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民生审计的几点思考
侯天柱(江苏省赣榆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8日】
字号:【大】 【中】 【小】
    加强民生资金的审计监督,是十七大赋予审计机关的新使命,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审计机关的期盼。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展民生审计,切实把广大人民的利益维护好,确保经济发展成果群众共享,是基层审计机关亟需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审计机关要积极践行“民本审计”理念,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审计工作关注的重点,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改进方式方法,做好民生审计工作,不断彰显审计机关紧贴基层、紧贴民众、服务民生、服务和谐社会的支撑作用。本文从基层审计机关民生审计的具体实践出发,研究民生审计工作成效,提出民生审计工作具体对策。
    一、民生审计产生的社会背景
    关注民生是基层审计机关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生问题日益显现。一是民生问题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第一,回顾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轨迹,其发展结构存在明显失衡问题,使得民生发展遇到体制、制度、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第二,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短缺。目前,我国仍没有建立起比较健全和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有制度覆盖范围小,主要集中在城市。随着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要面对城市的物价、医疗、教育方面的高收费,其收入绝对支撑不了城市生活,抗风险能力差,社会却还不能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第三,民众缺少基本的利益表达途径。民生问题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能力、机制等都有直接联系。公共政策制定时,如果弱势群体缺乏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就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其利益受损以后又找不到正常的表达形式,就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是关注民生开始成为执政的主要理念。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公平、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被侵犯和被漠视现象层出不穷,关注民生开始成为执政的主要理念。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抓好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工作。
    二、民生审计基本内涵初步分析
    民生,百姓日常生计、生产与生活,包括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从经济到政治的基本需求和权益,内容非常广泛。民生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及程序组织实施的,对民生经济活动进行独立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一种活动,具有政治服从性、范围广泛性、内容复杂性、效益多重性等特点。其对象既包括涉及民生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的各级政府、部门、用款单位,也包括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公共服务活动、资金及项目,范围涵盖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环保、收入分配域。通过民生审计,最终实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层审计机关在新时期关注民生问题,是民本审计观的具体体现。历史反复证明:重视民生,则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无视民生,则国覆民反、政息人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民生问题大如天,千头万绪,作为国家利益的守护者、人民利益的维护者之一的基层审计机关如何有效作为?虽然当前基层审计机关不断加大了民生审计力度,但仍然仅仅局限于初级阶段,目标范围还较狭窄,对民生改善特别是民生发展审计还鲜有问津,制约了民生审计作用的发挥。如何通过审计确保民生社会成为新时期基层审计机关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三、对基层审计机关实施民生审计的几点思考
    (一)广纳民意增强审计立项科学性。民生问题面广量大,但审计资源有限,下大力气谋划好民生问题审计项目至关重要。民生审计从何入手,民生审计是否切中时弊,就要善于从倾听民生中来确定审计任务,明确审计目标,检验审计成果。实践证明,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民生问题审计项目就是好项目。在目前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基层审计机关要广开言路搞立项,把政府关心、民众关注的问题作为审计重点,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制定项目计划时,要主动征求党委、政府和人大的意见,主动向政协征询对审计工作的指导和希望,同时通过信函、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审计的需求,以此确定审计的重头戏,增强审计立项科学性。
    (二)创新手段促进民生审计时效性。民生审计的对象既包括发改、财政、农业、扶贫等资金分配和管理单位,也包括广大的民生资金使用者,涉及到千家万户。审计对象的广泛性和特殊性,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大力开展效益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和计算机辅助审计。要转变思维方式,探索开展以揭露现行民生制度缺陷、检查民生政策效应和评价民生资金使用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效益审计,规范民生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充分利用专项审计调查宏观目的性明确、覆盖面广、工作时效性和针对性强、工作方式灵活的特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审计调查工作。根据民生资金管理信息化、征收网络化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三)更新知识提升民生审计能力。民生审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基层审计机关中能熟练掌握民生方面政策法规、业务规程、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人员相对较少,多数审计人员只掌握通用的审计知识,“知识恐慌”、“能力恐慌”的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必须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审计人员民生审计相关政策法规的培训,不断丰富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及软件应用技术的培训,不断提升民生审计的技术含量和水平,努力增强新形势下开展民生审计的能力。
       (四)信息公开使民生审计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民生项目审计结果公开常态化,让公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民本审计观”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对就业、社保、医疗等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开展审计调查,并把审计与调查的结果公之于众,做到既维护群众利益,又促进相关工作。因此,作为政府部门受托责任的委托方,同时作为审计责任的受托方,公众享有通过审计结果对委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积极稳妥规范地推进审计结果公开,扩大公众的知情权,激发公众参与监督公共财政的积极性,并让审计结果接受全社会的检验。进一步完善审计结果公告、新闻发布、网上征集意见等制度,及时掌握社会公众对民生审计工作的要求、评价和意见,使民生审计发挥更大的作用。(侯天柱)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