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审计署三个五年规划的异同
刘颖(湖北省竹溪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9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署自1983年成立至今,已经发布了三个审计工作发展五年规划,每个五年规划的制定和出台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审计署2003年-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出台是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为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审计机关要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寻求进一步发展。《审计署2006年-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出台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要求审计机关在“十一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审计署2008年-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出台是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职能作用。笔者在此就三个五年规划五大方面共同点和不同点归纳如下,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同仁赐教。
     一、指导思想异同点
     (一)共同点:一是工作方针相同。三个规划都是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二是工作重点相同。都是要求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
    (二)不同点:一是理论依据不同。前两个五年规划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第三个五年规划的理论依据不再带有个人色彩,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二是统领和指南不同。第一个五年规划提出按照十六大要求,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第二个五年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第三个五年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三是发挥作用涉及面不同。第一个五年规划提出在促进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后两个规划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总体目标异同点
    (一)共同点:一是能力要求相同。三个规划都要求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后两个规划增加了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内容。二是审计“三化”建设相同。三个规划都要求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但在时期不同,具体要求也发生了微调,第一个五年规划提出是“基本实现”,第二个五年规划提出是“进一步加强”,第三个五年规划提出是“初步实现”。从这三次微调来看,对“三化”建设要求没有好高骛远,非常切合实际。
    (二)不同点:一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前两个五年规划都提出了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审计业务管理为基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个五年规划在原规划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审计保障不同。前两个五年规划都提出了以“人、法、技”建设为保障;而第三个五年规划在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提档升级,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理论,要求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三是审计监督制度概念不同。第一个五年规划没有提出这个概念;第二个五年规划提出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模式;第三个五年规划不再局限为“监督模式”,已经上升为制度,提出了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
    三、工作任务异同点
        (一)共同点:一是基础相同。三个规划都提出了要以真实性审计为基础,说明真实性审计是我们审计工作的主旋律。二是促进廉政建设要求相同。三个规划都要求要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惩治腐败,促进廉政建设。三是开展绩效审计要求相同。三个规划都提出要开展绩效审计,虽然在不同时期具体要求指标略有不同,但最终目标都是要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不同点:一是宏观管理要求不同。第一个五年规划没有提出具体意见和要求;第二个五年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宏观管理中的作用,注重从政策措施以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问题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加强宏观管理;第三个五年规划在第二个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不但要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最根本地是要整改和落实,为此增加了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内容。二是维护国家安全不同。前两个五年规划没有提出这方面的具体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工作重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与时俱进提出了六大安全要求,既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四、审计方式方法异同点
     (一)共同点:一是实行两个并重。三个规划都提出了要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并重。二是以揭露为重点。三个规划对于效益审计提出以揭露严重损失浪费或效益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为重点,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为主要目标,全面推进效益审计。
     (二)不同点:一是审计内容不同。前两个规划只是提出了突出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以及专项审计调查等内容;而第三个五年规划在原有审计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预算执行审计、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等内容。二是审计方式不同。前两个规划都提出了效益审计占50%,专项审计调查占50%;第三个五年规划没有提出这种方式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是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要求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探索创新审计方式,在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对有关工作提出要实现“六大结合”,既坚持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审签相结合,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金融、企业审计等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揭露问题与促进整改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其他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通过结合,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加大审计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提高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第三个五年规划在原规划实行专项审计调查的基础上实现审计常态化,要求积极探索跟踪审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三是方法体系建设要求不同。第一个五年规划没有设定这个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全面推进效益审计,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效益审计方法体系;第三个五年规划则实现了创新,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具体设定了体系建设目标,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到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到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四是组织方式得到创新。前两个规划没有涉及这方面,随着审计工作重心的转移,第三个五年规划要求努力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积极探索审计项目招投标和合同制管理方式,加强系统内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
     五、基础工作异同点
     (一)共同点:一是规范审计行为要求相同。三个规划都提出了要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二是推进计算机审计要求相同。第一个五年规划提出大力推广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第二个五年规划提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积极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第三个五年规划提出以数字化为基础,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总结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
     (二)不同点:一是基础工作涉及面不同。第一、第二规划提出要着力加强三项基础工作,涉及面相同;第三个五年规划进行了扩面,由三个增加到五大方面,新增了审计理论建设和审计文化建设内容,要求进一步强化审计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为审计实践服务,加强审计文化研究,弘扬审计精神,树立文明形象,增强审计事业的发展动力。二是审计管理要求不同。第一个五年规划提出实行科学的审计管理;第二个五年规划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要不断创新审计管理方式和方法内容;第三个五年规划在总结前两个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具体化,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为核心,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干部队伍。(刘颖)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