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审计监督 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顾春雷 罗惠玲(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5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党的十七大根据国情、世情和经济发展规律做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决策和战略部署,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也进一步证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审计机关应肩负起历史责任,主动将审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创新审计思路,突出审计重点,提升审计工作的功能和效能,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国民经济又好有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经济  方式  转变 审计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必然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党的十七大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进行部署,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为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资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央在我国发展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重大变化形势下做出的科学判断和战略性安排,其客观必然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改善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主要通过投入大量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规模不断扩展和生产能力持续扩大,在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使我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人民生活也得到显著改善,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毋容置疑,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以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为巨大代价,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因素占比较低,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比较大。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依靠资源投入为主的外延式扩张模式必然难于为继,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改善经济发展的结构和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积极参与世界产业分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产值和速度,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结构,我国虽有世界制造工厂的“美誉”,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居世界前列,但我国却处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下游,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品牌价值的产品并不多,国际分工中获取的比较利益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目前,全球产业分工正在重构格局,知识密集型产业将逐步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将取代传统要素驱动发展方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革新蓄势待发。如果我们不抓住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我国就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敲响了我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警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影响,在这场危机中,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大量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在国际经济环境和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暴露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的弱点,而一部分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和企业受影响程度比较小,抗风险能力强,这充分也充分证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度依赖出口低附加值产品的结构性矛盾。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增幅回落,针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的形势下,我国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亟需向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转变,出口结构也需要优化,在此情况下,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推动经济内生性增长也变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二、 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国家审计机关的历史责任
    (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审计法定职责。审计机关作为国家专职经济监督部门,肩负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通过加强审计监督,从宏观层面发现和揭示我国经济布局、产业结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收入分配、经济增长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的建议,这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职责。
    (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审计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国家审计一以贯之的指导方针,审计机关应自觉将审计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两大目标,突出重点,创新思路,做好监督服务工作。在当前转型升级的历史进程中,就是要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揭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的重要标准,着力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三)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审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行动。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国家审计既要注重发现和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犯罪案件线索的层面,更重要的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预防抵御作用,从推动完善宏观政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着眼,揭示和反映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驾护航,这是审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三、 国家审计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作用途径
    (一)加强对宏观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宏观政策贯彻落实和不断改进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政策是推动和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工具。审计机关和审计干部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政策学习和研究分析,增强宏观意识和战略思维,通过审计不断促进国家各项宏观政策的深入落实和改进完善,确保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一是加大中央关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关宏观政策情况的审计监督力度,深入揭示和及时反映有关地区和部门在执行货币、财税、产业、土地、节能环保等宏观政策过程中的失职渎职、弄虚作假、违法乱纪行为,督促各方面积极落实中央部署决策,维护政策的权威性,增强政策的执行力,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二是加强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跟踪式审计,充分利用审计综合监督的优势,加强对中央部门出台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及之间协调性、一致性的审计,防止政策“打架”和效果抵消,提升政策协调性和整体合力。三是及时注意研究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风险,深入查清问题产生原因,及时提出对策建议,通过审计建立政策执行过程控制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为决策层不断修正和改进、完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促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性债务资金、银行信贷投放的审计监督力度,推动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强化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推动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关键技术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民生维护和改善、环境治理和保护、新能源、新材料开发、现代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促进财政资金的安全,科学和高效。二是加强对政府性债务审计监督力度,促进政府债务资金投向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提升政府性债务资金在经济发展转变方式中的功能和效能。推动政策目标实现,三是强化对金融业信贷投放的监控和分析,促进金融资源配置与产业政策目标的协调一致,通过优化信贷投放结构、促进优化产业结构,防止和严格控制信贷资金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
    (三)开展对重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促进提高投资效益和产业升级。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工作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政策,把握投资体制改革发展要求,以促进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为主要目标。一是要把握投资审计重点。加大对农业、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力度。二是要拓展投资审计内容。重点关注与重大投资项目有关的决策、程序、环境、土地、质量、资金、案件等,推进工程绩效审计。三是要通过审计促进落实投资政策。重点关注抑制盲目重复建设、防止产能过剩、促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环境保护等投资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和推动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系列政策落实情况。倾斜。
    (四)积极开展绿色审计,保障环境资源安全,推动建立和发展低碳经济。一是在审计对象上,应增强对资源环境政策的关注,资源环境审计今后将逐渐增强对国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重大决策落实情况的关注,重点调查国家资源环保政策法规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资源环境政策(尤其是资源环境经济政策)运用的实际效果。二是强化环境绩效审计,重点是加强环保资金、重大环境治理项目、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项目和节能减排的绩效审计,促进政府在环境保护和改善方面加强责任,改进管理,提高效率;三是应强化重点项目(尤其是国家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专项资源环境审计。通过对关系政府投资项目的全程资源环境审计,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一些地方政府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短期行为。
    (五)强化社会保障审计,推动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内生增长。加强对医疗、教育、卫生、社保、住房保障等民生事业和民生资金的审计,一是重点关注在上述领域国家改革措施落实情况和改革目标的实现情况,进一步促进建立和完善民生保障体系;二是加强民生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严格查处挤占、挪用和侵吞资金的行为,推动社会保障资源公正、合理配置,促进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网;三是强化收入分配领域的专项审计调查,促进收入分配机制的改革完善,促进收入分配的公正合理,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通过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党政领导树立科学政绩观。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更加突出,内容不断深化。一是要从传统关注GDP增长速度、利润收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总量、速度、规模等指标转变为关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要重点审计领导人员任期内地区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或者产品结构、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地区民生保障等情况。二是要加大经济建设和企业经营过程中对资源、能源、环境消耗情况的审计力度,关注投入产出效率。要加强重大决策合规性审计的同时,强化决策效益评价,在关注当前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强化对长远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既重视领导人员的“显绩”,也要注重其“潜绩”;三是加大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审计监督和查处力度,防止出现一个人“政绩”,几代人的包袱的问题,要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建立科学的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考核评价制度,推动领导人员自觉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主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顾春雷  罗惠玲)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