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部门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李玉琴 杜吉所(黑龙江省庆安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5日】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审计机关始终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把审计工作置于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切实服务区域改革和发展,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对审计工作的大力支持。面对新形势,审计工作要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一主题,并以新的审计实践赋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新的内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审计部门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新思路。
    一、拓展审计监督广度  突出审计重点
    围绕发展这一大局,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为区域改革和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一根本的指导思想,要积极拓展审计广度,将审计监督放到改革和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去,同时要在服务大局中突出审计重点,确保审计全面、有效地服务改革和发展大局。为此,要在坚持全面审计的同时,抓住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项目和重点资金,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为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提供有力保障。一要加强预算执行审计,促进有关部门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促进财政部门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预算管理水平。二要加强重点建设项目审计,坚决制止损失浪费和挪用建设资金现象,切实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三要加强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对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加强监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四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的监督,使审计工作更加充分地发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作用。
    一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抓好大农业审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审计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农业审计。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突出“政策、资金、环境”三个重点,开展一系列的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组织开展一系列涉农审计项目,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通过审计,查处滞留、挤占挪用新农村建设资金等问题,纠正涉农资金使用中的违纪违规行为,为更有效地使用涉农资金献计献策。组织开展对支农扶贫、种粮农民粮食直补资金审计,督促纠正挤占挪用、虚报套取扶贫资金等问题,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不受侵犯,确保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能够落到实处。同时,重点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审计力度,对涉农的道路、水利等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监督,通过审计,既检查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管理、使用是否合法、合规、有效,也关注工程质量,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实处。
    二是围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的不断加快,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有限的专项资金投向交通、城市建设等基础领域。这些资金使用效果如何,是否真正用到工程建设上,审计及时进行跟踪监督,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实施。通过建设项目审计,重点检查有无挤占挪用、多计工程款非法牟利等问题;同时,要以工程造价审计为重点,把审计对象拓展到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审计检查有无项目管理不严、违反招投标程序、超概算、以及层层转包、违规分包工程等违纪违规问题。通过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一方面为政府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另一方面促进了建设领域逐步规范和发展。
    三是围绕社会稳定和关注民生大局,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等专项资金审计。改革与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保障至关重要。要围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全方位、多层次加大对社保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组织对救灾资金、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福利彩票资金等多项涉及弱势群体的社保资金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审计。通过审计,严肃查处挤占挪用、滞留欠拨、漏缴欠缴等资金管理中的违纪违规问题,促进健全社保资金管理制度。切实抓好对农村医疗保险基金审计,针对基金管理及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政府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总之,通过对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项资金等社会关注点开展审计监督,揭示经济社会生活中带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让大量的有分量的审计建议进入党委政府领导的决策层。
    四是围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从六个方面深化:一要突出审计重点。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按性质、职能和经济活动情况等标准进行分类,避免平均用力。二要加强项目计划控制。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尽量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与其他审计项目结合进行;逐步提高任中审计比重;将部分项目改变为审计调查。三要注重审计成果利用。向政府领导报送的审计结果报告主要写总体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设性意见;每年度都要写出综合性的分析材料,把共性和重大问题书面上报党委、政府。四要突出对个人责任的评价。审计评价要加大正面评价分量,正确区分领导责任与直接责任、决策责任与执行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五要突出审计实施的规范。制订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评价内容等具体办法。六要突出公众参与。全年项目计划确定后,要公布在政府门户网站上,便于群众反映问题。
    二、加大审计执法力度 挖掘审计深度
    进一步加大审计执法力度,维护财经法纪的严肃性,努力为改革和发展营造规范有序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审计作为经济监督部门,依法查处问题是基本职责,监督是服务,服务即监督。在当前市场经济转轨和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由于利益的多元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若不能及时惩戒和防范、任其蔓延,将极大地破坏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平。为此,必须切实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充分发挥审计在打击经济犯罪、维护经济秩序、规范经济行为中的威慑作用,使审计真正成为经济领域中的一把利剑,为改革和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充分体现审计服务大局之“利”。
