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审计公告力度 破解审计整改难
吴岳(审计署驻兰州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5日】
字号:【大】 【中】 【小】
    近日,审计署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10几家央企的财务收支审计结果予以公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大媒体纷纷转载评论,舆论高度关注,网民强烈响应。国资委与各被审企业高度重视,积极督促整改,加大对审计整改情况的披露力度,审计问题整改落实迅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树立宏观意识、大局意识和大案要案意识,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工作力度,注重审计宣传。在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促进反腐倡廉;加强宏观分析研究,促进民主法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审计机关人员力量不足、工作力度不够,被审计单位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单位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严重影响和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给审计执法带来了很大难度,阻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审计公告可以有效地将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效地结合起来,填充审计结果跟踪的制度缺陷,引进更多的跟踪监督主体,促使被审计单位提高认识、积极对待,有效地解决审计执行难的瓶颈问题,深化审计成果。
    一、审计整改难的成因分析
    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所做出的处理决定或提出的建议,对其自身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的过程。目前我国审计整改难,审计成果不能被充分利用,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言不及“义”,造成整改难。审计工作质量与审计整改工作密切相关,因审计工作质量不高给审计整改带来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一是审计报告普遍性问题多,难以引起被审计单位重视;二是审计报告眉毛胡子一把抓,问题不少,总结提炼不够,重点不突出,不便于报告使用者抓住要害;三是停留在账目基础审计的角度,始终就数字论数字,缺少分析和宏观层面的建议意见;四是审计建议与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存在差距,针对性不强,整改缺乏操作性,不便于被审计单位落实和整改。
    (二)认识偏差,造成整改难。认识水平的深度、高度和广度,是全面推进审计整改的基础。从被审计单位认识层面看,审计整改难主要有如下阻力:一是存在对立情绪,认为大家的情况差不多,有的甚至问题更为严重,存在相互攀比的思想;存在开展整改后怕丢“面子”、怕影响威信等模糊认识;存在浑水摸鱼的思想;存在笼络人心、捞政绩的思想作祟。从审计机关内部看,主要存在如下障碍:部分审计单位领导担心因为审计整改把各方面搞死,激化矛盾,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部分审计人员存在早不看见晚看见、犯不着得罪人的思想,担心问题扯大了,领导责备、同事轻视。
    (三)机制缺失,造成整改难。一是制度本身不合理,或者说是制度本身有缺陷和漏洞,执行存在合法不合理、合情不合法的情况。二是由地方财力匮乏、企业单位资金缺乏等因素,造成有些被审单位改变项目和挪用资金,处理时领导有于心不忍和给予保护的倾向。三是没有行之有效的部门联动机制和科学的问责制度,导致审计整改工作由审计机关唱“独角戏”。
    (四)跟踪问效不够,造成整改难。检查督办、跟踪问效是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审计结论和决定只停留纸上、审计只打雷不下雨、屡查屡犯,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检查督办不够、跟踪问效乏力。审计机关缺乏自身的强制措施,需要借助公检法等外部力量。
    二、审计公告是破解审计整改难的有效手段。
    (一)利用审计公告“双刃剑”功能,促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层次;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审计文书质量。审计公告就是审计机关对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内容、审计程序、过程、结果等,采用适当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行为。审计公告是一把双刃剑,它把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向公众披露的同时,也将社会监督的目光吸引到审计机关本身。一份审计公告通常全面客观地体现了参审单位的审计业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字处理水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将审计机关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地曝光于社会大众面前,也置审计本身于社会监督之中。这样就会促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增强宏观意识、大局意识,注重提升审计所反映问题的层次和水平,强化责任意识,严把审计质量关,切实提高审计文书质量。从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入手,提升审计成果,彻底解决因审计成果质量不高引起的整改难的问题。
    (二)利用审计公告公开透明的特点和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引起被审计单位高度重视,纠正认识上的偏差,从主观上提高他们审计整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审计公告通常是对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属单位审计发现问题的全面、客观、综合反映,同时也将审计查出的问题曝光于社会大众,易于引起较强的舆论攻势,便于被审计单位全面了解审计情况,深刻认识审计查出问题的重要性,加强与审计机关的信息沟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对待审计所查出问题的态度,切实统一到注重整改、规范管理上来。
    (三)审计公告可以有效地缓解审计机关力量不足,解决审计整改跟踪不够到位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监督的内容和范围也日趋广泛,各级审计机关的任务逐年加大,但受人员编制、经费预算等条件的限制,客观上讲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的跟踪落实还存在不够全面、不够及时等方面的问题。将审计所发现的主要问题以审计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布,便于利用媒体的力量,通过舆论宣传,吸引各方力量关注,参与到审计整改的监督中来,充分利用审计外部资源切实解决审计机关在审计整改落实中遇到的人力、财力等瓶颈问题。
    (四)审计公告具有较强的舆论引导力和较强的时效性,便于促使被审计单位迅速彻底整改,提高审计整改的效率效果。自2003审计署开始实施审计公告制度以来,截至目前已向社会发布审计公告97份。实践证明,每次审计公告均会迅速引起媒体高度关注,掀起一次舆论高潮,引来各方议论,从而督促被审计单位迅速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审计整改,并注重整改结果的对外披露。审计公告将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利用社会舆论监督传播范围广,反映速度快,影响震动大的特点,把审计发现的问题“曝光”,利用社会压力迫使有关问题得到公正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反馈,形成巨大的威慑力,督促被审计单位立即彻底整改,从而达到审计目的。
    (五)审计公告可以督促审计相关第三方强化认识,加大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督办检查力度。一是审计公告便于引起被审计单位上级机关、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利用内部自上而下高效、便捷的行政手段,从而加大审计整改的执行力;二是审计公告将被审计单位重大问题置于媒体公众监督视野之中,也便于促使纪检监察、公检法司等执法部门和银行、证券等外部单位提高认识,加强协作配合意识,注重工作效率,确保审计查出问题及时完整地加以整改。
    (六)审计公告可以引发政府、学者、公众、媒体对审计查出问题更加深入的思考,集思广益,建言献策,从制度、机制设计和体制运行层面提出彻底解决问题的途径,加大审计整改的深度。同时,对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以及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一些合法不合理、合情不合法的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促进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总之,审计问题整改关系着审计工作的成果是否能得以落实,关系着审计的权威作用是否能得到真正发挥,关系着法律法规执行的严肃性。准确、及时地整改审计查出的每一个问题,引以为戒,规范制度,加强管理,是每个被审计单位应尽的职责,也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审计公告制度将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和审计工作本身全部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有助于强化舆论监督,督促审计整改,进而推动民主法治进程。(吴岳)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