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审计机关企业审计的难点与对策
许华柱 金文 顾琰(江苏省苏州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0日】
字号:【大】 【中】 【小】
    
     
    企业的外部监督问题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出于多种原因,近十年来地方审计机关企业审计的职能有所弱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企业审计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强化企业审计职能既是审计机关的法定责任,也是审计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实现自身职能转型的现实需要。在此我们拟就地方审计机关企业审计的现状作些初步分析,并对如何加强企业审计作些理性思考。
    一、企业审计历史作用的简要回顾
    企业审计在国家审计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曾经屡现辉煌。1983年审计机关组建初期,面对人员少、经验少的局面,按照“边组建、边工作”的方针,一方面抓紧组建机构,调配人员,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在审计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审计机关围绕经济工作中心,首先选择部分工交企业进行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的审计试点,并积极参与对一些单位违反财经纪律的专案审计,逐步打开了审计工作局面,80年代末又广泛开展了厂长(经理)承包审计,奠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雏形。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1991年,审计署又提出了“积极发展,逐步提高”的方针,强调要深化重点企业、重点资金的审计,既要审计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在开展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摸清家底的同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审计在实现自身辉煌的同时为审计领域的拓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国家审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企业审计仍然肩负着光荣使命。2006年通过的《审计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第二十一条和2010年通过的《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进一步明确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包括:(一)国有资本占企业、金融机构资本(股本)总额的比例超过50%的;(二)国有资本占企业、金融机构资本(股本)总额的比例在50%以下,但国有资本投资主体拥有实际控制权的”应当进行审计。这充分说明,即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企业的审计监督仍然是国家审计的法定职责之一,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我们应该正视当前企业审计中面临的困难。
    二、当前企业审计面临的现状与难点
    (一)企业审计对象严重萎缩。以苏州市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纳入市本级审计机关监督的对象,包括国有工商企业、供销社系统企业和国有控股三资企业在内,总量超过300家,其中有近100家为地方大中型骨干企业。随着十年前以提升经济效率为目标的国退民进改制工作的推进,审计监督对象急剧萎缩,目前仍在运作的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的企业数量已不足50家,其中一半是改制重组后保留的企业,另一半是适应经济形势需要近几年才新成立的企业。
    (二)企业审计力量大幅削弱。一方面,随着审计工作重点逐步由企业审计向财政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转移,审计机关投入企业审计的力量已今非昔比。上世纪鼎盛时期,苏州市审计局共有35名审计人员在工交、商贸、外资、农环等处室直接参与一线企业审计,超过当时全局审计人员的半数,而今相应几个处室的审计人员加起来不足15名,只占目前全局审计人员的五分之一。另一方面,近年来每个处室一年至多审计1-2个企业,业务量的大幅减少导致平时缺少练兵,而方方面面的工作考核又更多倾向信息化和宏观性,导致新进局人员往往对企业审计技能的积累重视不够,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三)企业审计影响力明显降低。由于目前可以纳入苏州市本级审计的国有企业已不足50家,这些企业很多又生存在政府垄断的准金融领域或给予扶持的某些非竞争性领域,对苏州这样的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充分的城市来说,其本身的经济代表性就不高,所以如果仅仅每年从中抽取几个企业进行常规审计,其作用充其量就是对个别企业的查错纠弊,对地方政府宏观决策的参考作用并不明显。
    (四)企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国有及其控股领域,随着改制中一批传统老企业的消亡,一批新兴企业又破茧而出,如地方所属的证券公司、银行、信托公司、投资公司等,这些企业的业务规模都很大,企业运行所依托的法律环境较为复杂,且完全依靠实时计算机业务系统支撑,如果审计人员没有一定的专业水准,不懂电算化和业务系统审计,进点后无疑于大海捞针,审计工作将难以有效开展。而对另一类承担着地方政府部分职能的投融资公司、轨道公司、担保公司等,在评价其经济行为的目标性和效率性时,也有诸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因素需要综合考量。
    (五)企业审计盲区仍然突出。从统计数据获悉,目前苏州市超过80%的企业没有国有资本成份,但其创造的GDP已占到整个地方经济的70%以上,对这部分面广量大企业的监管,平时主要依靠税务、工商、海关、质检等条线部门专业管理,地方政府还缺少象审计部门这样的抓手来全面、及时掌控情况。另一方面,金融、电信、电力、烟草等很多大型国企又多属部省属单位,往往处于上面来不及审、下面不能审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监督盲区,降低了国家审计的威慑力。
    三、深化企业审计的几点思考
    当前企业审计面临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因素,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是等、靠、要,还是调整思路主动出击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我们认为现阶段企业审计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索:
    (一)与审计职能的转型升级相结合。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一种工具,其终极目标也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未来国家审计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财务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逐年加大绩效审计份量,争取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并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从我省情况来看,绩效审计已然成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最近几年省厅安排的许多条线审计项目,其工作重点已逐步由真实性、合法性向效益性转变。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由于评价对象不同,审计部门不可能为绩效审计设计一套统一的方法和技术,这既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同时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这就需要我们审计人员进一步拓展视野,学习和掌握更多门类的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把握好企业微观效益与国家宏观利益、企业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企业技术投入和经济产出等方面的关系,使审计工作的重心真正从传统的查错纠弊转到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
