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十二五”规划 把握社保审计的工作重点
姚宇(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9日】
字号:【大】 【中】 【小】
    
    
    3月5日,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向人大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这次报告意义特殊,因为今年是“十一五”收官年,也是“十二五”开局年。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保审计干部,关注到“十一五”期间我们国家民生工作方面取得的进展,听到 “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投资占43.7%……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及4.32亿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8.35亿农村居民” ,心中感到无比激动。近些年来一个个审计项目也重新浮现在脑海里,回想起为了落实保障性住房使用效果,审计人员顶着烈日穿梭于各个施工现场,检查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为了保证就业补助资金发放到位和使用效果,审计人员往返于工厂和培训学校之间,发放调查表,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了查处一起新农合骗保案,审计人员不畏困难,深入发掘案情发展情况,最终一个医患勾结、骗取新农合资金的案件浮出水面,嫌疑人最终被绳之以法。工作报告中每个数字和成果的背后,都凝聚着审计人的汗水和心血。
    以“规划”替换了原先的“计划”始于从“十五”到“十一五”期间,显示出党中央对发展内涵的认识已有变化:“计划”是指工作或行动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显然,后者更加注重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和长远性,最终达到科学性。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和2011年政府工作重点,笔者认为今后社保审计工作将要围绕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加大对就业相关工作的审计力度,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近些年来中央财政投入就业方面逐年加大,审计应结合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完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等不同层次的就业政策体系,同时应该注重对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配置功能。二是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审计力度。保障性住房不仅保障了中低收入人群的实际问题,更是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将达到3600万套,其中2011年将兴建1000万套,审计应该从资金落实、项目建设、项目后期管理等方面查找问题,并完善相关制度设计。三是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和保值、增值渠道和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近五年来,社保资金规模增长迅速,但因保值增值渠道的匮乏和各地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等原因,使得资金收益率几年来都维持在2%左右的水平,跑输CPI,随着新农保等农村养老体系的逐步完善,资金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忽视这一问题,将给若干年后的财政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压力。四是加大对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审计力度。今年是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攻坚年,审计应从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针对药品监管、用药安全、降低药价、管理模式、医患关系等诸多方面提出体制、机制方面的建议。(姚宇)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