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绩效审计与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王伟(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1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文以全力推进绩效审计为突破口,以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为着眼点,提出加强绩效审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通过绩效审计可以促进政府向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清廉政府转变,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绩效审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
    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围绕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进行延伸和拓展,从而实现向绩效审计发展的目标。绩效审计是未来政府审计工作的重点。     1986年,在悉尼召开了第十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会议发表了“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对绩效审计作如下定义:“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同时还提出了绩效审计的四个目标:“(1)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的管理打好基础;(2)使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方面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3)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的程序对绩效作出报告;(4)确定更适当的经济责任。”至此,绩效审计理论宣告正式产生。
    一、加强绩效审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绩效审计是围绕政府行为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进行延伸和拓展的,绩效审计就是要向政府部门和单位“问责”,向政府性资金“问效”,向体制、机制和制度“问因”,向规范和完善管理“问计”,向宏观政策和改革措施“问果”。如果把科学发展特别是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纳入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就会引起领导干部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而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取向如同指挥棒,直接决定着领导干部的工作努力方向,对领导干部政绩观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关心哪些指标,领导干部就会朝哪些方向努力,假如绩效审计只偏重经济增长的“量”而不重视“质”,反映在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上就必然导致“唯GDP”论。而如果把经济增长的“质”科学分解到绩效审计目标的各项指标当中,领导干部自然就不会只关心GDP增长几个百分点了,同时,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领导干部出现偏差的政绩观也起着修正作用,是衡量干部行为的标尺,领导干部会随时注意参照审计评价指标调整自己的施政理念和行为,不断调整和纠偏自己的政绩观。
    二、推进绩效审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和方法
    绩效审计的内容直接影响政府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推进政府向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清廉政府转变,而这正是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和要求。
    1、以科学发展为目标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在实践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正确处理好微观局部与宏观全局的关系,做到从微观项目入手,从宏观全局分析问题,同时要对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效果、公共资源和财政资金配置情况及其效果进行宏观分析,及时揭示执行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深入分析各项政策的综合效应,要抓住关键和重点,加大审计力度,为进一步完善政府各项政策制度提供参考,建立法治政府,发挥审计的经济卫士的作用。
    2、以关注民生为导向推进社会效益,打造服务型政府。在实践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要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积极开展民生审计。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对民生、民享、民用项目的审计。以结果为导向,不断丰富和完善绩效审计的实践形式,为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打造服务型政府,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3、以资金使用效能为基础,建立责任型政府。在实践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资金使用绩效与政府行政效能的关系,把评价资金使用绩效与评价政府行政效能统一起来。政府绩效审计应以各类政府性资金为主要目标,通过审查分析政府性资金使用的效果、效率和效益性,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维护经济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发挥审计系统监督、管理作用。特别是以专项资金调查的方式,以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三农”、环境、能源及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专项资金的审计调查。重点对政策措施的制定、落实执行情况及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查,揭示有关政策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相关政策制度的完善,通过专项审计调查,为促进社会稳定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
    4、以揭露问题为抓手,监督清廉政府的建设。在实践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揭露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系,真正把重大损失浪费、影响国家安全和政策目标实现的问题揭示出来,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从体制、制度层面提出建议,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推动深化改革,严肃揭露和查处违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问题,保障政策措施落实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并从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及运营体制等宏观制度方面提出审计建议,发挥审计的反腐战士的作用,监督清廉政府的建设。 (王伟)

    参考文献:
    [1]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审计署网站
    [2] 崔振龙.绩效审计的中国模式.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9.7
    [3] 刘国常等:《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及审计质量控制研究》。审计署课题(2008)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