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功能理论下的社保审计新趋势
夏影(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4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  要] 社保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今天,重要性日益凸显。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社保审计在促进社保体制完善,保障社保资金安全方面应发挥的作用。本文首先解释社会审计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然后阐述当前我国社保资金存在的主要问题;再基于审计“免疫系统”理论,论述审计发挥“免疫系统“作用的优势以及社保审计发挥“免疫系统”作用的机制;最后探讨社保审计在发挥“免疫系统”作用中还需改进加强的方面,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社保审计  免疫系统

    一. 社保审计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社会保障审计(简称社保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资金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及其管理进行的审计监督。其审计范围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和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以及社会捐赠等专项资金。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责任体系,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关怀、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建设程度。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所说“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对社会上的部分失业者和弱势群体而言,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对他们基本生活的补助,是他们的养命钱,救命钱,同时也是国家实现逐步缩小贫富差距的一个途径。一个运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它决定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正常运行。因此,社会保障制度也常常被比喻成是维护社会安定的“稳压器”。而社保审计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去除这一“稳压器”中的显性或隐性风险,确保这一“稳压器”切实有效的发挥“稳压”作用。
    二. 当前我国社保资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逐渐形成城乡共同覆盖的局面,初步具备了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防范突发风险的能力。但我国社保起步晚,人口基数大,社会经济水平不十分发达的现状决定了我国社保体系还存在不少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其中社保资金问题尤为突出。从目前来看,我国社保资金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资金缺口巨大是我国社保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王万宾在《关于围绕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开展专题调研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保资金的缺口已达10万亿以上。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
    人口老龄化加剧——全国老龄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于2011年2月25日表示,未来五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加速,每年将平均增加老年人口800多万。预计到2015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超过新增人口数量。届时,中国社会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
    人口老龄化加剧给我国社保资金造成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老龄人口养老金的给付,二是用于老龄人口的医疗保险支出。如果社保资金不能充分满足上述两方面的支出需求,就无法起到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
    筹资能力有限——与社保资金的巨大需求量相比,当前我国社保的征收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个人负担的部分。这一方面加重了财政的负担,另一方面制约了社保资金的总体规模发展。除此以外,收缴刚性不足也是制约我国社保资金筹资能力的一大因素。我国的社保资金收缴办法由地方政府自行制定,靠行政手段推向社会,缺乏严格有效的法律依据和强制有力的硬性约束,对于未能按照规定上缴的企业或者个人缺乏法律惩治措施,这导致了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的进一步增大。
    (二)保值增值能力差,社保资金面临巨大风险。
    2008年11月6日,余效明副审计长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第三届年会上透露,全国各类社保基金积累额近2.5万亿元人民币,但五项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不到2%。统计显示,2000年到2008年我国的CPI为2.2%,社保资金收益率低于CPI,处于贬值状态显而易见。为何如此大的资金规模却不具备起码的保值能力,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目前,我国社保资金管理过于分散,全国的社保资金由省、市、县7000多个地方社保资金经办管理机构分别管理,每一个部门管理本级的社保资金。这种管理体制导致了管理主体的分散化,增加了资金管理难度。同时,由于资金平均规模小,各方责权利不清,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担和制约机制,加大了投资的风险成本,且无法实现资金的规模效应。
    投资运营范围狭窄,收益率极低——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投资运营范围狭小,特别是占基金主要比重的养老保险基金,只允许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这种投资方式是在以牺牲市场效率为代价的安全性原则指导下进行的,虽然在保证基金的安全性、规避市场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忽略了经济回报,其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三)制度环境不健全,监管力度不足,社保资金管理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率性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社保体系建立较晚,目前的制度环境很不健全,很多不合理的做法都“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这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钻制度的空子,社保资金挤占、挪用甚至侵吞的现象屡有发生。
