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审计人物通讯的写作艺术
李先秋(湖北省团风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8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人物通讯是宣传报道审计机关先进人物的主要体裁,是审计机关弘扬正气、树立榜样、激励上进的手段之一,如何把典型人物写真、写活、写新、写深,如何让典型形象可信、可亲、可敬、可学,是审计信息写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展示审计机关形象、激发审计队伍热情的主要途径。
    但据笔者观察,各级党报党刊报道审计先进人物的通讯稿并不是很多,在审计报刊和审计网站上的《风采录》栏目,虽然发表了不少人物通讯稿件,但准确地说,这些人物通讯稿件在写作艺术上,几乎没有几篇可以拿来作为范文评点的。也就是说,目前的审计人物宣传,数量是上去了,但审计人物通讯的稿件质量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是笔者所说的审计人物通讯写作的短板现象。
    大家知道,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
    笔者根据这一原理,结合审计人物通讯写作存在的短板现象,说说审计人物通讯的写作艺术。
    一、审计人物通讯写作的4大短板
    短板1、人为拔高,没有把典型人物写真,让人觉得可信
    笔者粗略浏览了审计报刊和审计网站《风采录》栏目的绝大部分人物报道稿件,所推出的典型人物,恕笔者冒昧,能够感动人的稿件似乎并不多见,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稿件更是凤毛麟角。主要原因,并非这个人物的事迹不够先进,而是人为拔高的痕迹太多,让人感到不真实。
    宣传典型,自然应突出先进事迹,但典型毕竟是人不是神,也难免有挫折与失误。如果为了突出典型而有意回避失误,甚至颠倒是非,显然不太妥当。
    只有把典型当普通人去写,才会有亲和力和感召力,典型也就有了生命力。要努力挖掘典型人物身上作为“普通人”的闪光点,以真服人。至于如何取舍这些材料,要视是否有利于人物形象塑造为标准。对普通人物的报道,要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物中去领悟道德的力量。这样的报道多了,自然会形成一种氛围,一种舆论的导向。而且这样的典型报道所体现的导向,近似“讲叙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显得尤为鲜活与亲切。
    短板2、缺少刻画,没有把典型人物写活,让人觉得可亲
    典型人物宣传报道要以新抓人,要选准新闻角度。一些人物通讯,往往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作者将一些平面化的事实罗列在一起,呆板、模式化的文章,不仅让人读来枯燥无味,而且有“放之四海”而该可的感觉。不信,你检测一下,把你们单位的名称和某个人物的姓名替换进去,是不是变成你们单位的人物通讯稿件。好的人物通讯稿,连改一段话、一个字都不行,更不用说抄袭。
    我们不否认,在典型人物身上存在许多共性,但先进人物毕竟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不同的个性、阅历、工作环境等。每个人物身上都有最突出的地方、最闪光的部分,不一定面面俱到,均衡用力,但可以某一个侧面为突破口,谋篇布局,精心构思,贯穿全文。采写人物通讯,在注重先进价值和新闻价值的同时,还要着眼于“新点、难点、热点”,善于把握典型人物身上的有典型意义的新做法、新观点、新思想,写出别人没有的新东西,写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那个人”。
    短板3、写法老套,没有把典型人物写新,让人觉得可敬
    目前发表的审计人物通讯稿件,多半是事迹罗列性文章,严肃有余,艺术不足,丰满的内容以干巴巴的形式表现出来,少了秀气和灵气,难以激发人们的阅读欲;即便勉强读下去,也难以引起读者共鸣,典型的教化作用也大打折扣。
    把人物写活,首先要体裁形式多样化。先进人物一般都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言行,如何取舍和组合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工作。体裁选得不好,再好的素材也会成为“垃圾”。
    写典型人物,要适当借鉴一些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体裁更活泼一些,形式更多样一些,增加一些艺术美的含量。同样的素材,表现形式一变,就可能产生“点石成金”的效果。比如,把一二三四五的堆砌罗列,改成小故事,改成日记体,趣味性是不是增强了;比如,将第三人称变成第一人称,由主人公自述自己的经历,可信度是不是提高了;比如,将旁观者叙述变成亲属或同事的回忆,述说亲见亲历的情景,亲和度是不是强多了;比如,将平铺直叙变成倒叙、插叙,并适当夹带一些议论,可读性也会陡然增强。
    短板4、挖掘太浅,没有把典型人物写深,让人觉得可学
    在改革时代,很多新典型、新事物的先进性更多地在于突破旧理念所凸现出的闪光点与生命力,而不在于先进的完整性与完美性。典型是活生生的人,有浓厚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才有先进性和可学性。采写人物通讯就是用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精神面貌去教育人和感染人。
