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刍议
沈燕兵(江苏省扬州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5日】
字号:【大】 【中】 【小】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所负责地区、部门(系统)、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个人履行经济责任和遵守廉政规定情况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的活动。经济责任审计有别于单纯的财政财务收支、预算执行等其他类型的审计,而是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职绩效,不仅关系到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也关系到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的政治生命。这既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负责,客观评价其任职期间的履职绩效,也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的内在要求,因此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总体上可以将其分为客观原因和主管原因两方面。
    (一) 客观原因
    1.审计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经济领域的多元化、经济活动复杂化以及经济利益关系组合的时常调整,都给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带来较大的难度,然而相应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却尚未建立健全,在某些领域的审计中经常处于“无规可循、无法可依”的境地,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只能依靠经验判断,审计出来的很多问题,主要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同时,对于审计中所发现问题性质的认定及其责任的界定往往形成审计风险。最近,中办国办下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提供了依据,但是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南及具体的评价体系还未形成,致使在审计过程中会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形成风险。
    2.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不对称产生的风险。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伴随着新一轮的国家机构改革及央企合并浪潮,新的大部制促使地方国家机关和国有大型企业的整合,整合后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规模和职能都在不断扩大,这就导致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来越大、业务越来越复杂、技术性越来越强。而与此同时,审计部门的审计资源却没有及时跟进,尤其是在政府换届之年,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项目之多、任务之重、内容之广、范围之大,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严重不对称,致使审计人员疲于应付完成审计任务而在追求速度的同时,降低了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3.被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产生的风险。虽然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党政主要领导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但是由于不同的单位有着不同的性质、职能、管理水平及人员素质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无形中产生了不同的难度;另外,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以及被审计单位由于熟悉了审计的方法和套路,舞弊的手段更加隐蔽,形成反审计舞弊,这就使得当前的审计难度加大,风险提高。
    4.审计模式较单一产生的审计风险。当前审计中,虽然人人都喊“凡离必审”,但是真正做到全部离任全部审计的并不多,同时,离任审计出现“新官不理旧账”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审计发现的问题难以真正落实到位。离任审计的滞后导致审计结论的滞后,形成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对于组织人事部门提供参考也成为一纸空文,失去了经济责任审计应由的作用和价值,审计查出的损失浪费等问题也无法追究。这样形成的审计结果也制约着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更影响了审计的权威性。
    5.经济责任界定难度较大形成的审计风险。两办下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明确经济责任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三种。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有些环节上,既有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个人行为,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很难界定个人对于决策所起作用的大小,同时,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往往还会涉及到一些无法量化的非经济责任的内容,领导水平及其管理能力等,这些因素的存在致使责任很难区分,无形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 主观原因
    1.审计手段和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产生的审计风险。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目前大多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核算都已经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手工记账,这对于习惯就账查账审计模式和方法的审计人员而言无疑是个全新的挑战,而目前还有不少一线审计人员未能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能;同时,由于有些违法乱纪的问题并非能在会计资料中反映出来,由于审计手段和方法的局限性很难深入查证;此外,与其他常规审计相比,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等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担任审计组长或主审的审计人员,应当具有相关宏观经济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审计人员从业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由此产生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产生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多为单位的“一把手”,审计结果和评价将为组织和人事部门选拔使用干部提供有力参考,间接甚至直接影响到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非常敏感,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工作可能会遇到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审计人员可能会产生为难情绪,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混同,审计评价泛泛而谈;或因工作不够细致严谨,延伸审计工作不到位,对应承担的责任未披露或揭示问题不到位,等都会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产生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风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健全和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科学制定审计项目、大力加强审计人员现代审计手段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最大限度的规避审计风险。笔者认为,防范审计风险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不断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促进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以《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为依据,结合绩效审计,制定有关经济责任绩效审计操作指南,涵盖经济责任绩效审计的程序、内容、评价指标、标准、方法及部门协调、成果利用等具体的实施办法,以此指导经济责任及其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严格依法履行审计程序,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促进审计执法规范有序。要严格按照《审计法实施条例》及审计署8号令的规定和要求,审计过程中做好审计调查记录及相关取证工作。从以往的审计情况看,审计对象的违纪违规手段越来越隐蔽,许多问题很难单纯从会计资料的审查中发现,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对象的基本情况,充分收集相关的基础资料哦,特别关注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异常变动情况,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延伸审计范围,在传统审计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辅助审计,利用职业直觉和经验进行判断,做到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降低审计风险。
    (三)不断改进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不断拓展任中审计的比重,前移监督关口,既能避免因审计量过大影响审计质量,又可以增强审计的时效性,督促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反映的问题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也有助于审计工作的规范化,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方法的选择上,必须跳出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老思路,在坚持传统审计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提高审计的实施效率,坚持会计资料审查和延伸审计调查相结合,注重对被审计单位会议记录、纪要、批复等重要文件资料的审阅,要广泛听取被审计单位内部干部及外部群众的意见,通过审计调查、座谈会、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审计工作。在对会计资料进行实质性测试之前,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及工作量,以避免审计资源不足情况下产生的审计风险。
    (四)充实审计主体力量,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从业素质。鉴于当前普遍存在的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比较突出,建议充实审计主体力量,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机构、人员的支持;审计机关要不断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使审计人员既懂得行政事业财务,又通工业基建财务;既有审计查账的基本技能,又有综合分析的能力素质;既有传统财务审计经验,又会现代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另一方面,要强化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人员的风险意识,审计评价应当严谨慎重,对审计未涉及的事项、审计证据不足的事项、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责任不清的事项不作评价。切实提高防范风险的自觉性,努力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沈燕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