    除了制度的缺失,外部监管不力也是社保资金问题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全国各地成立了由人社部门牵头,财政、审计、人民银行、地税、监察、纠风、卫生等部门参加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实施对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但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管力度薄弱,作用发挥非常有限。在实际监管中,社保基金往往被视作一般性财政资金,监管职能由各部门分散承担,形成了监管的真空地带。这样就造成两种结果,一是不作为和不敢作为,由于职责不明确,一些部门无法真正行使监管权力。二是乱作为,由于缺乏外部约束,一些部门和个人滥用权力,腐败滋生,历年来不断出现涉及社保基金的大案要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 社保审计如何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
    2008年,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一次理事会上提出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他指出:“审计的本质就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法治的产物,也是推进民主法制的工具。”免疫系统是生物体内能辨识非自体物质并将其消灭或排除,从而保证机体处于健康状态的整体工程之统称。将审计比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审计的本质、功能和目标,赋予了现代审计更加丰富的内涵,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模式指明了方向。
    (一)审计发挥“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作用的优势。
    1. 审计范围的扩展和审计重点的转移赋予了审计宏观性和全局性。
    从现代审计发展的趋势看,审计的功能在于维护和促进被审计人的责任,实际上就是对被审计人进行责任监督。责任监督是审计的固有功能,审计不仅要关注财务责任,更要关注绩效责任。发达国家的国家审计已经逐步发展为以绩效审计为主体。审计署“五年规划”提出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将审计范围由“经济活动运行”扩展到“经济社会运行”。在当今,审计作为国家政治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表现出宏观性和全局性,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2. 独立性和超然性保证了审计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国家审计具有天然的独立性和超然性,审计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受法律保护并由国家财政提供经费支持。同时审计不承担行业管理责任,不具备审批准入、颁发执照和人事任免等权力,也不收取任何监管或服务费用,这就使得审计在最大程度上切断了与被审计单位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联系,避免了权力寻租和道德风险的消极影响,超然于被审计对象之上,从而有力保证了审计工作者专注于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为审计的客观、公正和权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计算机审计等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保障了审计工作的效率性和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随着国家审计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审计范围不断拓宽,审计数据日趋庞杂。如何在纷繁的数据中找到线索,发现问题?审计署近年来大力推进的“金审工程”给出了答案。通过计算机实现数据采集,再通过数据比对找出异常数据,最后用专业的会计、审计类软件对这些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和测算,从而发现问题所在。这就是计算机审计的基本思路。如今,计算机审计已经广泛运用于各项审计工作中,在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等方面凸显出传统审计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社保审计发挥“免疫系统”作用的机制。
    社会保障关注的是民生层面的问题,保护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社保审计在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笔者从“免疫系统”理论的预防、揭示和抵御三个层面论述社保审计如何发挥免疫系统作用。
    1.揭示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宏观角度防范风险。
    社保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从最初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到资金使用的效益审计,再到今天风险审计的转变。如今,立足宏观,发现体制缺陷,揭示制度层面的问题并促使其完善是社保审计的首要任务,也是社保审计工作者在审计工作中始终关注的重中之重。
    2.坚持防治结合,对于在审计过程中查出的问题大胆揭露,严肃处理。
    正如对侵入肌体的病菌要由免疫系统加以消灭一样,查证揭露违法违规问题也是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作用方式和实现途径。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大胆揭露,严肃处理。这不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本身,也是体现国家审计权威,保持审计监督影响力,震慑潜在违法违规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
    3.敦促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发挥审计监督长效机制。
    审计整改和落实是体现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的又一重要方面。为避免落入“审完就走,再审仍犯”的误区,社保审计采取了多种方式加强审计后续工作。除对国家审计有权处理的违规事项直接进行处理处罚,对超出权限的问题移送相关部门处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审后的总结归纳提炼出违规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性缺陷,并以上报其上级主管部门或其他决策机构的方式,促使其完善机制、改进管理,以此发挥社保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四. 社保审计进一步发挥“免疫系统”作用应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近年来,社保审计重点关注国家大力推进的民生项目,对养老、医疗、住房、就业等体制的完善和政策的落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国的社保审计起步较晚,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逐步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保审计模式。从目前来看,我国社保审计应该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关注体制机制问题,始终将促进构建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保审计的首要目标。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审计要“揭示落实国家有关政策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的突出问题,促进深化改革和相关政策制度的完善”,可见关注政策层面的问题是国家审计的发展趋势和重要要求。这一点对于社保审计来说尤为突出。正如前文所说,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起步晚、发展历程短的现实决定了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和相关制度不健全的现状,在社会保障体系的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虽然2010年底《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宣告我国没有一部关于社会保障专门法律的尴尬境况得以终止,但我们既难指望这样一部法律能涵盖社会保障领域所有问题的对策,也难保证这些法律条文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因此,关注政策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制度完善和体制健全,是社保审计需要始终坚持的首要目标。制度保障是带有根本性的,只有解决制度问题,才能确保资金的安全、有效。同时,只确保资金的安全、有效,并不能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完整、有效和可持续。揭露和反映社保制度问题,对促进完善社保制度、规范社保业务管理更有意义。
