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跟踪审计的实践与思考
周驰平(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30日】
字号:【大】 【中】 【小】
    
     
    灾害无情,审计有责。切实做好灾后重建跟踪审计,是确保重建工作高效推进、重建政策落到实处的必要保证。特别是近年来,重建跟踪审计在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灾后重建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确保了重建资金的正确使用和重建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力促进了重建项目的快速推进和灾后群众生产生活的尽快恢复。这几次灾后重建跟踪审计工作,笔者也有幸参与,并在工作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做好灾后重建跟踪审计工作,必须切实做到“三个坚持”、“三个杜绝”和“三个确保”。
    做好灾后重建跟踪审计工作,必须坚持把保障灾区群众基本民生需求作为首要任务,杜绝贪大求高、盲目超前,确保灾后民生建设符合实际、满足需求。让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适度改善,是灾后重建工作的第一要务。然而在灾后重建中,民生保障贪大求高、民生建设盲目超前的现象时有存在,突出表现为有些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等项目规划过度超前,既脱离了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又会造成当前资金投入过大、后期运行成本过高的问题。比如在对某地灾后民生建设项目的审计中发现,某小学按照发达地区的标准规划设计,重建资金投入过高,特别是预计建成后每年正常运营维护费用超过百万,以当地财力难以维持。审计人员正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对该小学项目全程跟踪审计中,分阶段选择立项规模、规划设计和投资控制等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揭示了以上问题。通过灾后重建跟踪审计的工作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灾后民生建设,让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适度改善,是灾后重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灾后重建跟踪审计中,必须坚持把保障灾区群众基本民生需求作为首要任务,重点在项目规模、设计标准、投资控制等方面,对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坚决避免贪大求高、盲目超前的问题,确保灾后民生建设符合实际、满足需求。
    做好灾后重建跟踪审计工作,必须坚持把跟踪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杜绝仓促上马、违规操作,确保重建项目管理严格、质量过硬。重建项目,是灾后重建工作的主要载体。由于重建项目数量多、分布广、工期紧、任务重,再加上施工条件受限,往往容易在项目管理上出现漏洞,存在仓促上马、违规操作的突出问题。比如在对某地重建项目的跟踪审计中发现,抽审的5个学校、3个医院和部分保障性住房的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施工员、安全员等现场人员中有76人不具备相关资质,工程质量潜伏隐患。对此,审计人员立即与援建单位现场指挥部沟通,督促施工单位重新投入技术力量,更换了不具备资质的现场人员,制定了对现场人员的定期岗位培训和技能考核制度,并进一步加大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力度,完善了项目管理,确保了工程质量。通过近段时间来的工作实践,我深切感受到,灾后重建的关键在项目建设,根本在工程质量。在灾后重建跟踪审计中,必须坚持把跟踪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严格监督、全程跟踪,坚决杜绝项目建设的仓促上马、违规操作,确保重建项目的管理严格、质量过硬,使灾后重建工作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
    做好灾后重建跟踪审计工作,必须坚持把严格执行政策作为基本要求,杜绝搞小动作、打擦边球,确保政策执行有效、落实到位。为了推动灾后重建,国家从宏观层面制定政策统一布局、整体规划,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搞小动作、打擦边球的行为,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政策目标难实现。比如在对某重建住房项目的审计中发现,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中明确项目用途为住宅,并规定按统一的建筑面积和户型标准建设。而在实际执行中,该项目除了建设规划内的住宅,还在规划外大量修建商用铺面,并修改规定的面积和标准设计了7种不同户型,不但增加投资、形成资金缺口,还影响整体建设进度。通过近段时间来的工作实践,我深切感受到,严格执行灾后重建的各项政策,是确保灾后重建工作扎实开展、高效推进、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在灾后重建跟踪审计中,必须坚持把严格执行政策作为基本要求,严格杜绝打政策擦边球、搞地方小动作,甚至偷梁换柱、与政策初衷背道而驰等行为,确保政策执行有效、落实到位,使灾后重建工作符合政策预期,取得扎实成效。(周驰平)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