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构中国审计哲学体系的几点思考
阚洪敬(江苏省苏州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9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我国审计大都停留在具体实践层面和经验性认识上,本质、规律等尚未得到深入探究。为了更好地指导审计实践,推进审计事业发展,不仅要加大哲学方法运用力度,更需要尽快建构起中国审计哲学的体系。建构了科学的哲学体系,审计才能更加有“底气”。
    审计哲学属于审计学的范畴,是对审计活动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由于我国审计是在现有政治体制内的活动,必然受到我国政治制度的约束和影响。因此,中国审计哲学既具备一般审计哲学的普遍特点,又具有中国审计特质。一种体系的建构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制作摆设的“花架子”,应该不断沉淀,不断积累,建构成对中国审计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要建构中国审计哲学体系,应该在总结吸收古今中外的审计经验和哲学思想精华的同时,加大探索、创新力度方能实现。
    一、要构建中国审计哲学体系,必须全面总结吸收古今中外的审计经验。目前中国审计并非孤立存在,应该具备古今中外的广阔视野。构建中国审计哲学体系,需认清形势,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来完成。既要继承古代、近现代审计经验,借鉴国外的先进审计经验,又要全面总结好二十几年来的社会主义审计经验。一是继承古代、近现代审计经验。我国从夏、商、西周时期审计萌芽,期间值得学习的经验不少,比如春秋至魏晋时期推行的“上计制”,尝试对古代官员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很多做法给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启发。再如,清代的《钦定台规》、1914年第一部《审计法》以及1928年《审计法》对我国《审计法》的制定和修订有重要参考价值。古代和近现代的审计具有当时的封建性和资本主义性,但中间的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精神值得学习。二是借鉴国外先进审计经验。西方国家审计制度历史悠久,现代意义上的审计制度建立也较早,很多审计经验颇具启发性。目前,我们很多审计理念、方式和方法都在借鉴、学习国外,比如上世纪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家开始的绩效审计实践,在绩效审计的方法、评价方式、风险控制等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做法和经验,这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再如加拿大的环境审计,有法律立法,将环境累积效应纳入审计范畴,并吸收了当地居民参与到审计当中,这些审计做法很有启迪。三是总结二十八年来的审计经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审计工作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宏观层面如服务领导决策、维护财经秩序和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作用重大;微观层面如审计领域的拓展、审计方法的创新、审计成果的转化等。二十八年来,审计科研工作也不断蓬勃发展,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南京审计学院、中国审计学会等专门组织和院校纷纷成立,为总结审计经验、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审计科研发展引导了审计实践的进步,同时审计实践又促进了审计科研的发展。然而,大部分科研成果为零散的理论总结,指导作用毕竟有限。随着审计深入发展,审计需要成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国审计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国审计哲学的内核。对于古今中外的审计实践经验,我们要从哲学高度,进行梳理、总结,找出规律和本质。这是构建中国审计哲学体系最重要的基础。
    二、要构建中国审计哲学体系,必须借鉴吸收古今中外哲学的有益元素。中国审计哲学同时属于哲学范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要构建中国审计哲学体系,不仅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寻求养分,还需要从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中汲取。古今中外哲学思想驳杂,中国有百家争鸣,西方有文艺复兴,各种哲学、思想火花四溅,其中不乏思想精华。一是要有正确的认识。事物是发展的,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其他哲学,但并不是其他哲学就没有长处。比如我国老子的辩证法观点,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并用《道德经》中简约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超越了一般的说教,更易于接受。再如被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后来被董仲舒发展为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合一的思想意义深远,我们必须对这些哲学思想有正确的认识。二是要批判地吸收。中国审计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发展和延伸,面对各类哲学思想必须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国情和审计实际,批判地加以吸收。盲目引进运用和盲目舍弃同样不可取。比如可以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精华,但不能取其唯心主义的立场;可以吸收费尔巴哈的唯物论,但必须抛弃其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等等。三是结合实际借鉴。要立足当前审计实际,正确认识和接受。比如人本主义哲学提倡的“要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问题”,对审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民生审计有指导意义;科学主义哲学的严谨态度和实证精神对审计工作也有裨益;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思想则对目前加强环境资源审计、可持续性审计有重要参考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强调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审计哲学构建理应广泛吸收各类有价值的哲学思想。总之,要扩大胸襟、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各类哲学的精华成分,方能建立起自己的审计哲学体系。
    三、要构建中国审计哲学体系,必须具备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行动。一种哲学体系的建构需要“有血有肉”,框架要搭建好,内容要清晰、充实,既具有形而上的理论性和哲学性,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笔者认为要构建这样的体系,必须具备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行动。一要有问题意识。审计除了要在工作中时刻打问号,还需要对为什么要审计、审计有什么意义及什么是审计进行追问。审计理论的发展与问题意识的不断增强有关,1995年,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开展了“什么是审计”的大讨论,并在山东青岛专门就审计的定义召开了专家会议。这可以说是审计理论蓬勃发展的里程碑,问题意识由自发过渡到自觉。二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构建哲学体系需要创新。创新就是不落窠臼,就是要超越传统。首先要对审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比如对审计以前的定位是执法监督,差错纠弊是主要职能,但随着社会发展,审计的职能有了新的解释,尤其是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免疫系统”理论之后,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宏观作用、服务职能被高度重视。当然,这还远远不是对审计认识的终点。其次,创新需要人才和能力。要构建中国审计哲学体系,必须有一支了解审计、热爱审计、具备深厚的哲学理论功底的专业人才,这需要审计机关、科研机构和院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三要有实际行动。思想是基础,行动是关键。在古代、近代有很多著名学者建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但那都是在沉淀了几百年、几千年后,才出现的集大成者,比如朱熹。我国审计制度建立仅仅二十八年,审计研究还不深入,审计理论还不成熟。要构建一种较为科学的哲学体系,必须成立专门的组织和班子,必须投入一定人财物的保障。构建审计哲学题词不是一个短期的项目,是一项系统性宏伟的工程,其艰辛可想而知。因此,还必须要有毅力和恒心,审计机关需大力支持,不能只看到短期的困难,而忽视长期的意义;投入这项工作的人员也需具备敢于探索、善于思考和甘于付出的精神。
    实践证明,实事求是是中国审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唯物辩证法是必须坚持的基本方法。建构中国审计哲学体系,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程,我们必须立足当前审计工作实际,全面梳理、总结、借鉴审计经验,深入总结审计发展规律,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审计理论,最终达到审计哲学体系的建构。(阚洪敬)

    参考书目:
    1、《中国政府审计》,董大胜主编,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2版。
    2、《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