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审计环境对审计发展的影响
杨跃东(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8日】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其发展必然受到审计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当审计能够适应环境需要时,可以起到改善审计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反之,则可能会起到阻碍作用,并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有效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必须考虑审计环境对审计发展的影响。
    所谓审计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按照因素的起源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不以国家审计机关意志为转移而对国家审计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集合,包括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社会体制的发展和变迁等因素;内部环境指国家审计机关能够凭借自身的意志而形成的因素集合,包括国家审计的价值理念、责任观、职能定位、行为准则及工作制度、人员素质等因素。由于组成环境的因素多样化,并且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审计环境呈现出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那么,当前的审计环境与以往相比具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对审计发展的影响又如何呢?本文将从四个关键点入手,分析新形势下审计环境对审计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政府职能转变对国家审计发展产生的影响
    自1988年提出转变政府职能以来,经过20多年的改革探索,政府职能转变目前已进入改革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十七届二中全会又通过《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要求,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具体要求包括: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按照加快职能转变的要求,结合实际,突出管理和服务重点;合理界定政府部门职能,明确部门责任,确保权责一致。
    国家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分之一,一方面要顺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规范自身行为,另一方面要高度自觉地将审计工作立足于促进改革深化、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即要通过揭示违规问题所反映出的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综合分析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提出标本兼治的审计建议,积极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要围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推动构建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政府职能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二、经济体制改革对国家审计发展产生的影响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8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首先,市场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完善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正在形成。其次,所有制结构有很大调整,国有企业改革有很大进展。第三,分配制度有很大改变,社会保障有很大加强。第四,法制体系不断完善,市场秩序日趋规范。
    但是,我们也清醒的看到,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些关键的、深层次的问题迟迟还未能得到解决。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就农村改革来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结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城乡一体化尚处于探索阶段。就分配制度改革来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国民收入分配中‘两个偏低’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为不明显。就国企改革来说,虽然在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等方面的改革有很大进展,但在政企分开、破除行政性垄断等关键方面的行动显得迟疑。
    鉴于上述情况,审计工作需要更加自觉的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这一关键时期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即要更加重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更加重视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发展质量,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更加重视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主动地开展那些对改革、开放、发展和稳定最有利、最有效的工作。要把审计的着力点放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把检查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促进政令畅通,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念对国家审计发展的影响
    2008年初,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现代国家审计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运行的“免疫系统”的审计本质理念,为推动国家审计的科学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根据这一理念的要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审计工作要立足批判性,坚持建设性,以“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民主、民生、改革、发展、法治、绩效”来开展,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挥审计免疫功能,审计工作需要切实做到“六个高度自觉”:一是要高度自觉地把审计工作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二是要高度自觉地通过审计推进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和反腐倡廉建设;三是要在高度自觉地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切实推进提高政府效能和财政绩效水平;四是要高度自觉地通过审计推进改革深化,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五是要高度自觉地通过审计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六是要高度自觉地推进整改,规范管理,有效地推动问责机制的建立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健全落实。
    四、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理念对国家审计发展的影响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自1995年开始实行财政“同级审”以来,财政审计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在促进深化财政改革、规范国家财政管理、健全财政制度法规、提高财政绩效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推动实行部门预算、细化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促进改善财政转移支付结构、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管理以及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等领域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这些年来的财政审计工作也还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审计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在关注中央财政本身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同时,相对弱化了转移支付审计和地方财政收支审计。二是审计资源分散,即每年的财政审计都按照业务司职责划分,由各司分别组织实施,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各类审计虽然都揭示了问题,提出了建议,但这些问题和建议都是从一个侧面提出的,没有着眼于国家财政的整体管理现状。三是审计的层次还不高,主要表现为没有对审计取得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和综合分析,更没有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审计取得的信息,对如何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财政法制、提高财政绩效水平,如何推动建立廉洁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等角度思考不够。
    针对上述问题,《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整合资源,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要以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促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财政管理,确保国家财政政策得到有效实施为根本目标来开展财政审计工作。
    贯彻落实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理念,要求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审计工作方针,贯彻“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的财政审计总体工作思路。坚持以综合财政预算为主线,将财政部具体组织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和发展改革委、中央其他部门参与和具体实施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结合起来,将中央预算执行和一些专项资金、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就是要整合审计计划,实行审计计划的科学管理;整合资源,统一组织;将不同的审计项目或类型实行有效有机结合;从财政管理体制、制度和财政绩效这个高度来整合审计信息,充分利用和挖掘审计信息。(杨跃东)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