审计作为审慎监管框架的一部分,在维护我国金融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我国“一行三会”等专业监管机构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导致各金融行业出现协调不通畅、监管不到位、存在监管盲区和死角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推动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中,发挥金融审计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
    (一)发挥金融审计的建设作用,推动商业银行金融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商业银行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更多的是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为此,金融审计要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分析,深入揭示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商业银行推动彻底转变简单地扩大存贷款业务规模、通过利差收入带动利润增长的发展模式,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推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优化,推动信贷结构优化。一是要揭示商业银行的制度缺陷。要密切关注金融机构企业法人治理、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风险管理、产品创新以及营运安全等方面的情况,揭示出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二是揭示信贷管理体制和风险管理体制漏洞。主要体现在信贷管理权限过于向上集中,过于注重贷款第二还款来源和抵质押的充足,忽视贷款第一还款来源,对农业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等风险容忍度过低,影响贷款资源的配置。三是促进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均衡有效配置。目前,商业银行利率尚未市场化,使得有限的信贷资源通过商业银行体系而发生不均衡信贷配给。为此,金融审计应着力开展商业银行跟踪审计调查,推动法人治理,改进信贷管理、风险管理体制,建议监管部门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信贷投向逐步从目前集中于大企业客户,转向重视对中小企业融资,转向重视对经济薄弱环节如农业、服务业的信贷支持,转向重视对国家战略产业的信贷支持,同时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提升个人业务所占的比重,从而达到优化信贷结构、带动消费需求的目的。
    (二)发挥金融审计的服务作用,促进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适度的金融创新能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拓展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起到化解不良资产、主动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业风险承受能力的三重功效,进而使实体经济增长获得新的动力。但是,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若使用不当,会加大金融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表外业务风险、伙伴风险、泡沫风险、电子风险和法律风险等。至关重要的是,金融审计应切实履行监管与服务的作用,促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源动力。一是督促监管部门转变对金融创新的监管政策和行政审批程序。要按照“顺我所需、积极推进、规范运作、风险可控”的原则推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二是督促金融机构改变风险管理机制。根据业务风险情况提高部分高风险业务的风险容忍度,责任追究要区分个人道德风险、管理失职和市场风险。三是促使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有动力。推动银行业务的综合化发展,提高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顺应人民币国际化潮流,推动金融资源配置的国际化,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加强金融创新,提供防范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及综合化的金融产品,推进衍生金融市场发展。
    (三)发挥金融审计的监督作用,促进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提高。
    金融信贷作为经济血液,可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金融审计应自觉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推动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一是督促各银行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建设“绿色金融”。特别要督促金融机构控制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特别是适应绿色革命潮流,扶持我国绿色工业、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动绿色消费;二是要求商业银行切实将信贷资金用于实体经济发展,严防资金用于股市、期货、房地产及农产品炒作,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等;三是要发挥金融审计的监督功能,及时跟踪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信贷结构优化、业务和产品创新的效果,时刻督促提升服务水平。
    (四)发挥金融审计的预警作用,揭示商业银行转型期风险因素和隐患
    后危机时代,金融机构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其次在保持稳健性的前提下,推进金融服务变得更加专业化,在中间业务上也要朝着更加专业性化和精细化的道路去发展。为此,金融审计要充分发挥预警作用,密切跟踪业务发展,及时揭示微观风险,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促进商业银行成功转型的目的。一是促进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针对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审计应努力对这些新兴产品的流程、内控、风险管理进行全面了解,发现风险漏洞和薄弱环节,促进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二是促进商业银行建立金融产品创新协调机制。在发现创新产品缺陷的基础上,推动商业银行建立金融业务、产品创新协调机制,建立综合经营业务间的“防火墙”。金融审计要对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密切关注,一旦出现过快及过慢的情况,都应加以提示,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处于可控的范围内。三是促进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实行全口径监控。通过审计,推动商业银行对表内、外金融资产全面、全口径监管,着重加强对投行产品、债券产品、保险产品以及所有金融衍生品的严格监管,着重加强对国家金融投资资产、外汇资产和表外资产的监管。

    三、金融审计适应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中的发展途径

