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思考
刘文水(湖北省黄石市审计局局长)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5日】
字号:【大】 【中】 【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名列世界前茅,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储蓄与消费失衡,消费内生动力不足;三次产业发展失衡,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投入结构不合理,物质资源消耗过高;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牺牲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所凸显出的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然带来利益格局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和变革,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审计是经济综合监督部门,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审计监督,可以发现和纠正各项调控措施在执行中的偏差和缺陷,促进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可以预防和查处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发挥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给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突出谋划审计项目。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从注重增长速度的高速经济增长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适度、稳定和持续增长的转变,从外需带动型经济发展到内需拉动型经济发展的转变,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到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的转变,从资源高耗型经济到资源节约型经济的转变,从生产能力提高型经济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型经济的转变。因此,作为国家审计机关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为目标,深入剖析制约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因素,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科学谋划审计项目,合理确定审计重点,使审计工作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合拍,使审计工作能够更好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否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财政财务收支入手,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着眼,揭示和反映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寻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突出审计重点领域。政策导向、资金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审计必须在把握政策导向、调控资金流向上狠下功夫。一是以“把握总体、突出重点、促进改革、提高绩效”为目标,密切关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预算执行的效益性,围绕促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加强财政审计,促进发挥财政资金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引领和拉动作用;二是以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为抓手,针对当前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单位产品能耗高,污染环境、非法征地、越权审批、违规出让土地和矿业权等突出问题,加强资源环保审计,促进节能增效和各项生态环保政策的落实到位,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三是前移监督关口,加强对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力争将各种违纪违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实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过多依靠投资向投资、消费“双轮驱动”转变,实行可持续发展;四是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加强对社会福利、医疗卫生、住房和教育等民生资金的审计,促进解决民生领域存在的“看病难、上学难、安居难”等突出问题,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五是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情况,建立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评价体系,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真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发挥领导干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三、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突出审计重点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突出不同的审计内容和重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上发力。一是财政审计要以预算编制与执行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更加关注财政资金是否更多地用于促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是否发挥出了财政支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消费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财政支出更多地向保民生、扩内需、调结构倾斜,促进财政杠杆撬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超常规发展,着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二是资源环保审计要重点关注国家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等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节能减排等相关资金的使用效果,关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否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着力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三是政府投资审计要更加关注投资项目是否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向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等方面倾斜,不仅要揭露和查处投资项目建设中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检查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状况和实际效果,是否实现了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并重;四是社保审计要加强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项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上级转移支付、地方配套安排的各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严肃查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雁过拔毛等违纪违规问题,规范资金管理和运行,促进各项安民惠民政策的落实到位;五是经济责任审计要转变重速度、轻效益的惯性评价定式,更加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关注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突出资金绩效审计。当前,国家通过政策性扶持资金、政府投资、政策性补贴等各种途径,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引导、带动、示范、促进等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的是经济发展由粗放式“量”的扩张转向集约式“质”的提升。绩效审计不仅是国际审计的潮流,也是我国审计今后发展的方向,更是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重要抓手。一是打破固有的审计思维定势,消除绩效审计的神秘感和心里疑虑,切实树立绩效审计观念,逐步实现从真实、合法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二是以资金运动为主线,以促进提高资金绩效为目的,以社会性、公众性、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并重为原则,积极探索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建立和完善可操作性强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实行绩效审计与专业审计的有机结合,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行政效能,不仅要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而且要检查其效益性;四是通过绩效审计,对经济发展转变的方式和效果做出客观评价,从微观入手、宏观着眼,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提出建设性建议,着力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突出审计能力建设。审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度和广度,关键体现在人的素质能力和技术手段上。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审计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审计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实践,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切实加强审计机关的外延和内涵建设。一是要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进一步增强审计人员把握政策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始终把学习作为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和谐发展的战略问题来抓,作为提高审计干部素质和创新审计工作思路的重要举措来抓;二是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科学制定审计队伍建设规划,以培养审计领军人才为目标,力争多出快出审计专家型人才,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三是要在提高计算机应用层次上狠下功夫,逐步建立数字化的审计方式。在普及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基础上,努力拓展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特征的联网跟踪审计,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四是要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着力增强推进审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软实力和推动力。(刘文水)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