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AROC技术的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研究
周铁锐 王家华 (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8日】
字号:【大】 【中】 【小】
    内容摘要:绩效审计是金融审计的发展趋势,本文介绍了RAROC(Risk Adjust Return On Capital,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技术在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提出基于RAROC技术的商业银行绩效审计思路,并就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的条件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建立绩效审计的激励机制,加强人员绩效审计的人才培训,建立金融风险信息数据库以及加强金融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建设等。

    关键词:RAROC  商业银行  绩效审计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的绩效审计(也称经济效益审计)是指采用合适的审计方法以及评价体系,客观、系统地对被审计组织或被审计项目利用资源的经济性( Economy) 、效率性( Efficiency) 和效果性( Effectiveness)进行评价的审计活动,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资源管理者或经营者改进工作,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提高经济效益。20 世纪60 年代后,在西方的国家审计领域,绩效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国家审计署20世纪60年代就把注意力转向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70 年代开始,财务审计一般只占15%以下,而绩效审计却占到85%以上,20 世纪80 年代后,绩效审计日益发展,几乎占到了整个国家审计资源的35%;在澳大利亚,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绩效审计已占到整个国家工作的50%,而在加拿大,这一数字早已超过60% ,美国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绩效审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而带动了世界范围的绩效审计的发展。

    在我国的审计实践中,虽然审计署在《2003年到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将“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作为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受限于现有审计激励机制以及审计方法手段,很多审计项目按绩效审计要求开展,但在实际审计中,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与揭示已有风险审计为主,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质量上由于缺乏可行的方法技术与评价体系,难以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价,难以达到绩效审计的“3E”目标。

    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一体化,金融市场价格波动加剧,金融风险无处不在,不断变化的金融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收益以及绩效产生明显的影响。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合理评估商业银行基于风险调整的收益与绩效,并根据风险覆盖需要进行经济资本配置成为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发展趋势。相对应,利用金融风险控制方法将风险调整的概念引入到商业银行的绩效审计中,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是科学合理评价商业银行管理绩效,提高金融绩效审计质量的内在要求。

    二、绩效审计方法与商业银行绩效评估技术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绩效审计渐渐引入到商业银行审计中,理论界对商业银行的绩效审计方法上也进行了研究,彭化彰、周铁锐等(2005)通过国际比较提出在效益审计中应科学运用调查访谈以及管理分析、机构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并对政府效益审计进行了系统研究,季伟(2005)提出绩效审计中除了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方法,还要运用非统计抽样分析技术、业务测试、量本利分析等方法;刘梁(2007)依据平衡记分卡的原理,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的绩效计量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了经济增加值、不良贷款率、资产利润率、客户和员工满意度等个指标,囊括了影响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绩效的主要因素,引导审计人员综合评价被审人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状况;韩俊梅(2008)提出构建多维绩效审计模式;郑强(2008)提出常规性的财务收支审计方法可以用于效益审计,并提出专项审计调查是现阶段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形式;曾凡良(2009)提出以“边际效用”原理为核心构建商业银行绩效审计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从公开的文献来看,现有的商业银行审计通常较少考虑到用风险调整因素来进行绩效审计,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不准确性。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只有充分在考虑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将银行的收益与风险直接挂钩进行风险调整的绩效审计,才能激励银行充分了解所承担的风险,并自觉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这些风险,从而在审慎经营的前提下拓展业务、创造利润,更好地进行价值管理。
    基于风险调整的在商业银行的绩效审计可以借鉴商业银行绩效评估方法。其中,重要的发展之一就是基于风险调整经济资本的银行绩效管理方法(RAPM),这一研究可以追溯到 Merton 和 Perold 在 1993年提出的以“边际风险资本”进行银行经济资本分配,决定是否开展或取消一项业务。Zaik(1996),James(1996)和 Matten(2000)相继提出了经济资本框架的三个主要内容:经济资本计量、经济资本分配和基于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价。walter,Johns(2004)专门分析了美洲银行的经济资本、绩效评价和资本充足性的案例,介绍了美洲银行的经济资本系统、资本充足率和公司绩效评价度量系统,还有经济资本框架的基本原则和风险来源。目前较先进银行经济资本绩效评价的指标有两种:第一种评价指标是RAROC(Risk Adjust Return On Capital ,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它是由美国信孚银行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来的,并在 90 年代后半期经过不断完善而得到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广泛应用,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最核心和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Zaik,Walter,Kelling,James,1996)。第二种评价指标是 EVA(Economic Value Added 即经济增加值)。它最初是美国斯特思•斯图尔特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 & Co.)于 20 世纪末推出的一种新型的企业价值评价指标,EVA 是一种衡量企业业绩和投资者价值是否增加的指标体系。

