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应在“坚持、改进、深化”三方面下功夫
胡国志、郑红令(湖北省襄阳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0日】
字号:【大】 【中】 【小】
    
    如何深化大格局下财政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我们认为:必须用务实的精神,总结财政审计工作已经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必须用改革的精神,正视财政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困难和新问题;必须用开拓的精神,实现财政审计在坚持与改进中深化和发展,因此,2011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审计工作更应当在“坚持、改进、深化”三个方面做文章,下功夫。
    一、坚持——坚持过去业已形成,符合财政体制改革发展实践要求和审计事业发展的好作法、好经验。
    第一、紧扣“两个目标”,即紧紧围绕“服务财政体制改革”和“服务两个报告”来开展财政审计工作,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无论是确定指导思想、调整审计思路、整合审计资源、制定审计计划、安排审计项目、运用审计成果等等,决不允许财政审计工作以任何理由偏离这个中心。
    第二、强化“三种意识”,即强化宏观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并贯穿财政审计工作的始终,三者不可割离开来。强调宏观,就是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通过审计,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为人民代表大会发挥人大监督提供服务,财政审计才能大有作为;强调质量,就是严格按审计工作程序来开展工作,财政审计工作的威信,就靠审计工作质量来保证;强调服务,就是服务财政体制改革和发展是财政审计工作的目的,审计应当促进财政部门强化公共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效益。
    第三、坚持“四个突出”,即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宏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一是突出人大关心的问题。主要包括财政预算编制是否科学、预算收支是否真实、预算执行是否严格、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合法、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有无效益等方面的问题。二是突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社会经济发展中心,关注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焦点、热点问题;围绕财政体制改革目标,关注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等“四项改革”执行情况;围绕公共财政资金,关注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突出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关注民生、民众问题。包括农业、农民及热点问题,对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本级转移支付资金、扶贫资金、社会保障资金进行审计。对教育收费、医疗收费、住房公积金管理情况、农村人畜饮水项目等进行审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四是突出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效果,从预算编制、批复、执行等环节,对财政预算资金分配管理及使用效益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全面审计与重点审计相结合、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以及大力推广运用计算审计方式等形式,整合了审计力量,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并且逐步实现了制度基础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的过渡与延伸。
    二、改进——改进当前财政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与服务经济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与当前财政审计大格局不相适应的问题。
    第一、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摆脱和克服传统、陈旧观念和作法,要充分认识大格局下的财政审计,是促进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的客观需要,是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从传统的查错纠弊这个初始阶段向对党委政府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改章建制带来重大影响和提供优质服务转变,务求抓出成效,摆正财政审计工作位置。
    第二、在组织管理上,以整合审计资源为手段,建立统一高效的审计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全局审计“一盘棋”的大格局,屏弃传统的“责任田”与“自留地”的框框,全面提升财政审计管理水平与成果。
    第三、在审计方法上,根据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和大预算执行审计的特点和需求,推进审计方法的创新,实施AO操作系审计,扩大和推行财政联网审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防范审计风险。
    三、深化——深化和发展财政审计工作,应当在坚持和改进中实现。紧紧围绕财政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适时调整财政审计目标和审计模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服务人大监督、服务政府决策、服务改善民生为已任,着眼于防范财政风险、提高资金效益、完善制度建设。
    (一)在总体思路上深化,即: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从有利于政府对财政收支的管理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预算执行、其他财政收支和财政决算的监督;有利于促进财政、税务部门和政府其他部门依法有效地行使预算管理职权;有利于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和实行双重领导的体制;有利于实现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角度出发,在维护经济秩序、规范预算管理、完善公共财政框架、加强廉政建设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
    (二)在工作重点上深化,即:以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为目标,以服务“两个报告”为着眼点,以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以整合审计资源为手段,建立统一高效的审计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全局“一盘棋”的大格局,全面提升财政审计管理水平与成果。力求达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宏观性,即:一定要有宏观意识,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项目之间内在的联系,科学确定工作重点,增强工作主动性。审计过程中,也要从宏观方面加强联系,互相配合,增强整体意识。揭示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注意揭示制度上、体制上、机制上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建议,发挥审计的建设性功能,促进审计成果的充分运用。二是整体性,就是要把所有政府管理的公共财政资金,政府可以使用的资金全部纳入审计的范围。依据“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审计或审计调查,突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单位、重点项目及重点资金的重点审计,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揭示问题。三是效益性,就是要使审计监督更加及时地跟进财政资金使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积极探索绩效审计的方法。对各部门的审计、各种专项资金的审计和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要广泛采用跟踪审计的方法,在增强时效上下功夫,走出一条新路子。对财政性支出的审计,要注重经济性,探索出一套行之可行的绩效审计的路子。
    (三)在工作项目上深化。即:一是积极开展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既要关注预算执行过程,更要关注预算执行效果;既要关注资金收支情况,又要关注项目进展和事业发展情况。围绕建立包括财政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在内的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通过审计促进完善综合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到位率和预算执行的均衡性、严肃性。并探索对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并发表总体意见,推动财政部门启动政府会计制度和财务报告制度改革。二是加强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按3年轮审一遍的标准,每年选择20个部门单位的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加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审计,促进做好部门预算公开的基础性工作,推进绩效审计、上下联动审计和联网审计,促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增强行政效能。三是继续开展县市区财政决算审计。每年选择2个县市区开展“上审下”,“上审下”与“同级审”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关注执行统一财税政策情况、上级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管理和分配使用情况、财政支出情况、财政体制运行情况和地方政府债务情况。推进完善下级政府财政收支审计与下级政府主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四是重点开展对政府性资金进行审计或审计调查。每年选择3至5个政府性资金项目进行审计或审计调查,加强对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民生支出进行审计或审计调查,关注资金管理使用中的重大违规行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资金的安全,促进资金使用有效。五是进一步探索财政绩效审计。开展对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和利用外资项目的审计,逐步发展到财政支出效益、投资项目效益、外资运用效益等绩效审计。并探索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路子。(胡国志、郑红令)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