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的区别及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任书坤(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30日】
字号:【大】 【中】 【小】
    经济责任审计与传统专项审计既相互区别又不可割裂,专项审计的结果可能会成为支撑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论的载体,经济责任审计则有助于专项审计成果在宏观层次上的提升、在规律探索上的深入。只有充分认识两者之间的异同,才能帮助我们快速领悟、总结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化、科学化。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个人,不再是集体或单位,对审计剖析工作的深度要求更高

    《关于贯彻实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意见》明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或者实际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常务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被审计对象具体到个人,审计结论或审计评价的对象也对应到个人,这与传统专项审计不同。专项审计的被审计对象通常是一个单位或集体,审计报告使用者所看到的也是集体行为的结果,如果需要追究责任,通常也是由被审计单位内部自行进行责任划分,最终可能是由事件的执行者承担了相关责任,而相关的决策者、领导者则置身事外。经济责任审计因将审计对象明确到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可以有效排除事后推卸责任的现象,有助于一个单位或系统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科学决策意识。

    但是一项决策从制定到落实,包含了决策过程、传导过程、执行过程、反馈过程等一系列环节,不同环节出现问题,领导人所承担的责任也各不相同,而且由于责任必须明确到人,可能会到对干部的最终评价、甚至职业生涯产生影响,大大增加了审计结论的敏感性,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剖析的深度要求更高、对审计结论精准度的要求更高、对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要求也更高。

    二、经济责任审计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特征,对审计人员职业素养要求更高

    对于传统专项审计而言,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检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或者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检查内容呈现出点阵式或是线性延伸等局部视角的特征;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上述内容可能仅仅是基础。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对象所负责的一个地区或系统内的财政财务、资产管理、重大投资等一系列经济活动及其效果效益的全面审查,甚至需要关注相关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检查内容具有多元性、系统性和关联性等全局视角的特征。就专项审计而言,如果被审计单位采取的措施,有助于专项目标的实现,通常会顺利通过考核和检查。但相关举措可能是以牺牲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的,尤其可能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进而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留下隐患,那么从专项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两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得出的审计结论将会大相径庭。基于上述特征,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专业、专能之外,还需要有统观全局的眼光,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等。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落脚点是“经济”“责任”,对审计人员知识储备的要求更高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是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关注领导干部应该负起的责任。就专项审计而言,审计关注的重点可能是财务收支是否合法、法规,投融资活动是否实现了保值增值等;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则需进一步深入探究违法违规或是资产损失背后的原因,从决策过程、计划制定、贯彻落实、要素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并将其与领导干部应该负有的责任关联起来,最终形成对领导干部履职履责情况的总体判断。审计结论及评价视角的转变,有利于促使领导干部进一步注重民主决策、科学管理、合理用权等民主、法制意识,有利于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执政观念,进而推动民主决策机制的完善和进步。如果要达到上述效果,审计人员必须对审查到的各个环节的认识和分析深入、到位,才能使审计结论具有说服力、引起被审计对象的共鸣、给予被审计对象以启发,从而对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须进一步专注于对相关事项挖掘和剖析的深度,精准划分责任,对被审计对象负责、对审计事业负责;此外,审计人员还需具备更加专业的经济学、社会学统筹发展的眼光和知识,仅仅具备财务知识已不能满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进一步加强学习、开阔眼界,使自身的知识素养与所从事的审计业务相适应。(任书坤)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