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郭红岩(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5日】
字号:【大】 【中】 【小】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或者审计机构通过对领导干部所任职地区、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鉴证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行为。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下简称两办)出台《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把经济责任审计正式纳入国家审计的范围。2010年,两办出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加强干部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长期重要工作,对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经济责任审计是受托审计,审计对象为个人,与其他审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鉴于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如何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
    (一)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高度重视,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经济责任审计以党政领导干部为审计对象,有一定的特殊性。审计机关的重视与否,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只有高度重视,才能正确定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确定正确的审计方法;才能正确处理和协调审计与被审计双方的关系;才能正确定义和处理审计中发现的各类问题。
    (二)扩大宣传,取得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有关单位的支持。一些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支持、配合审计工作和自觉接受审计监督的意识,甚至存在应付和抵触情绪,这必然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因此,应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力度,使广大领导干部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在维护财经秩序,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明确配合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的法定义务。通过宣传取得对方的理解,争取更多的实质性支持,以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明确工作思路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
    (一)经济责任审计应坚持“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住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重点,对民生工程和资金的审计监督。二是注重进一步加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加强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监督,审计重点是任职期间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规和个人廉政等情况。三是注重增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和干部监督管理的科学性,加大经济责任追究和整改力度,并将“问责”和“问效”有机结合,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体成效。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要突出“一个主体”,即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领导干部包括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干部;上级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且不实际履行经济责任时,实际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常务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要围绕“五条主线”,全面审查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情况。一是围绕所在地区或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主线。二是围绕任期内的有关重大建设项目、重要投资事项以及其他重大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决策、监管和执行的主线。三是围绕发挥被审计部门的公共管理职能,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线。四是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债权债务增减变化的主线。五是围绕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主线。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要鉴证领导干部“四权一廉”的能力,即依法行政、决策、管理、监督和廉洁自律,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价值。一是依据财经法纪和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结合专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财政支出的结构分析和审计查出的违法乱纪事实及其责任归属,鉴证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二是依据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实施情况的审计结果,结合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重大投资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和偿债能力分析,评价经济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效益性,鉴证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三是依据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结合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债务增减变化情况、经费收支平衡情况,评价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鉴证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四是依据对其下属部门或人员履行职责的审计结果,鉴证领导干部的监督能力。五是依据财经法纪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结合领导干部的个人自查和群众评议情况,鉴证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能力。
    三、控制风险、确保质量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审计机关应广泛收集信息资料,注重分析,确定审计重点,明确人员分工,并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和特点,制定有效的审计方案。一是深入了解委托部门的要求,对要提拔的干部更关心其能力,对群众意见较大的干部则希望了解真相等,有针对地提出审计总体目标。二是根据重要性原则提出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三是要结合审计组人员的组成特点,确定人员分工。四是结合审计工作的具体情况,及时对审计实施方案进行调整,确保审计重点无遗漏。
    (二)讲究方法,拓宽思路,确保审计质量。一是利用已有的审计成果和国土、环保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当地的督查结果,可以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中对这些审计结果和督察结果应在核实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利用,并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采取的整改措施和整改结果。二是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如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优势产业等,在普遍性问题之外,积极关注具有地方特色的情况和问题,力争把审计项目做出特点。三是紧密结合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工作做深入的分析,每一项业务工作都离不开经济活动,当财务账面不能反映或真实反映经济活动时,其背后必然隐藏着乱收费、违规支出等违纪违规问题。四是由经济活动结果的监督向过程延伸,财政收支审计主要关注经济活动的结果,但许多问题在结果上无法得以反映,对重大决策过程的审计远重要于对结果的审计,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关注、了解关键过程和关键环节,提升审计效果。五是重视延伸审计工作,随着审计监督的经常化、制度化,违纪违规的手段也更加隐蔽,要从账户入手,以资金运作的轨迹为主线,做好延伸审计工作,取得有效的审计证据,将问题深查到底。
    (三)客观评价,落实责任。
    评价责任方面,要做到依法、客观、准确、求实,提高评价质量,降低评价风险。一是坚持评价要有根有据,对问题客观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从表象论功过、断是非;要有针对性,审什么就评什么;要遵循谨慎性原则,审计证据不足或不太清楚的事项不做评价,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要措辞恰当,不用感情色彩浓的词语。二是评价内容应根据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轨迹,围绕领导干部的“四权一廉”情况等来进行。从各类会议纪要、记录、领导批示入手,加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直接决策事项的审计。三是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对责任的界定标准,准确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责任界定方面,从过去的实践情况看,对于责任认定一般把握几条:领导干部主持会议确定、直接决策、批示、圈阅同意的违规事项定为直接责任;领导干部主管工作出现的违规问题定为主管责任;领导干部负有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区全局性、普遍性问题定为领导责任。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都比较明确,审计中也好界定。关于领导责任,一定要避免将审计发现的其他问题全部定为领导责任。写入审计报告的问题要注意与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相关性,比如被审计领导干部副职决策确定的违规事项,一般定为被审计干部的领导责任。
    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保证
    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才能完成高质量的审计项目。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一要狠抓“人、法、技”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增强其法制观念,提高执法水平;二要加强廉政教育和保密教育,严格执行廉政纪律、审计纪律和保密纪律;三要文明审计,按照“依法、程序、质量、文明”的要求,注重把握政策,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情况,实事求是反映问题,做到取证扎实、定性准确、表述客观;四要充分运用现代审计手段,开展计算机审计,实现审计工作手段和技术方法现代化,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科学合理,适应审计事业健康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审计队伍。(郭红岩)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