    (二)与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是现阶段企业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扩大审计影响,提升审计成果的重要途径。2010年12月中央两办颁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地方审计机关应以此为契机,认真检查相关领导人员所在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在把握企业总体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审计,加强对企业领导权力运行的制约,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促进廉政建设,促进依法经营、合法经营,同时分析和揭示影响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科学发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促使企业领导尽心尽责加强管理,从而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三)与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结合。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企业审计关注的是某一国有企业的个体问题,审计人员视角较窄,综合素质、宏观分析能力不能适应企业审计发展的需要,对国家宏观政策、行业特性及发展趋势缺乏总体把握,对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重点问题研究不够,分析问题的高度和深度不够,导致提出的审计建议层次不高,宏观性不强。实践中,我们感觉到,“服务大局,围绕中心”是有效开展审计监督的基础,审计工作只有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站在更高层面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堵塞漏洞、加强管理、促进改革的建议,才能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肯定,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和认可。今年,我局从减轻企业负担,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解决企业困难,加快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出发,对2010年度市级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扶持资金开展了专项审计调查,调查涉及市本级财政安排的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扶持资金5000万元、所辖各市(区)安排的项目配套资金2678万元,共延伸各类企业和项目101个。审计在肯定转型升级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的同时,提出了“整合各项政府补贴资金的信息建立综合申报平台,进一步增强专项资金的聚焦度,保证县(市)区配套资金按时到位,加强项目跟踪落实”等建议,审计报告分别被市委书记和常务副市长批示,要求经信委、财政等部门落实审计意见并书面汇报整改措施。
    (四)与建立财政审计大格局相结合。企业审计应主动适应公共财政领域的深刻变革,围绕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构建地方特色的财政审计大格局开展工作。重点应放在财政收入征收环节和使用财政资金开展扶持引导等方面,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与财政同级审同步审计计划,在拓宽审计范围、延伸审计内涵、深化审计分析、加大审计力度、推进结果公告、强化督查整改上下功夫。如在同级审相关专题的选择上,我们紧紧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相继对城投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中央和地方扩大内需项目资金等进行审计,反映中央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对地方财政收支的影响,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财政运行的质量和风险进行评估,对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和加强的措施和建议。
    (五)与提升审计监督力度相结合。根据审计法释义,经政府委托,对各类企业中与财政资金有关的经济活动国家审计都有权进行调查和监督。近年我局积极利用专项调查等方式,对凡收到财政补贴的各类企业择机介入开展绩效审计,同时结合“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与财政、国资等部门一起对所有市属国有企业开展了专项检查,从而扩大了审计覆盖面,提升了审计监督力度。为进一步扫除监督盲区,我们也建议上级审计机关,统一整合审计资源,每年授权安排一个省部属企业一条鞭项目,上下联动,以达到摸清行业,审清企业,弄清问题,提出建议的审计目标。
    (六)与建设服务型审计机关相结合。企业审计要重现生机和活力,就必须争取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审计人员应当自觉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寓服务于监督之中。这些年来,我们一方面积极配合审计署、省审计厅等上级审计机关深入基层了解企业减负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立足本职,积极开展审、帮、促、增效益活动。做到每审计一个企业,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深入分析原因,努力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帮助企业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改善经营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与加强企业内审指导工作相结合。国家审计在关注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应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企业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强化内部免疫系统功能,帮助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市局每年都举办培训班和专题讲座,不断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素养,帮助企业建章立制、规范财务管理,杜绝“跑、冒、滴、漏”,引导企业将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从财务收支层面延伸到业务管理层面上,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国有资本的运行效率。(许华柱 金文 顾琰)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