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服务跨越式发展 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
吴长林(湖北省黄冈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5日】
字号:【大】 【中】 【小】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要求,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落实、完善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方针政策情况,依法行政及勤政廉政情况进行审计。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干部监督管理的要求,运用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审计报告存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问责审计。通过审计,考查和追究领导干部履责情况,对于提高各级党委、政府依法执行力,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政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推动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其审计作用的发挥充分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地方和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一)经济责任审计已经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十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实践中发展,并在实践中建设和规范了一大批制度,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特别是201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与此同时,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纪检、监察、人事、审计和国资委等成员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了审计项目规划、审计对象确定、审计结果运用等一整套的运作方式,有效地保障了审计结果、审计职责落实到位。
    (二)经济责任审计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设计的初衷和目的就是监督党政主要领导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从而达到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概括起来主要起到了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促进提高党政主要领导人认真履职、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审计过程中,注重地方政府领导和党委“一把手”结合起来一起审。重点突出本地区财政、财务收支,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举借使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对违规违纪问题明确和界定主要领导人的责任,客观公正,有效地增强了主要领导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规范党政主要领导人的决策行为。在审计内容上,根据审计对象的职责特点,围绕推进科学发展、促进依法行政、规范权力运行确定审计重点,特别是对主要领导违规决策造成严重损失、越权审批等问题进行通报和严肃处理。使主要领导人在权力运行发面,谨言慎行,心中始终保持着一个政策、法规的红色底线。三是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通过审计,一批干部得到了提拔或重用,但也有相当数量的领导干部受到降职或撤职处理。
    (三)经济责任审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经济责任审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累积,不断得到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一些被审计的党政主要领导也认为审计是客观公正的,既揭露了问题,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从某种意义上讲,经过审计也是解除了自己的经济责任,也为上级正确使用干部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材料,同时作为历史的结论也进入领导个人档案。总之,经济责任审计在当前治庸问责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对当前日益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面对“十二五”规划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要求,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责任审计发展不平衡,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在质效、数量方面,还存在差距,不仅与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要求有差距,而且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内在要求。
    (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评价体系与经济发展新的要求不适应。这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当前的问题是偏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对行政执行力及监督权力运行等方面远远不够。另外,评价体系还是比较落后,关注环境、资源、民生、经济增长质量等方面做得不够。
    (三)人力资源和审计效率与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不适应。一是目前工作量大、人员相对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的要求;二是审计周期过长、标准化规范化不足,以及管理组织审计力度欠佳是造成审计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新的时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如何适应和服务于“十二五” 规划的目标任务,如何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这是必须考虑和研究的问题。依笔者之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干部综合能力,使审计干部队伍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当前审计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创新意识是阻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开展创新理念的大讨论,着重解决因循守旧的观念、停滞不前的观念、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的观念,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开拓创新的观念、敢于向疑难问题挑战、向新的审计课题进军的观念。二是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政治、经济、民生等多种矛盾十分复杂,对党政主要领导依法行政的要求越来越高,判断和评价主要领导的政绩,并不是像过去那样算个财政、财务收支账就能够解决的。因此,审计队伍急需改造,加快引进法律、经济、工程、计算机审计等多方面人才,使审计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上一个新台阶,使我们的审计结果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具有权威性。
    (二)注入新的内容,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向问责审计过度。我个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就是一种问责审计,这也是将来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一个趋势和方向。一是把经验变成制度,注入新的内容。第一,根据审计对象职责特点确定重点。如县域工程、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以及重大决策事项等内容。第二,实行地方党委、政府两个“一把手”同步审的经验。第三,联席会议制度问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程序化和有关效率的规定。第四,审计结果运用的反馈机制问题等等。二是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这个指标体系应是开放和动态的。要随时增加国家新出台和公布的有关经济指标。其次,评价指标要有明确的规范。分类去确定。如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以及效果性指标等。也就是讲,针对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评价,包括这三个方面:即你做了些什么事?所做的质量如何?达到预期效果没有?简便、规范、实用。
    (三)合理组织,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全覆盖的要求。中央“两办”《决定》的颁布实施,实现了从乡科级到省部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在制度层面上的全覆盖,但实际执行时仍有30%的差距。人少事多,审计周期长是制约全覆盖不能达到的主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增加人员,合理调度,集中优势人员攻难克坚;二是抓重点,突出重要问题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认真制定审计实施方案,走程序化的路子,力争由制度上的全覆盖到实际执行全覆盖的转变,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效能。
    (四)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大力推进审计结果的公开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历了十几年,审计结果的公开只是在一个封闭的程序里面运作,当地群众、干部并不知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进程的加快,经济责任审计也要增加透明度,做到审计程序公开,审计过程公开,审计结果公开,真正地使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吴长林)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