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审计的新趋势和对策思考
朱立辉(审计署驻昆明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2日】
字号:【大】 【中】 【小】
    
    
    近些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审计工作的逐步深化,国家审计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这些趋势对审计组织管理、人员结构、规范化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结合笔者从事的投资审计工作,对当前制约国家审计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及推动国家审计深化发展的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当前国家审计呈现的新趋势
    (一)审计内容向政策层面延伸,提出了开展政策审计(评价)的要求。
    政策审计(评价)是指直接以政策措施为主线开展审计,重点关注政策措施是否落实、落实的时间、落实的效果、落实中出现的问题及新情况等,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出台了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政策,该项政策落实情况直接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就需要审计机关对照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方向和力度,加强对中央相关政策实施情况和效果情况的审计,关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审计机关开展的对2008年扩大内需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审计结果表明,政策审计非常必要,较好地发挥了审计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的建设性作用,同时也促使审计机关深入探索思考开展政策执行情况审计的方式方法。不久前《审计署关于加强审计监督促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意见》提出,要“围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深化对宏观经济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这为开展政策审计(评价)指明了方向。
    (二)审计方式的拓展,提出了开展跟踪审计的要求。
    跟踪审计是指审计组织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进行跟踪的动态的审计方式。这种审计方式区别于传统的事后审计的模式,对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人员、审计实施时间等方面安排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审计方式的一种创新。从2007年审计署对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开展跟踪审计以来,审计署先后组织开展了对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资金、京沪高铁、西气东输等项目的跟踪审计。这些大型建设项目,从审计时间跨度、审计的项目阶段、审计涉及内容、审计目标四个方面都带来一些新变化:审计时间跨度从项目立项开始到项目建成运行的后评价的项目全过程,短则一两年、长则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审计的项目阶段一般包括前期立项、中期实施和后期的运营管理等;审计涉及内容主要包括业务内容和财务内容,业务内容如项目的立项决策、勘察、设计、征地、招投标、施工、采购等各方面,财务内容如项目建设资金的筹资、实用及运营阶段的财务收支管理等;审计目标要求主要指规范项目建设管理,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评价项目运营情况,维护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等。
    (三)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手段的改进,提出了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要求。
    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信息化程度从初期的单机财务软件到网络版的财务软件,从单纯的财务系统到财务和业务活动融合的ERP系统,从ACESS等小型数据库到ORACLE等大型数据库,其信息化进程从简单到复杂,变化的每一步对审计技术方法都提出了挑战。由此,审计方式也由纯手工的审计模式向计算机审计模式转变。计算机审计模式下,审计的载体财务和业务活动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涉及海量信息,在该审计模式下需要构建审计分析模型对财务和业务数据进行分析,这是区别于传统手工审计的一个主要特征。审计分析模型是通过建立数学公式或逻辑表达式,设定计算、判断或限制条件,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性质或数量关系,从而判断审计事项的真实、合法性,审计分析模型可分为系统分析模型、类别分析模型和个体分析模型(任有泉,2007)。系统分析模型主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整体的分析,发现趋势及异常,帮助审计人员把握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类别分析模型主要按不同业务类别,结合业务类型的特点和政策要求,对审计数据进行分析,确定重点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个体分析模型主要用于核查具体的每个问题,筛选线索,为延伸取证提供明确具体的目标。
    二、当前制约国家审计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
    当前制约国家审计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审计机关内设机构分工模式造成机构之间业务交叉、职能重叠、任务不均衡。
    审计机关的业务部门有的按被审计单位或行业划分,如分别负责行政事业、企业、金融审计业务的部门;有的按资金性质来划分,如负责社会保障、资源环保、农业资金审计业务的部门;有的按经济活动的某一环节来划分,如负责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的部门。由于机构分工标准的不统一,这种点、线、面交叉的职能分工模式,导致业务、职能的交叉重叠和重复审计,造成在企业审计、资源环保等审计中会涉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的内容,同时审计客体(对象和范围)按部门归口管理,年度审计任务一般也按此原则分配,由于受审计管理体制等因素限制,造成有的审计对象年年审,有的审计对象多年未接受过审计,重复审计和审计监督盲区同在。
    (二)审计人员管理模式不适应审计工作变化趋势的要求。
