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陈雯(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8日】
字号:【大】 【中】 【小】
    
    
    一、审计质量管理的特点及方式
    (一)审计质量管理的特点
    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作为一项质量管理活动,当然具有一般物质产品质量管理的共同特点,同时,作为审计机关行政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会有着自己的不同之处。从一般特征看,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过程性等特点。
    全面性是指与审计项目质量有关的各种因素都应是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程序管理、审计文件管理等。
    全员性是指与审计项目质量有关的各层次人员(包括审计机关领导、法制机构人员、业务部门负责人和审计组成员)都是质量管理的主体,都应参与审计项目的质量管理活动,同时也都是审计项目质量的责任人。
    全过程性是指办理审计项目的全部过程都应实施质量管理。一般包括事前管理(审计项目的前期工作)事中管理(实施审计期间)、事后管理(审计项目后期工作等)。
    从审计监督是审计人员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过程的特色看,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具有行政性、标准一致性、原则无不合格品、非计量性等方面的特点。
    所谓行政性是指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具有行政管理的色彩。审计机关不是生产经营单位,而是国家行政机关,审计监督行为属于行政执法行为,其审计项目质量管理行为则属于内部行政管理的范畴。另外,被审计单位如果对审计项目质量提出异议,可以利用行政救济手段提出审计复议申请,如果对审计复议决定不服的,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所谓标准一致性是指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标准和依据是由最高国家审计机关统一制定的,适用于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标准主要包括《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以及通用审计准则、专业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等,无论是预算执行审计项目,还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还是其它类型审计项目,都应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质量管理和考评。
    所谓原则无不合格品是指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审计机关的产品都应是合格品。由于审计监督活动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强制力,一旦出现差错和失误,负面影响就会很大。因此,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原则上应该百分之百的合格;作为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不能像物质产品那样事先规定一个合格品率和废品率。
    所谓非计量性是指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容基本上属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精神产品,与此相适应的,其管理标准也主要是定性方面的。因此,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大部分不能用定量的物理标准来衡量,只能依赖于人们的主观判断。只有审计方法、审计结果落实等方面,可以使用一些计算标准来衡量其质量高低。
    以上情况表明,开展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活动,既要考虑质量管理的一般特点,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审计监督活动的实际,有的放矢,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审计质量管理的方式
    l、时间序列控制。是指按照审计项目的时间进度进行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种具体方式。
    2、分层次人员控制。是指按照审计机关部门职责分工和审计项目实施的进度,由不同层次的人员对不同的质量管理内容分别实施控制。第一层次为审计组组长控制、第二层次为业务部门负责人控制、第三层次为法制机构人员控制、第四层次为主管局长控制、第五层次为审计业务会议控制。按照现行规定,各个控制层次履行不同的控制职责,有不同的控制内容(关键控制部位)。
    3、文件和记录控制。是指对审计项目过程中产生和依据的相关文件和活动记录进行的质量控制。审计项目的文件和记录分为两类。一类是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文件和记录,如审计实施方案及审批记录、审计公文的送达回证、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意见回函、审计公文复核单、审计公文签发单、审计业务会议纪要等,它们是反映、识别审计项目质量好坏、高低的客观载体和有效控制点。另一类是为保证审计项目质量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各项审计准则(包含审计程序)、审计指南以及审计项目质量手册等。它们是实施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尺度。实施文件和记录控制要求是:文件应全面、有效、具体,便于识别和采用;记录应及时、准确、清楚、完整,便于检查、保存。
    4、不定期项目质量评估。是指审计机关对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质量考评并做出评价意见,为进一步改进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提出建议。
    5、外部质量检查。是指通过外部机构对审计机关完成的审计项目进行质量检查,借以改进和加强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外部机构可以是上级审计机关、同级审计机关和本级政府法制部门等,甚至可以是下级审计机关。
    6、激励措施控制。是指结合审计人员完成的工作质量,运用“奖优罚劣”的激励方式,进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激励方式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正激励,即审计人员完成的审计项目质量高,审计机关就要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一个方面是负激励,即如果完成的审计项目质量不符合质量要求,甚至引起不良影响和后果,就要给予当事人必要的纪律处分和行政处罚。
    以上六种方式,是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方式,合理运用这些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全面、及时、有效地管理和控制。
    二、我国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质量水平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对政府审计质量水平的总体评价”问题中,被调查者认为“非常好”的占57%,“良好”的占40.80%,“一般”的占48.28%,“很差”的占5.72%,这说明总体审计质量尚有很大提升空间,全面提高审计质量是当前审计质量管理的主要目标,导致审计质量水平不尽如意的地方很多,如审计管理体制、行政干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审计质量管理还存在薄弱等等,但其中审计质量管理还存在薄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二)审计质量管理缺乏科学、严密的控制体系
    在“对审计质量管理缺乏科学、严密的控制体系”问题中,被调查者认为“同意”的占70.11%,“基本同意”的占22.25%,“不同意”的占2.3%,可见,92.36%被调查者确认政府审计质量管理缺乏科学、严密的控制体系,截止日前,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准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等,只有做到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构成科学、严密的控制体系,才能有效提升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