    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就有了灵魂和生命,才有感染他人的力量。人物通讯要注意“两条线”写作,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形,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是魂,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思想,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人物的本质意义。有些人在采写先进人物时,摆脱不了“过程线”的圈绕,多半是将好思想、好品德、好人好事平铺直叙地照实罗列出来,没有把这些基本素材提高到精神风貌上来认识,罗列现象、堆砌材料、就事论事,这就很难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来。
    二、审计人物通讯写作的4个技巧
    1、写出人物个性。
    笔者在审计战线工作和写作了22年,但审计人物通讯只写过3篇,而且都显现出了一定的宣传效应。原因就在于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社会的认同感。
    第一篇人物通讯《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写的是原黄州市审计局局长吴子清的精神风貌,人物个性:在物欲横流时代,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执著探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稀有品质。
    该稿件在《湖北审计》、《党员生活》、《法制日报》等刊物相继发表后,中央电视台派出专门的摄制组,为他做了题为《岗位上学雷锋》的人物专访(拍摄脚本也是笔者写的),吴子清当年被国家审计署、国家人事部和中国财贸工会联合授予全国审计机关劳动模范,全国各地多数审计机关先后组织人员到黄州市审计局登门拜访,最后他还是因心脏病发作,猝死在工作岗位上,体现了《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的这一思想主题。
    第二篇报告文学《账海春秋》,写的是原黄州市审计局企业股股长周正初的成长过程,人物个性:从会计到审计到审计科研,像一头老黄牛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地耕耘。
    《账海春秋》出版后(中国科技出版社单行本出版发行,10万字),周正初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拔尖人才称号,享受政府津贴,该同志退休后已病故。
    第三篇人物特写《力的合成》,写的是团风县审计局原任局长周书球的管理策略。人物个性:聪慧过人,善于运筹帷幄,用自己的影响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将“力的合成”演绎到审计管理之中,转换成一个团体的凝聚力、公信力和战斗力。
    这篇人物特写先后在湖北省审计厅网站、《审计月刊》、《黄冈日报》和人民网先后发表,周书球同志的先进事迹不仅在审计系统引起共鸣,在团风县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基层干部中也引起了轰动,现被调任团风县交通局局长。
    在选择典型人物时,笔者首先总要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个人?我认为之所以写这个人,往往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种个性吸引了自己,也吸引了受众。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或者这个人做出某种非同寻常的事也罢,都和这个人的个性有关。一个人一生做过很多事情,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的事并不是很多,笔者在采访中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事情都采访到了,但哪些事情能进入文章之中,大有讲究。我认为一个人在重大关口所做出的选择,最能体现这个人的个性。他们之所以做成功,恰恰是这个人的个性决定的,是他和别人不一样的个性在起作用。
    纵览审计刊物和审计网站《风采录》刊用的稿件,审计人物通讯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个性。只把人物的业绩用一二三四五罗列出来了,有的虽然采访到了很多故事,但找不到这些故事和这个人的个性有何关联。这不是表现个性,而是罗列事迹。记住:罗列事迹的人物稿,是不能打动读者的。
    2、突出人物侧面
    这和第一个问题很有关联。每人的性格都很复杂,有矛盾。但每个人都有一个很朴素的底色。在有限的篇幅里,必须抓住这个人的底色展开写作。
    报刊发表的人物稿,除报告文学篇幅可以稍长点外,最长的3500字到4000字,多数是1500到2000字的篇幅。如何在这样短的篇幅里概括一个人的个性,笔者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尝试。
