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层审计业务培训工作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魏明坤 乔梁(江苏省沛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30日】
字号:【大】 【中】 【小】
    基层审计是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其人员是基层审计工作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审计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者,是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健康平稳运行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各地审计机关为建立一支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的高素质审计队伍,在推进审计工作转型的进程中,在系统内部采取多种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和知识“升级”。这无疑是加强审计人员后续教育,提升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之一。然而据笔者观察、亲身经历和工作感受,在基层审计业务培训工作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和把握。
    一、基层审计业务培训中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加强后续业务培训是提升基层审计人员素质的务实之举,在基层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以达到业务培训之目的。
    ㈠把握原则方向,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开展审计人员业务培训的目的,就是打造一支“政治合格、技术过硬、作风扎实、纪律严明、服务有力”的审计队伍。因此,在基层审计人员业务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要突出方向性和原则性。即要紧密结合审计的创新理论、科学发展观等各项政策方针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努力使基层审计人员更好的理解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吃透审计工作精神,提高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
    ㈡贴近工作实际,适应中心工作
    在业务培训内容的制定上,要紧扣主题,贴近本地审计工作实际和人员结构情况,结合当地经济发展趋势、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审计工作计划要求等制定培训内容,力求培训内容贴近实际、贴近中心、贴近工作、贴近实用、贴近群众,做到因地制宜,力戒“大而化之。”
    ㈢突出培训重点,抓住人员薄弱环节
    业务培训工作要紧密结合本地基层审计队伍能力素质存在的实际情况,做好详细调查研究,努力找出存在的差距,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强什么”的思路,抓住基层审计人员能力素质存在的薄弱环节,有先后、按主次、分轻重的进行“对症下药、对口培训”,以达“立竿见影”之功效。
    ㈣讲究方式方法,力求业务培训见实效
    开展基层审计人员后续业务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基层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能干事、会干事、爱干事、干成事”的复合型审计人才,而方式方法则是业务培训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基层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工作中,应当突出一个“灵”字,即灵活机动。积极探索管用的、实在的、多渠道的方式方法,努力使审计人员乐于接受、愿于接受培训,从而实现业务培训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二、创新基层审计人员业务培训模式
    在过去的审计人员业务培训中,往往是 “上面学什么、下面习什么”的被动式业务培训模式,这就忽视了基层审计人员的实际需求和参加业务培训的主动性。再加上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在没有征求基层审计人员意见或建议的前提下,组织审计人员集中“灌输”,虽然台上讲的“绘声绘色”,但台下听的却是“困意浓浓。”这种“一人讲众人听”的业务培训模式难免会流于形式,培训效果收效甚微。以至于基层审计人员参加培训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开展基层审计人员业务培训,需要改变“灌输式”为“菜单式”、“订单式”的因人按需培训模式。
    在抗大时期,毛泽东同志在每次讲课的前一夜,都在窑洞附近的大树前挂上马灯,请来学员、干部详细了解情况。同时,毛泽东同志还要求抗大每期开课前都要召开业务准备会,对学员的出身成分、斗争经验、文化水准、理论基础等逐项进行分析,进而明确业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不难看出,抗大时期的业务模式对今天的基层审计人员业务培训有着极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因此,在开展基层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工作之前,要事先召开单位领导、中层干部、审计组长、一般审计人员等不同层次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基层审计人员对业务培训的“心里话”,积极征求开展业务培训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之上,科学制定培训方案,突出培训内容,确保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变“要我学、强迫学”为“我要学、自愿学”,力求培训内容、培训模式不在“众口不难调。”
    三、把握好基层审计人员业务培训中的几个特性
    ㈠注重师资力量的复合性
    在基层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师资人员上要“文武兼备”,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宣讲功底,又要有具体的工作实践作后盾。不仅会“说”,而且要会“道”,实现培训师资力量由“理论型”向“复合型”转变。也就是说,在培训师资人员上要“土洋”结合,不仅要有上级业务职能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又要包括“土专家”,如审计能手、计算机审计高手和优秀审计人员等。
    ㈡注重培训对象的针对性
    由于审计人员文化素质、人生阅历、岗位职责等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所以,在基层审计人员业务培训上应有一定的区别对待,那就是分类培训指导,注重培训对象的针对性。因此,可以把基层审计人员分为以下几类进行分别培训。第一类培训对象为基层审计机关负责人、高级审计师等;第二类培训对象基层审计机关中层干部、审计师等;第三类培训对象为基层审计人员等;第四类,也可按照审计业务类别有针对性进行分类培训,如审计管理、审计信息、审计统计、审计法规、审计技术、计算机审计等分类进行。
    ㈢注重培训内容的多样性
    在“菜单式”、“订单式”等按需培训的模式下,要制定多样性的培训内容,以满足不同参训审计人员的需求。在这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的工作实际和发展目标,按照审计工作“十二五”规划要求和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方案和划分培训内容,如政策方针培训、科技知识(计算机)培训、审计法律法规培训、党风廉政建设培训、市场经济发展培训、审计工作实务培训,等等。
    ㈣注重培训方式的灵活性
    在培训方式上,我们要讲究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可以概括为:“三个互动”。
    一是“垂直”互动。在基层审计业务培训中,针对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单靠自身力量解决起来比较困难的问题,加强与上级机关的互动,邀请上级机关领导、对口处室有关专家等出谋划策、提意见建议、传经送宝、亲临授课等。通过“垂直”互动推动业务培训科学进行;二是“平行”互动。在业务培训过程中,向纪检、检察、财政、地税等部门取经,学习兄弟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对比参照中认清自身的差距,激发审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三是“交叉”互动。请外派学习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请通过计算机中级职称考试的技术骨干进行AO、OA培训,请获得优秀审计项目的主审人员进行案例分析、以案说法等。
    通过业务部门领导带头讲、专家学者重点讲、审计能手突出讲等点题式、菜单式培训,从而达到“台上授课津津有味,台下听讲频频提问。”形成了台上台下“讲”、“学”互动的良好格局,进一步提高审计业务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总之,只有通过业务培训,才能不断提升基层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基层审计人员驾驭审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进而推动审计工作的全面“提档升级。”(魏明坤、乔梁)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