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视角下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胡跃峰(苏州工商行政局沧浪分局)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1日】
字号:【大】 【中】 【小】

     
    内容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但是,其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际工作的进展,而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环境经济理念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考评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在对先前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多角度地进行了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环境经济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其更好的实施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环境经济  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 

    一、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审计制度,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协调、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们国家一方面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已经集中出现,这就迫切的需要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在经济决策时要充分地考虑环境因素,也急切地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引入环境经济。因此在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经济责任与环境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地分析,进而引出了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引入环境经济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并最终给出了相关建议,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二、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文献综述
    从1983年我国恢复审计制度以来,我国现代经济责任审计经历了厂长(经理)离任审计、承包经营经济责任审计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三个阶段,主要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研究。美国审计总署(GAO)认为,经济责任(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是指受托管理并有权使用公共资源的政府和机构又向公众说明它们的全部活动情况的义务。国务院法制办(2008)发布的《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经济责任是指因担任特定职务,管理运用财政资金、国有资源和国有资本、其他有关基金和资金,以及从事其他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而《审计法》(1995)关于中经济责任审计,是指由独立的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接受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对有关部门经济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相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查分析,依法进行的经济评价活动。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研究。苗连琦等(2010)基于“免疫系统”论,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在问责假设、问责目标、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信息、问责依据、问责程序等七个方面设计了一个操作性较强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体系,以期对实现审计问责的目标。蔡春、陈晓媛(2007)认为基于社会客观需要的层次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容和形式自然也呈现出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趋势,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还应该关注领导干部的宏观经济责任乃至社会责任。
    第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后果研究。宋梅(2009)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政府问责制的重要问责方式,它在政府问责制中起到了直接问责、启动问责程序和促进政府经济责任管理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四,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形式的关系研究。梁雪铖(2009)认为虽然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在产生动因、基本法律依据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度,但无论在理论内涵上,或者在外在表象上,还是实际操作中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明显特点。
    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这些学者在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评价时,都过多的集中在财务收支和财经法纪等微观经济责任上而忽略了环境因素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即使蔡春等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还应该关注领导干部的宏观经济责任乃至社会责任,但都没有进入深层次的研究,我们都知道“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也提出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经济责任审计时不得不考虑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因此,本文从环境经济的视角研究了经济责任审计以期弥补国内对此研究的空白。
    三、环境经济是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时代要求
    1、环境经济的相关概念
    环境经济是研究环境-经济系统运行规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实现环境可持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并对环境产生影响,环境问题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经济增长,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从人类的长远发展需要看,经济发展又必须与环境相协调。
    2、环境经济与经济责任的关系
    无论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还是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所有这些目标的提出都无形中丰富和发展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和外延。
    (1)环境经济是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在要求。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并且能源和资源的总需求正在迅速扩大,导致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12%,在这种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党,在受托管理并有权使用的公共资源中更应要考虑环境因素,在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也要将它纳入考察内容中。
    (2)环境经济是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外在表现。由于党政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改变,环境保护无论从认识上、实践上还是结果上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把环境保护放在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十一五”时期,环保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在经济增速和能源消费总量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满意度也在与日俱增。从这些理念、工作到满意度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将环境经济引入到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中是及时的,也是有必要的,它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一种促进和补充。
    四、环境经济是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考察重点
    1、经济责任审计的考察内容中不足之处
    (1)经济责任审计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尽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要求审计机关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对领导干部本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做出客观评价。但在审计实践中,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法规尚不完善,加之审计任务又不断的增多,在边开展审计工作边完善相关法规的情况下,难免会影响到审计质量。
    (2)经济责任无法准确计量。经济责任泛指责任人应承担的全部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包括宏观和微观经济责任。然而在工作中由于还没有法定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要比其它审计项目的评价困难得多,从而最终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合理,更多的是定性描述而缺乏定量表述,审计报告缺乏一定的说服力。