    比如,吴子清《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的这篇人物通讯,一个多种高危疾病缠身的审计局长,却表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无畏敬业精神。他做了很多事,每一份审计报告的事实、定性、处理,甚至到标点符号,他都要亲自审理;每一个审计项目,从立项、到实施再到总结,他都要搞出一个别人没有总结过的审计成果;第一个创办社会审计和乡镇审计组织,第一个实施奖金发放事前审计,第一个开展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第一个组织棉花、石油、烟草行业审计和税务专项审计等。这些事迹在当时来说,对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应该说是贡献卓越。湖北省老一辈的审计人,没有几个不知道他的,但他个人得到了什么?除了诸多的政治荣誉和数次晕死在岗位上的病体,什么也没有。
    笔者为之感动,但具体到怎么组织材料?怎么写让主题不散?笔者冥思苦想,最后想到了“执著”。什么是“执著”:执著就是一直追求某样东西不放弃,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笔者围绕“执著”二字做文章,把采访到的所有材料和故事,都集中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主题上,吴子清的典型形象就这样立起来了,整篇文章形散而魂不散。
    为国家资金鞠躬尽瘁、为审计事业死而后已,这种执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时代,是稀贵少有的品质,这就是吴子清这个人物的典型侧面。
    3、学会细节刻画
    一个人的行为特性和语言特征构成他的个人性格。一篇人物通讯稿件,不要作者老是自己跳出来,为这个人拼命贴标签。比如这人怎么勇敢、坚强或懦弱,这人怎么廉洁无私或贪得无厌。即便要写,也应该用他自己的行为和他自己的语言来写。
    细节描写是人物通讯的生命,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深度。三言两语的细节描写,可以使整篇文章散发神韵效果,但并非所有的细节都值得一写,必须有目的的进行选择,紧扣主题、展现人物个性,给文章增添感染力的细节,才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作用。
    我们看一部电影,片名忘了,但其中一两个生动的画面或许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们读一部小说,其他的内容都忘了,其中的一两个情节却永远地记住了……那些被记住的画面和情节,对于人物通讯来说,就是细节描写。
    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姿态、音容笑貌,大自然的湖光山色、风雨雷电等细枝末节,在通讯中倘若只有事件发展和人物成长的大致情节而无生动典型的细节,虽然可以显现出高低粗细的轮廓,但缺乏感人的力量,而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可以使故事曲折动人,人物丰满扎实,主体深刻鲜明,通过细节来感观人物行为,而行为背景又通过细节聚焦渲染直觉感官,从而达到反响和共鸣,得到公众效果。
    选择对大背景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选择可以揭示人物思想境界的细节,选择揭示、呼应主题的细节,选择有感染力的细节,这些都是人物通讯细节描写选择的几个重要方面。当然,细节描写也不能过多过滥。过多过滥的细节描写,反而会冲淡主题,有堆砌之感,只有灵活多变的运用,将叙述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其融为一体,使整篇文章真实传神,达到完美的境界。
    4、不要写成小传
    人物报道人人能写,写好最不易。其中一个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把人物通讯写成人物小传。生怕漏掉这个人的某一时期或某一段。他童年时怎样,青年时怎样,在这儿怎样,在那儿怎样,写着写着就写成了小传。我把这种典型人物概括为履历人物。凡是这样写人物报道的,都是没有主题意识,没有自己成型的想法,跟着被采访对象,有闻必比录。
    当然,并不是早年的事、别处的事不可以写,关键是怎么找到早年的事和别处的事与今天报道的主题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只要是与主题有关联的事迹,当然可以用来映衬你所报道的主题。
    三、审计人物通讯写作的4个关节
        人物通讯,关键要能打动读者,打动不了读者的人物通讯,可能有损典型人物的光辉形象,宣传效果肯定不能达到。那么,怎样才能打动读者?笔者以为,把握好以下4个关节点,可能对人物通讯的写作创新有些益处。
        1、不能仅仅打动自己