    人员管理实行直线式的管理模式,一把手—分管领导—各处(科)室负责人—具体审计人员,这种模式有利于审计业务工作的纵向部署安排和审计信息的纵向传达,缺少横向之间的业务机制交流,在审计工作涉及面广的情况下,单一的将人员固化于某一业务部门的直线式管理模式,不利于人员素质的全面发展。且审计人员培训缺少一个长期有序的职业规划,即没有针对每个人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进行评估和长远的职业规划,提出阶段性和长远的培训方案,人才的培养不是针对每一个人的一专多能的多元化发展模式,造成审计人员的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审计客体的发展变化要求。
    (三)跟踪审计依据不够完善。
    201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从审计实施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等方面做了技术性的规范要求。跟踪审计作为审计的一种模式,必须依照相关技术性规范开展审计,但现行审计规范难以完全适应跟踪审计的业务需求。首先,跟踪审计对象确定缺乏统一规范要求。根据《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应当纳入审计范畴,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层级,可分为中央、省、市、县等四个层级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数量上则成千上万。由于审计人力资源的限制,不可能做到全部项目都实行跟踪审计,存在跟踪审计项目选择随意的问题,实施跟踪审计的项目与公众迫切想了解的项目可能存在不一致,导致公布的跟踪审计项目信息与公众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知情权的信息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容易导致公众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工作的不信任。其次,跟踪审计模式缺少统一规范要求。目前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模式通常可以分为:全程介入、适时介入、重点介入三种模式(周原,2008年)。全程介入模式即对项目从立项论证开始至竣工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目前,人们在理论探讨中提到的跟踪审计大多是指这种模式。适时介入模式是选择工程建设活动的适当时段介入的一种审计模式。采用适时介入模式要选好介入点,抓住工程建设活动的重要过程,通常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跟踪审计。重点介入模式是选择工程建设活动的重点环节实时审计的一种审计模式。采用这一模式,事先审计部门要充分了解、分析工程建设的全貌,找出可能出问题和应该关注的环节作为审计重点。目前,跟踪审计未对审计模式适用条件做出明确规定,通常根据各级政府工作要求、审计机关人力情况、项目重要程度采取适时介入模式。最后,跟踪审计内容缺少规范要求。项目实施过程通常可分为前期决策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后期运营阶段,当前,跟踪审计对每一阶段审计的内容未作明确规定,导致在分级负责审计管理体制下,同是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最终披露的审计结果信息缺少同质性和口径的统一性。政策审计(评价)作为审计内容之一,也存在审计对象不明确即哪些类型的政策须纳入审计范畴,审计内容不明确即政策审计要从哪些层面开展审计等问题。
    三、推动国家审计深化发展的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一)调整审计机关内部机构设置。
    现行按行业分类、资金性质、经济活动某一环节来设置审计机关的业务部门,已一定程度制约了审计业务工作的开展。按照审计主体组织模式应有利于审计业务开展、有利于人力资源整合的原则,审计主体可整合为三类部门:一是政策研究计划协调部门。主要从事宏观调控政策跟踪研究,按要求分析出持续执行和年度执行的宏观调控政策要点,审计业务中应关注政策执行中的哪些层面问题;审计业务决策研究与审计需求调研,根据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提出项目计划,并对计划进行跟踪管理、项目后续评估等。二是审计实施专业部门。按专业知识结构设立财政审计(含行政事业、农业与环资、社会保障等)、财务审计、工程与造价审计、计算机审计等部门。将审计人员根据其不同专业背景,安排到上述不同的部门,实施项目时,根据实际需要,抽调不同的审计专业人员组成审计组,采取柔性管理的方式,全面整合审计人力资源。三是审计业务质量监控管理部门。它应是审计质量控制与成果应用的核心部门,对审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对审计成果进行总结分析提炼,起到控制审计质量、提炼审计成果等作用。
    (二)调整审计人员管理模式。
    审计人员素质是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的基础。审计作为一项讲求较高团队合作的工作,绝大多数审计人员从事的是基础性工作,审计的创新性工作通常由少数开拓型的人员完成。因此,在审计人员管理中可把创新“80/20效率法则”(约翰伊特韦尔等,1992)引入到审计工作中,建立有效的审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首先分层次、分类型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将开拓型的人员、其他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其次,进行人员的团队搭配,把开拓型的人员和其他人员进行整合,由开拓型的成员处于主导地位,建立工作团队,把每个人的能力、经验融合在一起,创造团队工作能力,充分发挥整合的团队效力;第三实行动态的人员调配管理机制,实行人才库的管理方式,将每一位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专业特长等要素纳入数据库,根据审计项目特点和需求,从人才库中选配人员实施审计,实现审计人才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充分实现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机关要培养“四手”人才的要求。
    (三)建立健全跟踪审计依据。
    通过制定跟踪审计的目标、责任要求、跟踪审计项目的界定条件、跟踪审计模式的选择依据、跟踪审计内容的确定、跟踪审计结果信息发布等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使跟踪审计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使审计部门做到恰当介入项目建设环节,准确选择审计内容和重点,恰当发表审计意见和建议,正确处理审计发现的问题,让不同层级、不同规模的项目,不同审计部门执行的跟踪审计结果,有共同的审计结果载体,反映共同或类似的审计结果信息。同时,对政策审计(评价)的范围、内容等制定明确的操作规程,让政策审计(评价)工作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朱立辉)

    参考文献:
    [1] 赵慧慧,《我国国家审计管理现状及创新分析》,2010
    [2] 任有泉,《信息环境下审计项目的组织与管理》,2007
    [3] 刘桂良,《二十一世纪中国审计模式的创新》,2002
    [4] 王社庭,《关于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几点思考》,《审计月刊》,2004(7)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