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三种现象”谈如何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杨睿(审计署京津冀办)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5日】
字号:【大】 【中】 【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审计监督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审计影响不断扩大,社会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日益发展的审计工作需求与审计干部自身素质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促进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过硬的审计队伍,才能促进审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透过“三种现象”,谈谈如何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一、相同的审计项目,有的审计人员就能从中查出问题、发现线索,有的审计人员就因缺乏职业敏感性和洞察力难以发现问题,导致最终审计成果大小不一。
    审计职业判断具有主观性特征,会受专业背景知识、工作经验乃至性格、习惯、心态等个人因素的影响,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审计干部,应当具备从纷繁复杂的信息和资料中发现问题和线索的能力,也应具备从被审计单位人员的言谈举止中发现漏洞和破绽的能力。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具备较强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又要具备剖析和分析能力。审计人员经常会面对一些陌生的行业和部门,要对这些单位进行审计,首先要向被审计单位学习,要在短时间内掌握该行业、该部门的特点和规律。只有在掌握和熟悉相关业务流程和行业规律的基础上,才能与被审计单位的专业人员进行对话和交流,才能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和职业经验去剖析所掌握的信息和材料,对其进行抽丝剥茧,从中找出蛛丝马迹,才能迅速发现问题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审计人员要培养这样的职业敏感性和洞察力,平时就要博览群书,积累知识,要做到知识面要广,专业技能要精,努力使自己成为既在本专业上问不倒、难不住,在相关专业上又可以替补的专家复合型人才,以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
    二、相同的审计问题定性,经常会出现不同审计人员引用法规条文不同,定性相左的情况,导致最终的审计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上述现象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单纯的法律法规问题,实质上有多种原因。在充分相信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不排除一些审计人员对法律法规的使用范围、对象、时效等要素把握不准,导致法律法规使用不当,但是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法律知识,就不难解决这个问题。除此之外,如果还出现对问题定性不同的情况,那就是因为没有将问题查深查透了。在审计过程中,有时尽管审计人员已经发现了问题线索,却往往由于自身能力限制,未深入问题的实质,仅停留在问题的表象。若急于对问题作定性处理,就容易产生模棱两可的看法,欲用不得,欲弃不舍。
    针对上述情况,审计人员除了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被一些看似合理的解释和问题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真正做到心里有底,心中有根,把问题一查到底,查深查透,找到真正合适的衡量尺度和标准,这样才能做到定性、处理、处罚合理准确。
    三、相同的审计项目,不同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不同,所花费的时间和取得的成果也不同。
    不可否认,在审计工作中上述现象仍较为普遍,每名审计人员受知识水平、工作经验和工作态度等因素影响,自身能力和工作水平有所不同。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的根本途径在于学习和培训,但是即便接受相同的学习和培训,由于个体差异性,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在现有人员配置情况下,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审计工作中,审计机关应不断提高审计管理水平,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组织和调配资源,有效发挥每名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有的审计人员协调、沟通能力较强,可以安排与外界进行联系、沟通、交流的工作;有的同志工作严谨细致,可以安排复核和质量检查的工作;有的同志文字功底深厚,可以安排外宣和报告等的文字工作;有的同志突破和创新能力强,可以安排发现问题线索的工作。
    透过以上“三种现象”,我们看到了差距,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升审计干部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加科学、有效的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杨睿)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