        首先要打动自己,没有打动自己的人物通讯根本不能打动读者。但仅仅打动自己还是不够的。为什么呢?笔者有过这样的体会:采访一个人物时,很快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再向其他人转述这些感动时,别人却无动于衷,或者根本不会象当初感动自己时那样。为什么刚刚转手的感动就降温了呢?这是因为初始阶段的感动,还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制作”。当然,这种“加工”和“制作”不能脱离实际去添枝加叶,而是进行合理的包装和修饰。因为,原始的感动还没有被时代价值观所甄别,没有被公众审美观所检验,没有被媒体选稿观所考量,还缺少一系列的比较、筛选、取舍和裁剪。仅仅“打动自己”,如同三级火箭发射只完成了第一级的燃烧。
    应该说,能够先“打动自己”,是非常难得的初始“状态”,是不可或缺的珍贵“状态”,没有这种“状态”,就无从谈起让人物通讯去打动读者。进入这种“状态”后,作者不能满足和沉醉于这种“状态”,而应该进行“二度创新”和“三度创新”。
    所谓“二度创新”,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述,甄别时代价值观、公众审美观和媒体选稿观,甄别人物思想的取舍、筛选、裁剪,从人物命运的社会归位,到人物行为的价值趋向,甚至包括人物的生活状态、语言形象、故事细节等等,都必须一一细致的比较、取舍、筛选、裁剪,看是不是与时代需求契合,与公众心理契合,与新闻标准契合,最后使其成为引起公众感动的典型人物。
        所谓“三度创新”,就是描写方法的修饰过程,这其实是一种文字表述的能力,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不能因为有了最初的感动就忽略和放弃了“三度创新”的用心努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2、多考虑读者的感受
        有些人物通讯之所以写失败了,就是很少为读者着想,一味地挥发自我的感觉,根本不考虑受众的感受,这种思维习惯和写作习惯必须摒弃。从通讯的主题提炼到通讯的行文布局,从事例的选裁到语言的运用,甚至到口气和感情的流露等等,都要考虑读者的感受,这直接关乎到人物通讯的生命力。
        看着读者的眼睛去写。与人交谈,你如果口若悬河,听的人早就走神了,你说的再好,人家不听有什么用?写稿也是一样,眼前要不停地晃动着各种读者的反映,这样你在行文运笔时就心有读者,避免许多一相情愿的自言自语,避免许多游离受众的自作多情,这要下意识地去做。一个本来不能打动人的典型,别人早就看烦了,你还在那里反复煽情,那不是找骂吗?可快要催人泪下的故事,你再展开一两个生动的细节,那还不把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猜着读者的心理去写。你要考虑文章是写给谁看的,这个人物的思想是不是读者的精神所需?
    听着读者的反映去写。写过人物通讯的作者都知道,文章发表后无论在编辑部还是在读者群里,好坏都会有些不同的反映。如果留意读者的各种反映,并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对待,那你的稿子很快就会直入读者的心底。
    3、不要老想着教育别人
        很多人物通讯稿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作者字里行间一直在教育别人。不错,宣传的功能就是要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感染受众、鼓舞受众,但是这种影响和教育应该融化在新闻事实之间,体现在人物行为之中,而不是作者本人的言语和词汇。看看已经刊发的人物通讯稿件,一个个高高在上的俯视角度,一句句话里话外教育人的口气,比比皆是。用近乎口号、近乎训人的标题、语句、词汇去表现人物,是绝对打动不了读者的。
        尊重读者,平等讲述,亲切交谈,是避免教训口气的基本态度。表现一个人的言行高尚,不是贬十树一,而是挖掘感人的故事、情节、语言,替代你习惯使用的那些大话、空话,口号。只有生动感人的文采,才会得到读者的认同。
    4、在人性化的氛围中体现感动
    学会在人性化的氛围中体现感动。人性化就是以人为本,淡化宣传和说教的成分。通过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来宣扬一种思想或信仰,宣扬一种道德和规范,是中国特色新闻观的特殊使命和责任,但在完成这一使命和责任时,不应孤立冰冷,不近人性,那样不仅达不到宣传效果,反而会损害人物的形象。
    比如,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明明苦不堪言,却说不苦;比如,面对贿赂,明明想拿却不敢拿,硬要说成“视钱财如粪土”;比如,明明是工作忙不过来,偏偏要说“不顾家庭,不近亲情”;如此这些不近人情、缺乏人性的“痕迹”背后,其实都有内心的矛盾纠结和无奈的选择,如果真实挖掘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不仅不会损害人物的完美,反会增加人物的丰满度和可信度,使人物更加可亲可爱。
    一篇人物通讯要做到作者、读者、编者三方真情互动,的确是件难事。这需要作者熟悉被采访人物的生活积累和阅历,熟悉读者和编者的生活积累和阅历。可能有人会说,“领导满意就行了”,其实领导的满意里面,已经包含了太多太广的读者意愿,如果只在领导满意的层面上去思考稿件的写法,不仅会人为地拉开领导和群众的阅读距离和隔阂,还会因为缺乏可读性在领导和群众之间落个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而真实的人性化的通讯读本,恰恰可以弥合领导和群众的阅读距离和隔阂。(李先秋)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