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审计机关绩效审计成果运用的几点思考
吴姗姗(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8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  要】近年来,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机关大力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仅从基层审计机关的视角,谈一谈对于绩效审计成果运用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绩效   审计   成果
        一、控制绩效审计质量,打造精品审计报告
    (一)当前绩效审计报告撰写的常见问题
        1.过分求长求全。部分审计人员认为绩效审计项目已经跳出了财务收支的局限,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到业务开展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都可以评价,涉及的内容众多,报告也要面面俱到;部分审计人员认为绩效审计就是评价指标的事,往往拼凑计算一堆“率”,却又不成体系且没有参照评价标准,让报告阅读者不明白计算出的这些指标到底意味着什么;还有部分审计人员担心报告写短了没有分量,怕领导不重视,一份沉甸甸的报告才能展示自己的审计成果。上面所列举的这些背景下写出来的报告往往主次不分,难以抓住要害突出重点,无法深入揭示问题和剖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报告的阅读者常常是看到后面忘了前面审计发现的问题,被众多的“率”还有百分号弄得晕头转向,读完全篇仍无法领会作者意图。
        2.套用模板引用总结。部分审计人员撰写审计报告时习惯性地套用报告模板,这就导致了诸多绩效审计报告结构相同,内容相近,问题类似,缺乏针对性。一些审计人员甚至会大段摘录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工作总结及汇报材料,缺乏审计的真实性判断,绩效审计报告也很容易拔高被审计对象,提出过多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评价,有的近乎于歌功颂德的标榜文章,严重违背审计的真实性影响审计的权威性。
        3.审计建议缺乏可操作性。审计署的8号令及《江苏省审计机关绩效审计通用操作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对审计建议都有相同的表述:“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根据需要提出的改进建议。”审计建议是有则提无则免,而现在似乎不提审计建议就显示不出审计人员的水平,但提出的建议经常是有的站的高度太高,超出被审计单位的能力范围,被审计单位感到无能为力;有的建议缺乏针对性,似乎既是哪里都能用又是哪里都没用,属于建议中的“万金油”;有的建议脱离实际,被审计单位无从采纳,还会不小心被私下里议论为天方夜谭。如此泛泛而谈,针对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难以起到效果。
        (二)对于撰写绩效审计报告的建议
        1.健全完善报告质量控制制度。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对绩效审计报告质量提出明确要求:报告内容要准确,能根据审计发现的情况合乎逻辑地得出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有支持报告主体内容的各种材料要完整充分;报告结构逻辑性要强,读者容易把握报告的主要内容。
        2.增添报告的可读性和生动性。审计人员应试图从报告的题目、图片、表格等方面增加报告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吸引读者的兴趣,尽量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及专门数据,引用直观的数据、表格、图表等营造良好的视觉冲击。报告内容应尽量量化,避免出现非常模糊的审计表述。有时可以运用附录,将细节性的参考数据放入附录中供人查阅,一方面保证了审计报告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审计报告主体内容的可读性。
        3.健全绩效审计报告的工作程序。如明确审计报告撰写者、复核者的责任,在审计报告出具前,应由未参与该绩效审计项目的审计机关领导独立阅读,以检查报告是否存在难以理解的内容等等,或者在保证保密性前提之下,扩大阅读面,让更多的审计人员参与到报告的内容及文字方面的修改和完善工作中,群策群力,降低审计风险,打造精品绩效审计报告。
        二、公布绩效审计结果,扩大审计影响力
        审计报告的公开化对绩效审计项目来说尤其重要,特别是大型绩效审计项目,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报告篇幅很长,有些是涉及体制机制性问题,有些是需要部门协调解决的事项,政府领导并不一定有时间关注到报告的方方面面,既使领导批示了,也并不能代表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因此,除了按正常的审计程序报送绩效审计报告外,绩效审计成果的应用应有更高的管理要求。
        (一)加大绩效报告公开力度。为扩大审计的影响,能公告的报告应尽量公告或节选公告,难以公告的,应争取向人大或地方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作专题汇报。
        (二)做好绩效报告的解读工作。审计人员可以细分报告内容,将其改写成简报、审计要情、专题系列汇报等,语言应通俗易懂,尽量少用专业词汇。
        (三)汇编绩效审计优秀案例,互相借鉴绩效审计方法。如审计署外资运用审计司在2009年开展“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止绩效审计调查,项目结束后,先后多次以专题形式在各级媒介上宣传了本次绩效项目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全国审计机关都能够有所借鉴。基层审计机关的影响力虽然不及审计署那么广,但是也可以在其影响力范围内作一定的经验推广,如在全局范围内,就可以通过案例讨论的形式让不同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进行换位思考和共同学习。
        三、做好审计回访,保护审计成果
        作为审计“免疫系统”的一项重要内容,审计回访工作起着保护审计成果,保障审计质量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作用。对于审计的后续整改问题,以前审计人员是注重被审计单位的自行整改,由被审计单位向审计机关提交整改报告。在绩效审计中,应加强对问题整改的追踪回访工作。
        (一)制定有关绩效报告审计整改工作情况的实施细则。针对目前绩效审计整改工作情况报告职责不够明确的问题,政府要明确由审计机关或由审计机关等部门组成的审计整改机构履行绩效审计整改报告职责。同时要明确审计整改机构的职责范围,除了报告职责外,要履行监督、评判的职责,既要跟踪、汇总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进展情况,也要评估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成效。
        (二)加强绩效审计整改的后续跟踪工作。当前审计整改的后续跟踪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整改情况报告人大部门后,后续的审计整改工作往往没有下文。因此,后续的审计整改跟踪工作重心应放在整改情况报告人大部门后被审计单位的进一步整改,避免整改出现走过场的现象。只有整改见实效,审计机关的绩效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三)将单个审计项目转为跟踪审计项目。有必要时,针对关注民生的绩效审计项目,可以将单个的审计项目转变成跟踪审计项目,把强民惠民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作为跟踪监督的重中之重,在审计中促整改,整改后持续关注,确保资金使用的效率性和经济性,保证资金使用的效果。(吴姗姗)

        主要参考文献:
        1.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刘家义,2004,审计研究第6期
        2.浅议政府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杨春花,2009,财会研究第5期
        3.英美政府绩效审计过程规划探析,赵宝卿、李芳,2010,中国审计第5期
        4.政府绩效审计的实践与思考,王悦,2010,中国审计第2期
        5.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贺波,2010,中国审计第3期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