    国内关于经济资本配置、绩效评价的研究处于介绍引进与实证阶段,国内目前的公开文献中主要介绍了国外理论界对经济资本分配和绩效评价的基本分析框架。代表性的工作有赵先信(2004)《银行内部模型和监管模型一风险计量与资本分配》中简要介绍了 RAROC 的概念,王春峰(2001)《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介绍了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价与资本分配之间的关系,以及詹原瑞(2004)《银行信用风险的现代度量与管理》中介绍了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价及其应用研究;陶如康(2007)分析了经济资本管理与绩效考核策略在农行应用及相关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的我国的绩效审计研究在于概念性与基础性分析,在方法上主要运用传统的财务指标分析方法,部分研究中介绍了以经济增加值以及基于数学统计技术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估方法,从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将风险调整收益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估方法应用到绩效审计中更少。本研究提出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RAROC)为基础的绩效审计方法,从风险调整入手,科学评价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配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风险调整的商业银行绩效审计评价内容与切入点,这一方面有利于审计机关在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宏观上把握国有银行资本的运作效益,防范与控制金融安全,完善金融运作机制,同时对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基于风险的经营管理与效益管理,从而有效配置资源,实现其战略目标,最大化股东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较好地实现金融审计目标。

    三、基于RAROC技术的商业银行绩效管理

    RAROC(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的含义是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又称经济资本回报率,是经风险调整后的净收益与经济资本的比率。由美国信孚银行在20世纪70年代最先提出的,最初的目的为了度量信贷资产组合的风险和在特定损失率下为限制风险敞口必须的股权数量。此后,随着研究的深入RAROC被广泛应用于风险度量和绩效管理中。RAROC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一)RAROC模型中分子项的构成分析。RAROC的分子是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项,包含收入、运营成本以及银行从事各种类型业务活动的预期损失。

    其中,收入是指银行资产的价差、预收费用以及经常性业务收费,运营成本是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过程所需要支付的资源,而预期损失是指银行的正常经营过程中根据概率事件能够预期到的损失额,银行通常会为缓冲这部分损失而设置贷款损失准备金,单笔贷款的预期损失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预期损失EL=调整的风险暴露EAD×违约损失率LGD×预期违约率EDF
    调整的风险暴露EAD=未清偿贷款OS+
    (贷款承诺COM-未清偿贷款OS)×违约提款率UGD

    银行的风险暴露EAD由两个部分组成,已提款部分和未提款部分,UGD是指发生违约时的未使用贷款承诺的使用率,Asarnow,Marker(1995)基于花旗银行的公司贷款违约的历史数据估计了在违约事件中未用信贷额度的平均提款率(见下表)。预期违约率EDF可以使用信用评级机构历史数据或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为基础编制的估计数据,也可直接利用以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为基础计算得出(如KMV公司基于企业价值模型的信用监控系统)的预期违约频率EDF数据。而既定违约损失率LGD是指在违约事件中,银行损失占全部风险暴露的比例,LGD主要取决于银行资产担保的程度,在数值上等于1减去收复率(收复率是违约债务的回收率)。资产组合的预期损失即为单笔资产预期损失的加权平均和,即:
     
    表1:  不同信用评级债务人的违约时未用信用额度的平均使用率
    信用评级 UGD(%)
    AAA 69
    AA 73
    A 71
    BBB 65
    BB 52
    B 48
    CCC 44
             资料来源:Asarnow,Marker(1995)

    (二)RAROC模型的分母项的构成分析。RAROC模型中的分母项是风险资本或经济资本。资产的损失一般分为预期损失(EL)、异常损失(CL)和非预期损失(UL),如前所述,EL是在一般正常情况下,银行可预计风险损失的统计平均值,是在一定时期可预期到的平均损失,它是基于历史数据与概率所计算的损失期望值。预期损失一般通过调整业务定价和提取相应的准备金融来覆盖,从业务的收益中作为成本来扣减,预期损失是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不是风险。异常损失是指一些异常或极端条件下所导致的风险,通常超过了银行的正常承受能力,通常发生的概率极低但损失巨大,可以通过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来进行分析,主要通过政府扶持与保险赔付等特殊方式来补救。UL是一定时期内超过预期损失的那部分潜在的损失,在数学上也可以等于可风险损失的标准差,非预期损失受由违约率、违约损失以及潜在暴露的波动性的影响,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是不可预期的,由此无法列为当期成本。