    在审计执法过程中,注意从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更好地服务改革和发展大局出发,进一步改进审计执法的手段和方式,使之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保证其执法水平、效果和影响得到明显提升。一是强化审计执法威力,进一步加大对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的查处力度。在审计中要坚持原则,不回避矛盾,不怕得罪人,敢于查处问题,敢于揭露问题,如实汇报情况,加大审计决定落实力度,树立审计权威。要继续把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案件线索作为审计工作重点,对发现的案件线索抓住不放,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注重审计执法效果,进一步加强跟踪督办,促进违纪违规问题得到有效整改和纠正。要牢固树立全程审计观念,切实加强对已发现违纪违规问题的跟踪,督促有关部门与单位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整改和纠正,从根本上深化和巩固审计成果。要将审计查处问题进行跟踪督办作为整个审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个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组都要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有关结果必须进入审计档案,并作为审计人员年度考核和优秀项目评选的重要考核条件。 三是增强审计执法合力,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并引入各种监督力量和手段。为了进一步强化审计威力,要着力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引入多种力量和手段,强化审计执法的合力:一是如实揭露、汇报问题,争取党政领导对审计工作的支持。要切实重视与党政领导的沟通与互动,审计实施中一旦发现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委、政府领导汇报,便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有效纠正。二是加强部门协作,完善经济案件查处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与纪检、监察、司法部门的联合办案机制,加强协调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定期与纪检、检察机关召开联系会议,主动反映发现的审计线索,为纪检机关介入提供条件;利用审计接触经济领域广、查证经济案件方面具备的职能优势和技术手段,积极为纪检机关查证经济案件提供配合和咨询。三是推行审计公告制度,引入社会监督力量,督促问题整改和纠正。逐步试行审计公告制度,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在增强审计工作透明度的同时,借助社会力量促使有关部门整改问题,增强其财经法纪意识。
    在加大审计执法力度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对审计情况的深层次分析与研究,在挖掘审计深度上下功夫。一是对比分析挖深度。即根据某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投资项目(包括公益项目)、财政支出结构(非生产性财政支出)等内容,开展效益审计分析,运用纵向或横向对比分析,在比较中评价其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情况。二是专题分析挖深度。即选择当前党委政府及社会比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审计情况中收集、挖掘相应的线索与资料,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三是综合分析挖深度。即根据审计职能,不定期对审计查出的经济领域中的违纪违规问题进行全面的整理、分类、汇总,并从机制、制度上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向党委政府提出综合性报告,使党委政府对经济领域违纪违规问题有一个全面、细致的掌握和了解,为整顿治理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四是个案分析挖深度。即抓住审计发现的典型个案,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从中找出深层次的、普遍性的问题。
    三、夯实审计基础  增强服务本领
    加强审计队伍和审计管理等基础工作,不断改进审计方式方法,使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改革和发展奠定基础、注入活力。
    (一)强化审计业务管理,科学整合审计资源。一是改进和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增强计划的科学性。紧扣经济工作中心,将党委和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作为重点,加强计划编制前的调查研究,明确年度工作的总体目标。综合考虑审计对象资源、审计人力资源、审计成本,科学制定具体的审计项目计划,明确项目审计目标。为了让更多的审计成果进入领导决策圈,审计机关每年在确定审计项目计划时,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确定审计的重点。通过增强计划的科学性,使审计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相吻合,与审计资源、审计成本相匹配,最终实现审计成果的最大化。二是积极创新审计组织方式,整合审计力量。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强化合作,淡化分工,增强全局观念,合理调配审计力量,统筹安排审计工作,打好“总体战”。同时,进一步密切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沟通信息渠道,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审计系统的整体作用。
    (二)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就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方面,要做到:一是根据审计署发布的6号令,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对制定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归集审计档案等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按照相应的工作目标、质量要求和责任,加强每个环节的控制;二是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质量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按照审计法规和准则要求,探索审计项目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增强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三是坚持和完善审计质量检查、优秀审计项目和审计工作综合考核评比制度,逐步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促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三)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切实加强和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在财政、金融、投资等领域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加强网络建设、硬件配备等基础工作的同时,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放在计算机审计上,在财政、专项资金、投资等项目中广泛开展计算机审计,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加强审计人才培养,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保障。推进审计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更好地服务改革和发展大局,迫切需要培养一批较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审计机关应采取有力措施,致力于提高改进审计队伍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着力培训、塑造复合型人才,以此提高审计服务大局能力,为更好地促进改革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李玉琴 杜吉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