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路径依赖”探索新的审计思维模式
杨艳(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3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执行过程是一个“判断—行动—结果—再判断”的循环往复过程,在审计实践工作中,的确存在对原审计思维模式“路径依赖”,对以往的经验和实践不作“考证”、“固步自封”,形成了惯性思维、惯性模式、惯性依赖。刘家义审计长多次着重强调审计机关应尽的职责是及早“预测风险、感受风险、抵御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结合当前审计工作形式,笔者结合“审计证据、审计建议、审计定性、审计评价”四个方面,谈谈探索新的审计思维模式,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跳出路径依赖,改变惯性思维、转换角度,不断创新、探索、完善,提高审计证据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一、创新审计证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思维模式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证明审计事实真相,形成审计结论的证明材料。
    根据当前审计机关人员紧张,一些审计机关在审计调查取证时,难免会出现不充分、不完整、缺乏法律依据、主观臆断的审计证据。在形成取证资料时,往往只注重对事实内容的说明,忽略了对取证过程、证据来源、取证方式等情况的说明和记录。获取实物证据时,只记录了清查实物的数量及所有权人情况,未对实物的存放地点、存放方式及审查实物的时间、地点、过程等情况作出说明。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将经过分析、计算的结果作为审计结论,又不说明分析、计算的过程,加上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对多年的财务数据进行汇总,取得被审计单位确认后,就不再收集业务凭证的原始依据了。
     因此笔者认为,改变审计取证路径依赖,要在最大限度地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原始状态,应力求反映事物的客观存在。审计人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合同计划等作为标准对这种客观存在的衡量、判断、评价。结合相关财会理论知识,运用审计方法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审计证据进行假设、推理、判断、验证的审计事实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吻合。经过汇总编制的审计证据资料更真实、更完整、更可靠。关注审计证据之间的相关性、证明性、准确性,对审计证据进行分析、比较取得与审计事项相关、有效、充分、支撑审计结论,足以证明审计事项的真相以及支持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以提高审计证据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二、创新审计定性的思维模式
    审计定性是对经审计证据证实的事项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问题的性质对照相应的法规予以定性,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建议。
    审计定性是审计工作的一道关键环节,定性是否准确,关系到位终审计结果的质量。审计定性和处理处罚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审计执法的焦点。然而,在审计过程中定性不准、处理处罚失当的情况一定程度地存在。
    因此笔者认为:改变审计定性的路径依赖,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事实是审计定性的基础,定性是对事实所做的审计结论。但在审计工作中往往会碰到意想不到的情况,没有法条或标准来解决,不含水分的“有一说一”才能有效规避审计风险,让审计“站得正、审得明”!正是这样的法律路径。针对违法违规行为,从“定性依据”到“处理处罚依据”到“移送依据”,再到起着“链接作用”的“相关依据”, 只有“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罪与非罪”、“此罪非彼罪”的模糊现象就不复存在。做到定性与定量的统一,规范审计定性工作是关键。引用正确的法律、法规,严把审计定性和处理处罚关,准确掌握审计定性和处理处罚的尺度,给予准确地认定和定性处理,是保证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树立审计权威的关键环节。
    三、创新审计建议的思维模式
    审计建议是指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情况,按照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为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针对性提出的改进工作的措施及办法。
    由于审计建议不像审计处理结论和审计决定那样具有刚性和强制执行性,因而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削弱了审计工作质量,也影响了一些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效果。在审计执行过程中通常存在“重收缴、轻整改”、“重审计决定, 轻审计建议”的思想, 只注重针对审计出的问题作出审计处理, 缺少对被审计单位屡审屡犯的深层次原因进行解剖, 审计建议在审计报告不作重点地顺带提出; 在审计部门看来, 就是一种“建议”而已, 被审计单位采纳如否, 审计建议是否针对管理上、操作上的漏洞而切实可行、是否契合被审计单位的运行实际, 都没有作深入细致的思考分析, 审计建议只是出具审计报告的一种定格形式, 甚至不同项目的审计报告中审计建议内容相同。
    因此笔者认为:挖掘、提炼、分析审计查出的问题,提出的解决问题有效、具体、到位的审计的建议,防止出现“屡审屡犯、屡犯屡审”。 寻求合力,把一些共性的审计建议放到人大和政协的提案中,使审计建议和意见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和执行力。积极宣传,扩大审计作用的影响力,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一针见血”,具有针对性的,指向要明确,建议要可行,操作性要强。帮助被审计单位规范财务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在揭露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严格管理的角度提出整改建议,帮助审计单位整改问题,提高经济效益。确保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能被采纳并能积极落实到实处。
    四、创新审计评价的思维模式
    审计评价是指审计机关按照确定的审计目标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行为,它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审计工作中往往存在对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和审计中未涉及的事项进行评价,评价内容缺乏审计工作底稿的有力支撑,在审计实践中经常出现不论什么审计项目审计评价千篇一律,根本不对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作出分析,而是从被审计单位的年度总结中摘录部分内容充实到评价中去的情况。破解“唱空调”的大话、空话、套话的审计评价势在必行。
    因此,笔者认为:改变审计评价的路径依赖,更要慎之又慎。做到依法评价、客观评价、谨慎评价。掌握语意、语言的确切,正确把握“基本、较为、未能、严重”等词语的确切含义,正确使用,避免使用“很好、很多”等词语。要尽量使用短句,使用精练、概括性语言,使人容易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加强学习,多读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其中的语言,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未取得确凿证据或审计证据不充分事项不发表评价意见、未涉及的事项不发表评价意见、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发表评价意见、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评价意见。做到审计评价有理有据。
    审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在提升审计质量的前提下,让审计结果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活内参”,成为经济发展的“助动力”,成为廉政建设的“防火墙”。跳出路径依赖改变审计惯性思维,探索建立“审-报-批-督-落实-反馈” 新的审计思维模式,对于把握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非常重要。(杨艳)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