    未预期损失是银行真正的风险,因为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银行难以通过业务经营中的拨备的方式纳入经营成本管理,需要为其匹配相关的资本,这部分用于抵御未预期损失的资本就是银行的经济资本,这是经济资本概念产生的基础(见图1)。因此,经济资本是弥补未预期损失的资本,其具体金额取决于银行的风险水平和风险容忍度(即置信水平)。

    在经济资本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先计算单笔资产的非预期损失,我们假定EDF与LGD在统计上是独立的,根据非预期损失是资产风险损失的标准差这一理解,结合风险损失的期望值,我们可以得到:
     
    若违约是一个两状态事件,违约过程服从二项分布,则违约概率即EDF的方差为:
     
    若违约是一个多状态过程,则需考虑信用等级转换概率,此时非预期损失的表达式要复杂得多,Carty(1997)和Ong(1999)详细介绍了多状态违约过程非预期损失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其计算过程。
    资产组合的非预期损失与预期损失不同,它不等于其所包含的各个单项风险资产的非预期损失的线性总和,包含N个资产的资产组合的非预期损失为:
     
     是两违约事件的联合概率, 是不同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在计算联合违约概率中,可以将债务人所属行业的相关系数作为债务相关系数的近似。再选择恰当的损失分布确定经济资本乘子,一般对于市场风险容易定义这样的乘子,因为市场风险损失分布近似正态分布,置信水平的边界值可以作为经济资本乘子,而对于信用风险,应根据损失分布以及银行的风险容忍度及厚尾特征调节乘子数值。非预期损失与乘子之积,就是所需要的经济资本,其表达式为:
     
    对于资产组合中不同资产应配置的经济资本可表达式为:
     
    其中, 表示资产之间的违约相关性。以上主要是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的测度,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的测度可用VaR(Value at Risk,在险价值来测度),对于人为失误等操作风险可确定不同的风险等级,然后根据历史数据估计损失,并进一步确定风险资本,在计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基础上,商业银行风险综合RAROC表达为:
     
    (三)RAROC技术在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中的分析思路。以上介绍了RAROC的计算,与其说RAROC是一种技术,不如说是一种分析框架,实际上,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RAROC已广泛应用于银行战略目标设定、业务决策、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等。高级管理层在确定银行能承担的总体风险水平之后,计算银行需要的总体经济资本,以此评价自身的资本充足状况;将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业务部门和各类业务之间进行配置,以有效控制银行的总体风险,并通过分配经济资本优化资源配置,使银行实现在可承受风险水平之下的收益最大化,并最终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商业银行的绩效审计也可能按这一逻辑思路与内容开展,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以评价商业银行在业务决策、资本配置与绩效考核上的科学性与适当性。

    四、基于RAROC技术的绩效审计分析框架

    (一)RAROC技术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审计。全面风险管理是对商业银行内各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类型风险的全面系统管理, 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它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进行组合,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管理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的需求,也是当今监管机构对各银行提出的一种新要求。RAROC技术的金融审计提供了将银行各类风险进行综合处理的思路, RAROC建立在风险评估的资产组合框架基础上,其结果可以被审计部门、管理者和各业务部门用来分辨、评估和度量资产组合的风险,有助于形成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政策的整体认识,同时以RAROC技术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审计,有助于评价银行把风险控制工作融入银行各项业务工作中的合理性,从而实现金融审计的对银行安全与银行风险控制测评的目标。

    (二)运用RAROC技术对商业银行资本配置效率的审计。首先, 在银行总体层面, 通过RAROC技术与方法计算银行总体需要的经济资本并与监管资本和账面资本进行比较,评价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其次, 在单个业务层面,以RAROC为业务决策依据,衡量每一笔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对该笔业务对公司价值的贡献度进行评价。基于RAROC的风险资本分配绩效审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贷款实际执行情况,每过一段时间重新进行RAROC测算,与该项目期初的方案进行对比,或与同行业同类型资产收益情况进行比对,评价其收益与风险匹配情况。对银行总体的风险收益与资本充足,以及分业务层面执行过程中风险与收益与经济资本进行科学的动态评价,建议其经济资本进行合理的动态配置,并对发展高收益业务提供合理化建议,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整合资源配置,最终提高整个银行风险资本效益,在风险和收益的动态平衡中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实现股东和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三)运用RAROC技术对商业银行部门经营绩效审计。RAROC方法将风险与收益直接挂钩, 倡导“经过风险调整的收益才是银行的真实收益”的基本理念。我们以RAROC作为风险与收益应保持匹配的驱动机制, 强调的是资本回报对经营管理的约束, 建立不同产品、客户以及部门的基于风险调整收益的评价标准,这样可以引导各级分支机构、业务管理部门和各级员工的正确行为,激励他们自觉追求风险可接受情况下盈利最大化的目标。从绩效审计角度来看, 基于RAROC风险管理技术的绩效审计,克服了传统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效益审计中单纯以账面利润为评价标准的作法,较好地解决了盈利目标与风险成本在不同时期的相对错位问题,实现了经营目标与业绩评价的统一, 基于风险理念下的银行绩效评价方法,将风险因素纳入到银行整体绩效审计体系当中,更有利于把握金融风险,合理评价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五、基于RAROC技术的绩效审计的条件建设