    (三)审计机关纵、横向之间及各项审计活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
    在“对审计机关纵、横向之间及各项审计活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问题中,被调查者认为“同意”的占20.11%,“基本同意”的占52.33%,“不同意”的占27.59%。可见,72.44%被调查者认为审计机关纵、横向之间及各项审计活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因此,加强审计机关纵、横向之间及各项审计活动之间沟通和协调是当前审计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审计机关内部组织结构较为僵化
    在“对审计机关内部组织结构较为僵化”问题中,被调查者认为“同意”的占40.80%,“基本同意”的占51.72%,“不同意”的占7.48%。可见,92.52%被调查者认为审计机关内部组织结构较为僵化。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的内容、范围、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审计机关自建立以来,内部组织结构形式一直尚未较大改变,致使现有机构设置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机构之间业务交叉,职能重叠。另一方面,按机构和审计范围安排工作,造成任务有轻有重。这样,就极易造成有的部门资源不足、有的部门审计力量相对过剩,有的审计对象年年审,有的审计对象几年都审不了一次,同时受审计管理体制、编制限制,上下级审计机关各自为战,审计资源难以整合、审计信息难以共享,导致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重复审计和审计监督盲区同在。
    (五)审计资源尚未做到科学合理配置
    在“对审计资源尚未做到科学合理配置”问题中,被调查者认为“同意”的占42.07%,“基本同意”的占48.17%,“不同意”的占9.76%。可见,90.24%被调查者认为审计资源尚未做到科学合理配置,这一调查结果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般而言,在审计的人力、物力既定的情况下,审计的计划安排只有在满足审计质量的基础上,才能降低审计风险,如:在地方审计机关,在计划外,党委、政府、人大、组织、纪委等部门均可要求审计部门配合相关工作,而且通常情况下时间紧、任务重,加之审计在社会的影响逐渐扩大,社会公众期望渐高,审计风险陡增,这种任务的增加大大挤占了正常审计项目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进度计划、年度考核和检查评比等的制约下,审计机关往往会以牺牲审计质量为代价。所以,要确保审计质量和控制审计风险,科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特别重要。
    (六)审计结果的封闭性
    在“对审计结果的封闭性”问题中,被调查者认为“同意”的占45.40%,“基本同意”的占44.29%,“不同意”的占10.34%。可见,89.69%被调查者认为审计结果封闭。自审计机关成立以来,政府审计的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处理处罚都是处于封闭运行状态。审计系统一直是处于非开放状态,审计项目由各部门在封闭状态下自行实施;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和部门只有个别人知道情况,公众知情度、透明度严重缺乏,虽然近两年来,审计结果有所公告,但仍车水杯薪。
    三、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审计机关及人员要革新理念,充分利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敏锐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注意遵循审计质量管理的一般规律,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将日常监督和事后检查相结合,强化审计过程控制,把事后责任评估前移,注重事前、事中的防范与化解审计风险。
    (二)建立审计质量管理的组织保证和科学管理体制
    对现有审计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在内部设立质检机构,关注上下级和同级机关的沟通和协调,打破审计机关内部按专业分工的现状,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知人善用负责制。确保审计立项的科学和严谨,体现审计工作的宏观、开放性,多纳言,多听取,加强社会需要调查研究和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建立审计项目库,做好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和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编制重大项目中长期滚动计划,科学制定审计方案,使审计方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对审计实施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化对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包括方案的执行、证据的收集和底稿的编制,把握好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要从宏观、全局的高度,从报告使用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从而使审计建设性得以发挥。通过后续的审计回访,促进审计意见、建议和决定能够得到全面落实和执行,促进成果转化。
    (三)整合各种力量资源
    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考虑现实状况和合理预测各种可能,克服为已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如:聘用相关专业人士、借阅已生效的纸质文本,积大家的力量将各项工作保质、保量、按时、按序完成。
    (四)积极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政府审计从本质上来讲,是人民委托审计机构对政府的受托责任进行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从这一点来说,政府审计的最后结果理应向社会公布,以解除政府审计组织的责任。而实行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也是政府审计质量接受社会评判的最好形式,是约束政府审计行为、促进审计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提高了审计工作透明度,把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
    (五)创新审计质量管理方法
    审计机关要高度重视计算机技术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运用,把现代科学技术和审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管理水平。应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运用数据库、网络等现代技术,实现在计划管理、质量控制、资源整合、审计方法和审计成果运用等方面的信息化,全面实现审计质量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陈雯)
    
    主要参考文献:
    1、石爱中,胡继荣审计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21-225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整体构想[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11):42-43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0-28
    4、倪慧萍,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之异同[J]中国农业会计,2006(9):10
    5、孙宝厚.关于全面审计质量控制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审计研究2008(2)
    6、谢力群.论国家审计的创新.审计研究2008(3)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