    (一)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金融审计应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推动和完善国家治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推动金融审计科学发展。为应对商业银行战略转型,金融审计首先应从传统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向跟踪审计转变,从事后监督转向事前、事中跟踪;其次,金融审计工作要实现从微观审计转向微观审计和宏观审计并存,从单项审计转向单项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并存,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局,促进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最后,转变观念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时刻保持清醒,时刻紧跟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思路,重点关注金融体系新生事物,揭示金融领域风险隐患,真正实现“维护安全、防范风险、促进发展”的金融审计目标,努力将金融审计引向一个新台阶。
    (二)改进审计技术方法。
    要适应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形势,金融审计应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审计技术方法,加强计算机审计力度,提升信息化审计手段,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一是建立统一的审计数据管理平台。尽管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产品性质基本相同,但各家银行的管理平台、数据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内容、数据表间的关联关系等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因此,建立统一的商业银行审计数据管理平台,是做好金融审计工作的基础,显得非常必要。二是加强不同专业数据源的整合。随着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商业银行已不仅仅具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等传统意义上的职能,它还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职能,发挥全金融服务功能,除贷款之外,还为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提供诸如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企业决策支援、理财手段、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财务筹划、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工具)等服务。因此,商业银行与社会各行各业早已融会贯通、息息相关。据此,加强金融(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企业(电力系统、供水系统、航空系统、铁路系统等)、财政(社保、税务、工商、人力资源等)等多部门的数据整合,将拓宽金融审计的空间,提高金融审计的效率。三是建立多专业的数据分析团队。有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和多部门的数据整合,还应建立一支多个专业领域人员组成的数据分析团队,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不断提升数据分析的效率性,全面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监督能力。四是加大数据分析力度。在现有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的基础上,加大多系统、多部门数据交叉的分析力度,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率,为宏观分析打基础,为大要案线索定位,真正做到点与面的完美结合。
    (三)融合外部监管资源。
    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尤其是综合化经营、产品创新,会涉及不同的监管部门,涉及个别风险与系统性风险监管。为此,金融审计应加强与各种监管力量的协作,共同促进转型。一是要推动“一行三会”之间的合作,实现监管信息、金融预警信息的共享,减少交叉监管、重复监管和监管漏洞。二是针对混业经营下金融业务交叉的趋势,推动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功能监管,推动监管部门维护金融业的整体安全。三是与公安、检察、纪委等部门协同作战,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打击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四是推动建立金融安全预警体系。金融审计要推动“一行三会”间监管信息、金融预警信息的共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适时跟踪其运行变动趋势。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全球金融危机告诫我们,金融产品创新,使无数的数学模型出现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对风险集中度的识别、划分、评估日趋复杂。即使美国等国监管当局人员由于知识缺陷,对创新产品越来越“看不懂”,只能在监管对象的“指导”下进行监管。同样,我国金融审计人员知识缺陷也相当明显。为此,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金融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一是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出懂宏观经济、法律、金融业务、计算机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干中学”,提高职业敏感性和分析判断能力。二是加强信息化培训,不断提升金融审计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尤其是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信息系统审计能力。三是着力选拔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熟悉现代金融的高层次金融审计人才。金融审计要紧跟被审计单位的创新步伐,必须具有懂得现代金融、熟悉创新产品的高端人才。为此,金融审计应努力从境内外选拔优秀的专业人才,发挥技术专家顾问作用。同时,要努力加强现有金融审计人员的金融创新知识培训,逐步建立金融审计与大学、金融专业研究机构间的联系并建立智库。(黎朝晖)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携手合作  同舟共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的讲话》,2009年4月2日,英国伦敦。
    2. 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的讲话》,2011年7月8日。
    3. 《银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8年。
    4. 曾 刚,《外部环境倒逼中国银行业转型》,《当代金融家》2010年第7期。
    5. 杨再平,《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的四审慎应对》,新浪财经2010年9月25日。
    6. 张光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方式转变刻不容缓》,金融时报网2009年12月22日。
    7. 郑万春,《加大金融创新仍是金融业发展要务》,新浪财经2010年9月9日。
    8. 《未来金融审计战略的选择——对国际金融危机教训的反思》,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审计研究报告2009年第12期。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