    目前,要运用RAROC技术的绩效审计还存在相应的条件制约,这些制约条件表现在绩效审计在金融审计中并没有完全引起重视,审计人员对金融风险技术知识的缺失,RAROC技术所需要的信用评级数据库建设不到位,以及需要加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设。

    (一)强化金融绩效审计地位,加强相应激励机制的建设。随着我国几大商业银行的陆续上市,各个商业银行也正在探索价值管理的新战略,从而实现风险控制与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虽然真实性与合法性为目标的财务收支审计十分必要,但作为事后审计,它不能直接为商业银行事前防止损失浪费和增加价值,基于RAROC技术的商业银行绩效审计对于促进银行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方法的转变,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商业银行从以资产管理为中心向以资本管理为中心转变,同时有利于经营目标与业绩考核的统一和股东利益与经营行为的统一,真正发挥金融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以及控制金融安全的审计目标。

    要实现这一金融审计战略目标以及审计方式方法的转变,要求我们在相应的审计工作激励机制上进行改革,加强事前与事中审计的激励,积极鼓励审计组运用新的金融风险控制方法进行商业银行效益评估与审计,从而与商业银行价值管理需要相一致,与从宏观上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为金融机构经营机制改革服务这一审计目标相适应。

    (二)适应形势需要,大力培养复合型金融绩效审计人才。由于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层次高和审计方法复杂多样等特点,开展金融绩效审计需要一支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随着金融业不断深化发展,金融信息日新月异,金融风险技术越来越复杂,作为金融审计人员,必须紧跟金融业发展趋势,认真学习金融知识与金融技术,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金融审计中来。一方面审计人员要加强自学,另一方面,审计机关要加强与高校和金融实务部门的联系,选送审计骨干到高等院校系统学习或到金融实际部门进行实践锻炼,条件许可应选派部分优秀绩效审计人员到绩效审计开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学习访问,拓宽视野。再次,组建金融绩效审计研究团队,着力开展绩效审计相关知识的学习,研究与理论先行,以点带面,促进审计机构整体金融绩效审计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信息数据库建设。风险计量是风险管理以及经济资本配置的前提。只有获取资产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以及风险敞口等连续数据才可以对预期损失进行计量,再通过对资产损失的概率分布的估计以及资产组合的相关性分析等一系列步骤,计量非预期损失,进行经济资本配置。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要按照实施新巴塞尔协议安排,建立内部信用评级系统,要谨慎选择一套计算资产信用迁移和违约概率的方法,建立金融风险与违约数据库,夯实内部评级基础,提高风险计量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可以按现代风险管理要求建立金融监管数据库,让商业银行提供相应的金融数据,为全面推行经济资本配置与风险管理创造条件,这样才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以及风险调整的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金融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与体系建设。审计人员可以利用的评价标准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规范性标准,如有关的国家法规、制度、本行业的相关规章制度等强制性的标准;这是审计人员在进行评价时使用最多也是风险最小的标准;另一类是参考性标准,用来衡量绩效的计量标准和其他良好实务与规范化控制模式等非强制性标准,包括专业机构研究或制定的专业标准、行业或地区平均水平和先进水平等公认的实践标准或最佳失误标准,其他国家的标准和经验总结、可行性报告等。从我国的审计传统来看,使用强制性标准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都容易接受,而要使用非强制性标准就会有一定的困难。本研究仅仅提出绩效审计的分析思路,在现实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建设,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决定了所开展绩效审计能否成功,我们以现行的法律法规、国家的大政方针、本行业的专业标准、人们所普遍认知或约定的标准以及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等作为绩效审计评价的尺度,并通过水平分析、趋势分析与比率分析等方法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周铁锐  王家华)

    主要参考文献:
    [1]Arnaud de servigny等(任若恩等译).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詹原瑞.银行信用风险的现代度量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彭华彰,周铁锐.政府效益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4]王永海等.关于风险导向型商业银行审计的思考.审计研究,2005(3).
    [5]赵胜民,卫韦.基于风险调整的银行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3)
    [6]邹志明.经济资本配置:商业银行绩效评估与考核的核心.金融与经济,2006(7).
    [7]刘亦文.RAROC技术在银行资本金配置中的应用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8(2).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