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卢从富(湖北省红安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7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的核心。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刘家义审计长明确提出,要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深入分析各类领导干部所承担经济责任的差异,健全完善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因此,建立健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切实增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规范性,已成为当务之急。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就如何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现状
    目前,我国还有没有制定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加上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千差万别,审计涉及内容较多,客观上又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难度。从基层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实践看,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混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评价。少数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混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评价,因而所作出的审计评价往往是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谈事实,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即对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的归属和绩效评价采用回避的态度,违背了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同时也背离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有失审计报告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有损于审计机关的公信力。
    (二)审计评价超出审计范围。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不是全部手段,审计对被审计者的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从经济责任的有关内容进行。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审计报告总想全面评价被审计者的功过是非,从而超越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有效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经济责任范围,把不属于经济责任评价的内容加入其中,如有的把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社会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审计评价内容,背离了经责任审计的目的,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三)为了回避审计风险进行应付式的评价 。有些审计人员因苦于没有统一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作支撑,对领导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的评价感觉到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因此,为了回避审计风险,就干脆对经济责任的评价要么是避而不谈,要么应付式的评价,纯粹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的内容大多是一些虚无空洞、无关大局、不痛不痒的套话。尽管遵循了审计评价的谨慎性原则,却放弃了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所作出的审计评价难以实现预定的审计目标。
        (四)审计人员的素质影响审计评价质量。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审计内容不仅涵盖面广而且还较为复杂,这就决定了审计工作要求高、政策性强、责任大,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由于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流动性不强、人员结构较复杂、年龄逐步趋向老化、审计人员忙于日常工作很少参加系统培训,加之近些年来基层审计机关基本上没有注入高学历专业人才等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诸如这一系列因素客观上造成了有些基层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
        二、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仅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根本方式,而且是审计人员的法定义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想作出全面、准确、科学、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就必须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作支撑,也就是说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决定了建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一)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确保审计评价客观公正的重要保障。客观公正是指以审计查明和调查的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参杂审计人员主观意见和感情因素对被审计对象的履职、履责情况作出全面、准确、实事求是的评价,做到客观地总结成绩、实事求是揭示问题。评价必须尊重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和实际工作环境,做到不脱离特定条件,不孤立地看待问题,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既不夸大成绩、回避问题,又不脱离实际、妄加评论,做到以事实说话、以道理服人。而这些赖以评价的事实是很少能直接通过查账取得的,很多时候是通过大量的指标计算得出的,这些大量的指标计算又必须是在既定的指标体系下进行的,因此说,建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确保审计评价客观公正的重要保障。
    (二)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现实需要。事业发展情况和经济目标完成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更是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事业发展情况和经济目标完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了该领导人的执行政策、决策、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较全面的审计,不仅要对绩效情况进行定量性的审计,还应对其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定性性的审计。这也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提出了必须实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要求。当然,定量分析是建立在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下进行的大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定量分析,因此说,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现实需要。
    (三)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践行谨慎性评价原则的必要途径。为防范审计风险,在审计评价时必须遵循谨慎性原则,要求对超出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审计人员无法取证的事项不作评价;对于审计未涉及到或虽已涉及到但审计证据不充分、证明力不足而又不可能进一步获取有力证据予以证实的审计事项,要说明情况,据理回避;对审计过程中因种种原因无法审查和核实的事项不作评价;对审计对象评价标准不清或者没有明确评价标准,可能造成被审计人的责任难以分清的事项不能随意做出评价等等。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必须注意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评价标准的明确性,而这些大多数都要通过大量指标量化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来实现的,这样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遵循谨慎性原则也就对建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内在要求。
    三、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想              
    尽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受制于主客观因素影响存在诸多困难,但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所需的各项指标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审计评价指标有规可循,建立一套系统、科学、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用于指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实践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笔者把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规纳为效益类、管理类和民生类三种类型,按照不同的被审计对象可以分别从三种类型指标中选取与其审计目标相适应的指标,可比性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作出不同的选择,既可以选择与历史同期比,也可以选择后任与前任比;既可以选择单个年份的指标进行比较,也可以选择任期内几年的平均指标进行比较。笔者认为通过这一系列指标比较、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上再辅之以被审计对象所在的行业性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所作出的审计评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
    (一)效益类指标:①财政收入或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税收收入或地方税收收入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这些指标适用于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他们指挥、协调组织收入和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些指标可以采取分别向财政、税务和统计部门走访调查的方式取得。②收入增长率、产值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这些指标适用于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企业)领导干部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他们领导职工组织收入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及取得效益情况,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对其所在单位审计过程中直接取得。③净资产增长率和资产负债增长率。这些指标适用于对县直部门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他们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对其所在单位审计过程中直接取得。④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这些指标适用于对各个不同岗位领导干部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他们重大决策情况和管理国有资产的水平及能力,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对其所在单位审计过程中直接取得或者走访有关部门取得。
    (二)管理类指标:①财政支出或地方财政支出增长率和一般性财政支出增长率。这些指标适用于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他们领导、管理的水平和能力,这些指标可以采取向财政部门走访调查的方式取得。②公用经费支出增长率。该指标适用于对县直部门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他们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该项指标可以通过对其所在单位审计过程中直接取得。③成本或单位成本增长率。这些指标适用于对企业领导干部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他们领导管理和控制成本的水平和能力。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对其所在单位审计过程中直接取得。④招待费用增长率。实事求是地讲,招待费用目前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指标,是各级领导和组织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较为关注的一项指标,其中往往容易隐藏一些违规违纪的问题,所以应该将其纳入评价指标中并予以单列。该指标适用于对县直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领导干部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他们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及廉洁自律情况,该项指标可以通过对其所在单位审计过程中直接取得。
    (三)民生类指标: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社会保障事业投入增长率、教育事业投入增长率和社会公益事业投入增长率。这些指标适用于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执政理念和关注、重视民生情况,这些指标可以采取向统计部门和财政部门走访调查的方式取得。②职工人均收入增长率。该指标适用于对县直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领导干部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他们关注、关心职工生活及收入增长情况,该项指标可以通过对其所在单位审计过程中直接取得。(卢从富)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