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EPC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审计控制
王景龙(审计署驻郑州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4日】
字号:【大】 【中】 【小】
        
    
    近两年,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启动了新一轮大规模建设高潮,有效地拉动了内需,确保了国家经济的顺利运行。这些项目具有技术复杂、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长、风险管理大等特点,如南水北调、京沪高铁、西气东输等重点建设项目。如此庞大的工程项目需要有专业化的队伍来进行管理,而项目业主常受到自身人员结构的影响,难以组织起有效的管理。EPC模式正是顺应这种发展趋势而产生,即业主将设计、采购、施工工作委托给一个总承包商,由总承包商负责整个项目的管理。业主不需具备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能力和经验,工作大大简化。这种方式有助于简化管理环节、缩短建设工期、促进质量控制、控制投资额度。
    EPC这种模式在国外已有很成功的运作经验,但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会有怎样的影响,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对此我们了解的还不太多,只能是边摸索边实践。我们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这种模式的发展。笔者最近在整理国家某重点管道建设工程的审计底稿,第一次接触到EPC这个概念,对相关内容仔细进行了研读。我们在审计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征地拆迁方面、招投标方面及资金使用方面等。这些问题也给我们的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本文试着对我国目前EPC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做一些归纳总结并从审计的视角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做一些探讨。
    一、目前我国EPC模式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EPC总承包模式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未能有效的发挥其优点。
    EPC管理模式,是国际工程中采用最普遍的一种管理模式。我国引进这种模式的初衷是为了加强管理,委托专业化的队伍完成工程设计、采购、施工等工作,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衔接,加快工程进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项目业主仍然存在过去的“家长制”作风,无论事大事小,什么都要管,代行EPC总承包商部分职能,自行采购主要设备及材料,直接组织工程招标并确定施工分包商,使EPC总承包商形同虚设。
    EPC总承包商对施工分包商、材料供应商的选择权和决策权的丧失很容易造成工程施工与材料采购相脱节,延误工程进度,降低工作效率。同时设备采购及工程施工在整个项目中占有一个较大的费用比例,项目业主这样做也使EPC总承包商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使EPC丧失了其本来的意义。
    (二)EPC总承包商对工程投资控制及质量管理不力。
    EPC总承包商在施工分包商、材料供应商的选择上话语权的丧失,使其在实际操作中难以组织起有效的管理,使基本工作程序流于形式,一切只是照着业主的指示去办事。这样做常会导致EPC总承包商对工程投资控制力度不够,造成损失浪费。EPC总承包商的自主性不够,不能在概算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投资,对合同条款的研读就会不够,工程投资控制方面常会出现多结算及重复列支计量的情况,造成工程投资增加。
    在质量管理方面,由于主要施工分包商、材料供应商是直接由业主选定的,EPC总承包商无法对其有效控制。EPC总承包商在工程质量控制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职能,造成部分工程存在安全隐患。一些标段任意违规分包项目,使EPC管理的环节增多,造成质量失控。
    二、审计控制的探讨
    鉴于目前我国EPC总承包管理中存在的几项突出问题,本文拟从审计的角度提出建议以加强工程控制:
    (一)做好跟踪审计,促进审计控制。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国家重点工程事关国计民生,每进行一步都牵动国人的注意力,因此更有必要加强投资审计,做到工程建设进行到哪里,我们的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对我们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以确保审计质量。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克服了以前“事后验尸”的缺点。但是目前我们的审计工作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事前审计做得不足。目前的审计通常是按照国家计划统一执行的,时间比较集中,常发生被审计项目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的审计才开始介入,很容易造成在建设过程前期问题已经产生,而事后弥补起来成本太大或无法弥补,造成巨大损失浪费。
    刘家义审计长在近年多次提到要充分发挥审计系统免疫功能作用,使审计起到预防、揭露和抵御作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审计的过程主要着眼于经济运行及权力运行的监督,通过对经济运行及权力运行中不正常现象的揭示,防止局部问题演变为全局性的问题,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通过对制度、体制、机制方面问题的揭示,促进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消除问题发生的根源。EPC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工程管理模式在我国应用的还比较少,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有义务促进这种模式的完善。通过揭示EPC管理模式制度上的缺陷及管理上的漏洞,促进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使这种管理模式在我国能真正建立起来。在EPC项目前期阶段,审计即应该及时跟进,通过审查设计、概预算及招投标过程,查看各种规章制度,关注政策执行力度,及早地发现问题的苗头,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发挥审计的预警功能。此外,概预算编制及招投标过程往往也是腐败高发阶段,及时的进行事前审计也可以对权力的运行进行监督,促进工程项目的廉洁透明。在事中审计阶段可以重点监督工程质量及财务运行情况,督查各方的履约情况;事后审计则可重点审查工程结算情况。这样则可以拉长和拓展审计监督的时空距离,促进投资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二)加强内部协作,及时沟通协调。
    EPC项目涉及范围广,投资额度大,常牵涉到项目管理、质量、环保、征地拆迁、文物保护等多个方面。为了提高审计质量,审计组常需分成多个小组来分别完成任务。每个人由于所学专业不同,工作经验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可能有所不同,有时候一些很好的审计线索很可能会被错过。因此有必要加强审计组内部的沟通协调。每个小组及时地在小组会上反映一些问题,仔细思考彼此之间的关联度,使审计向深层次发展。(王景龙)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