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财政审计大格局内涵 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巩向学 (审计署上海办)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1日】
字号:【大】 【中】 【小】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进程的深入,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作为公共财政监督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应适应形势,认真分析研究财政改革的内容,及时转变思维方式,正确把握财政审计的发展方向,着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使财政审计工作得到长远发展。

    一、建立社会主义财政公共体系的必要性

    1、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
    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具有本质、必然的联系。公共财政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着资源的配置。但是,市场存在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的缺陷, 需要公共财政对资源配置进行补充。要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
    2、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是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我们已经实现了邓小平同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如何“让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发展亟需破解的难题。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大,反映在财政上, 就是各地财政收支的巨大差异。贫穷地区都是“吃饭财政”,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民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了平衡区域经济,缩短贫富差距,我们需要利用公共财政体系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进行转移支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最终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涵

    公共财政体系包括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和公共财政监督体系四个主要方面。在经济高速发展,财政收入逐年提高的同时,我国财政体系的运行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财政预算不透明,资金使用效率低,滥用、盗用、挪用的情况大量存在,贪污腐败之风屡禁不止。财政审计是公共财政监督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保证合理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更好地监督财政资金收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必须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完善公共财政监督体系,为公共财政体系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指通过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将各级审计部门、被审计对象、资源以及成果统筹运用,力求发现在财政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和财政制度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量化财政绩效考核。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以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为目标,以服务“两个报告”为着眼点,以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以整合审计资源为手段,建立统一高效的审计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全国审计“一盘棋”的大格局,全面提升财政审计管理水平,保障公共财政体系的良好运行。
    1.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本手段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本手段是整合审计资源。近年来,财政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这些成效大多体现在某一项资金、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具体事项上,没有将若干项资金、若干个事项、若干个行业综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为了更好地完成财政审计工作,更有效地利用审计成果,应当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安排审计项目。
    整合审计资源是指统筹规划,统一组织,协调沟通,提炼汇总。统筹规划是整合审计决策资源,统一审计项目,即根据审计目的,由审计署统筹安排审计项目,科学合理地确定审计目标、内容与审计重点;统一组织是整合审计人力资源,上下联动,即由审计署安排全国审计系统的相关人员,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实施;协调沟通是整合审计信息资源,集思广益,即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减少重复审计和无效审计,应在中央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财政专项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不同项目间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保证信息共享,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炼汇总是整合审计成果资源,即汇总不同审计项目或同一审计项目不同审计组的审计成果,归纳发现的制度性的财政问题。
    2.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直接目的
    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直接目的是形成全国审计“一盘棋”的大格局,即通过整合决策、人力、信息和成果资源,实现财政审计自审计决策阶段、审计实施阶段至审计报告阶段,直至审计成果应用阶段的一体化审计格局,保证财政审计能由各地方和各部门的个例而及整个中央资金使用的全面情况,从制度和体制上,为我国公共财政体系体系的建设提出建议。
    3.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最终目标
    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现阶段审计机关在某一个项目上能够做到统一目标、整合人力、协调合作,实现某一项目的大格局。但是,现阶段财政审计还不能达到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的最终目标。要实现最终目标,笔者认为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与时俱进。这里的“时”指的是公共财政体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变是绝对的。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公共财政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不断变化。完善与变化的过程,会弥补旧的漏洞,但是也会出现新的漏洞,因此,没有绝对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适应公共财政体系的变化,财政审计作为监督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部分,实现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具体方式方法必然也要随之改变,不能安于良好审计制度的存在而放松警惕,要时刻盯紧财政管理制度的变化以及暴露出的新问题。如果不能对财政审计大格局进行长久的坚持和完善,就会使财政审计大格局体系的构建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2)全面把握。所谓全面把握就是要对我国公共财政体系有全面而详细的掌握,这是做到与“时”俱进的前提条件。要纠正错误,提出建议,首先要对审计对象有充分的了解才行。如果不能做到全盘把握,对公共财政体系只是管中窥豹,免不了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免疫系统功能的实现也就成了不可能。对公共财政体系的全面把握,不是开设几门财政相关课程或者做几个财政审计项目能够达到的,需要对我国公共财政体系从理论到具体法规到实践的通盘梳理。
    (3)历久弥新。所谓历久弥新,就是提高审计工作成果的质量,对审计成果的作用要充分挖掘,全面利用,让审计成果的影响更持久。这样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目标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在《美国单一审计法1996年修正案》第一条第二款有这样的规定:“本法案的目的……(五)审计工作应当遵照本法案进行,确保联邦各部门以及各机构尽可能在最大限度上借助审计工作成果。”现阶段,审计成果是在审计完成当时通过行政处罚和整改的方式发挥作用,不能对各被审计单位有更长久的作用和影响。如果能让被审计单位,尤其是财政部门,除了在审计结束当时接受整改和处罚之外,在以后较长的时间里都能使用审计工作的成果,那么审计成果的作用就能得到最大化程度的发挥,对公共财政体系的影响才更加持久、更加有效。“历久弥新”这一点并不是通过某一个单独的项目而是通过财政审计大格局对整体财政情况的审计分析来体现,同时也对审计工作和审计成果的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总之,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促进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的客观需要,是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应当整合国家审计在决策、人力、信息和成果方面的资源,全国“一盘棋”,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的影响力,全面把握公共财政体系,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变化不断完善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具体方式方法,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推动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巩向学)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