    要做到准确揭示政策层面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要求审计人员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相关制度有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要注重平日的学习和积累,对于国家出台的有关社会保障的政策进行全面的收集和认真的解读;关注时政,了解政策的最新动向和变化趋势;对已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和归纳,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充分借鉴多方经验。要善于借鉴各方思想和经验,包括国外的先进经验、专家学者的意见、网络媒体的观点等。当然,对于这些思想和经验要予以理性的识别,确定哪些是真正符合中国国情并具备较强可行性的。
    再次,要有“民本位”的思想。很多时候,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人员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都有自己的解释,强调问题的产生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这时,就要求审计人员树立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度统一的责任感,以“民本位”的思想对问题作出适当的评价并提出处理意见,切实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利益。
    最后,关注热点或前瞻性的问题。社会保障领域的热点问题往往是因为对解决办法没有形成定论或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不确定,如近两年关于“保障性住房怎么建,建多少合适”和“养老金如何在安全性和保值增值性之间找到出路”的讨论。对于这一类的问题,社保审计人员应当加以关注,认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强化责任追究,将社保审计同问责机制结合起来,保障审计的威慑力。
    目前,社保审计对于发现问题的处理处罚主要停留在对问题本身的整改。如发现资金挪用就整改为原有用途;套取资金就责令归还;未按规定执行政策就按规定执行……对于责任主体的处罚十分轻微甚至没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尤其是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明明知道问题的存在却“睁一眼闭一眼”,认为反正不会影响到自己的乌纱帽。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履犯履改,履改履犯”,审计监督的长效性和威慑力大打折扣。
    对于这一状况,我认为应该加大审计发现问题的责任追究力度,将社保审计同领导的问责机制结合起来,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谁决策,谁负责”。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对单位主要领导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坚决追求,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有必要的情况下,还要追究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保审计的威慑力,保障审计整改成果的长效性。
    (三)广泛开展异地交叉审计,维护社保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
    近年来,随着审计成果的不断扩大,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认可。然而,一些消极的现象依然存在,作为政府组成部门,审计工作仍不可避免受到来自各方的阻力与压力,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对于社保审计而言,被审计单位往往是政府和各行政主管部门,这一点尤为突出。如果长期由各特派办负责当地的社保审计工作,那么一方面政府机关的强势作风会给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的阻力,审计工作难以深入展开;另一方面,由于本乡本土和人情、面子等因素,一旦查出问题,难免存在说情、顾及面子等现象,这些现象自然会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独立。
    基于上述原因,广泛开展异地交叉审计成为社保审计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必然选择。异地交叉审计既能给审计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让审计人员排除干扰、放手工作;又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审计人员,防范审计风险。
    (四)加强计算机等先进审计技术的运用,提高社保审计的效率和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社保审计主要对象为政府部门,通常信息化管理程度较高。在审计中加强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一方面易于从微观上发现管理漏洞、弄虚作假等问题;一方面可以在宏观上建立各种分析模型,对资金的使用结构、支付风险等进行分析,揭示趋势性的问题。对社保系统管理数据的审计,主要检查测试输入和输出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正确性,通过数据来确定社会保障部门的经济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和业务数据进行分析,联合社保、公安等部门从多方面对数据真实性进行验证,发现审计线索,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审计署开发的AO审计软件实现了对大部分类型财务数据的兼容,且操作相对简单,易于上手。而社保审计涉及的财务数据较金融和企业审计来说较为清晰明了,利用AO审计软件可以轻松实现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因此,社保审计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加强AO审计软件的应用,做到从会用AO到常用AO,再到惯用AO的转变。
    除了AO这类基础性审计软件的运用,年青审计人员和有计算机专长的审计工作者还应该加强对其他各类型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和应用,做到将计算机和审计工作巧妙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社保审计还应该加强对计算机审计经验和优秀审计案例的推广和交流,让计算机审计方法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普及和优化,从而逐步实现社保审计的全面信息化。(夏影)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