    2、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环境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1)政策法规层面可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对今后5年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些政策的提出都从宏观层面为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环境因素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诸如2011年5月1日实施的《江苏省审计条例》第二十四条明文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及其他资源环境事项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等等,这些法规的出台也给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环境因素提供了法律保障。
    (2)指标构建层面可行。经济责任审计毕竟是通过一定的数据指标来审查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因此在考虑将环境经济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数据指标就直接影响到其实施的效率和效果。我们可以从环境质量、污染物的排放与处理、污染物的回收利用以及环境费用等方面来设计指标,诸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率、绿化面积及覆盖率、“三废”达标率、主要污染物的回收利用率、污染防治投资等这些指标就可以很好的满足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于数据指标的要求,为其更好地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3、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环境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1)党政领导干部的主观要求。环境保护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不仅仅是社会的一员,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承担着先锋模范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以强调环境经济为契机,以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环境经济为载体,提高党政领导干部责任意识。
    (2)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公共资源的委托人除了重视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外更加重视社会和谐,而社会和谐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环境和谐,然而在“无工不富”理念的指引下,一些地区迫切的寻求发展,引进了一些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重的项目,结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也带来了污染,群体性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这些就从反面为我们党政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党政领导干部在平时执政时多考虑环境因素,更多的将环境因素纳入到经济决策考虑的范畴中来,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的和谐,真正地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当今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从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到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都可以看出国际社会对于环境的重视,而我们国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作为国家代理人的党政领导干部怎样在国际社会中起到一个很好的表率,就要求在其经济决策就要更多更好的考虑环境因素,甚至为了环境而改变某些经济决策等等,只有在评价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时不仅仅考虑GDP等经济发展指标,更要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绿色”GDP等综合发展指标的提出正是从制度上保障了将环境经济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同时中国也无疑为国际社会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4)当今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指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包括经济成长过程中的结构优化。环境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环境经济学家基于经济发展阶段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提出了所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一假说认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人均收入的变化,用人均污染物的排放量等指标表示的环境污染也同样存在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对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环境关系演化路径的描述,但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也必须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尤其是我们国家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一旦破坏即使进行高投入治理也很难恢复原有状态,环境损失将会更高,因此就要求我们国家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保证经济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也不能单纯地以速度论英雄,要更多地考虑实现这些经济成果所付出的环境代价。
    五、基于环境经济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意见
    1、明确环境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
    在环境经济责任审计中,首先不仅仅要分析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等经济指标,还要注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些经济指标的变化对环境指标的影响,关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活动的结果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影响;其次在评价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业绩时不仅仅要考虑其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还要评价经济业绩的取得是否经得起可持续发展的检验、是否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环境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在于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中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责任的履行,提高利用环境资源的效率和效益。
    2、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按照国际惯例,任何特定类型的审计都应制定相应的审计准则予以规范。新修订的《审计法》只是从法律上确立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但其实务操作显然还缺乏规范,这就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中人为现象较严重、随意性较突出,错误地将经济责任审计等同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等同于对领导干部的业绩评定,并最终在评价中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因此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就显得迫在眉睫,而审计准则既是指导审计工作的准绳,也是评判和控制审计质量的标准,因此为了规范环境经济责任审计就应该设计一套适合的审计准则,为正确地评价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提供技术保障。
    3、进一步健全环境经济的考核指标
    现有研究对政府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更多地停留在定性层面,未能完全构建和运用评价指标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因此,在将环境经济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时就要更加注意评价指标的设计,除了上文所列明的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率等指标外,还要进一步从理论上研究环境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同时,建立审计评价指标库,方便审计人员从指标库中选择适合被审计对象的评价指标,运用专门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使环境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应有的评价作用和权力控制效果。
    4、继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建设
    目前,审计人员队伍的素质现状成为制约国家审计发展的瓶颈,加之将环境经济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这就需要我们的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一方面就必须从制度着眼,健全审计的工作制度,完善审计人员的行为准则,树立审计人员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形象;另一方面要加强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不仅仅要有很好经济知识的储备,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有自己的原则,同时环境经济的引入又要求我们的审计人员具有环境科学方面的知识,只有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才能建设出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胡跃峰)

    参考文献:
    [1]蔡春 陈晓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J],审计研究,2007(1):10-14.
    [2]彭韶兵 周兵, 公共权力的委托代理与政府目标经济责任审计[J],会计研究,2009(6):18-22.
    [3]陈波,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审计研究,2005(5):84-88
    [4]张红凤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绩效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3):14-26
    [5]覃成林 管华,环境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4版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