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促进民生保障、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吴学民 张年德(湖北省武汉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2日】
字号:【大】 【中】 【小】
    历史反复证明:重视民生,则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无视民生,则国覆民反、政息人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民生问题大如天,千头万绪,作为国家利益的守护者、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国家审计如何有效作为?虽然当前各级审计机关不断加大了民生审计力度,但仍然仅仅局限于社会保障初级阶段,目标范围还较狭窄,对民生改善特别是民生发展审计还鲜有问津,制约了民生审计作用的发挥。如何通过审计确保民生保障、促进民生改善、推动民生发展,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成为新时期审计机关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彰显宪政大义,深刻认识民生审计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一)民生审计,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审计本质的要求、审计机关的责任
    着力保障、改善和发展民生,是党的性质宗旨和国家宪政大义的体现,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党的十七大将以保障、改善和发展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同一高度来对待,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的目的要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要保障社会健康发展,而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核心就是要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审计工作只有着力于民生,才能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政府审计机关,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当好坚强卫士,是审计法赋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也是审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国家审计本质的要求。民生关乎国运,民生审计牵着和谐社会建设。如果忽略对民生审计的重视,就是忽略了最大的政治,忽略了民权、民利这些宪政大义。
    (二)科学定位,全面理解民生审计的基本内涵
    民生,百姓日常生计、生产与生活,包括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从经济到政治的基本需求和权益,内容非常广泛。民生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及程序组织实施的,对民生经济活动进行独立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一种活动,具有政治服从性、范围广泛性、内容复杂性、效益多重性等特点。其对象既包括涉及民生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的各级政府、部门、用款单位,也包括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公共服务活动、资金及项目,范围涵盖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环保、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与民生直接相关的诸多公共服务领域。通过民生审计,最终实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以民为本,把维护人民权益的理念贯穿到审计工作的始终
    民生审计的“民生”性,决定了政府审计必须践行“民本审计”观,树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对民负责的理念。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关怀落到实处,必须把维护民众权益的理念贯穿到审计工作的始终:一要转变民生审计观念,从以监督为重点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从“收支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二要转变审计评价,从侧重于评价经济单一指标向民生综合指标转变,真实合法性指标向效益性指标转变,经济发展速度指标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转变;三要把所有关系到民众生计、生产、生活的内容都纳入到审计视野之中,体现到各类专项审计之中,如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审计中突出关注百姓拆迁安置、征地补偿事项,经济责任审计中突出关注责任人对民生建设发挥的作用等等。
    二、明确目标途径,切实发挥民生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民生审计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审计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民生决策、民生资金管理、民生投资效益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民生审计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将审计目标细化,分层推进。
    (一)关注百姓诉求、维护基本权益,确保实现民生保障
    民生审计首要目标就是要关注弱势群体,倾听民众诉求,确保人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学习工作等基本权利。一是从惠民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入手,督促各项惠民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实惠;二是从惠民资金的安全、效益入手,揭露查处资金管理使用中的违法违规问题,及时堵塞漏洞,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从事关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入手,如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等领域,抢险抗灾、扶贫救助等环节,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犯。
    (二)正视公平正义、推动制度建设,促进实现民生改善
    审计促进民生改善的重点,必须推动将一系列富民、惠民、安民的政策措施加以规范化、制度化,上升为分配制度、公共政策和地方法规,形成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为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一是促进建立公共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正常支出机制,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促进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企业职工工资报酬、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保障民生供给水平;三是促进公共资源、公共资产、公共服务公平合理分配,从制度设计上规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事业在建设投入上的不公现象。
    (三)顺应民生期待、开创美好未来,力求实现民生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有不少新需求。为了尽最大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民生审计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促进建立合理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在打击各种非法牟利行为,取缔各种非法收入,平衡一般竞争行业与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协调劳动收益与资本收益的关系等方面为政府提供依据;二是以全面改善生活环境为目标,重点在促进社会节能环保、建立循环经济、控制污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创建生态文明等方面发挥审计职能作用。三是以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目标,重点保障公民行使对政府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责任政府、透明政府、民生政府建设。
    三、突出重点领域,从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审起
    民生问题涉及的范围广泛而复杂,民生审计必须紧紧围绕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民生建设目标,从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审起。目前应重点加强七项审计:
    (一)深化社会保障审计
    社会保障是人民生活的“生命线”,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审计重点应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以社会保障管理和制度运行过程为主线,以五项社保基金和各种救灾救济、社会福利等资金的真实、安全、规范为切入点,切实维护社会保障的安全性、公平性和效益性,让人民群众享受发展的成果。
    (二)加强医疗卫生审计
    医疗卫生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审计重点应以促进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为目标,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入手,密切关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公共卫生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促进健全公共卫生制度,规范药品、医用器材管理,监管“大处方”医疗行为,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审计
    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民生计的保障。审计重点应以促进建立就业和再就业解决机制,使人人有活干、个个有饭吃为目标,加强对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投入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以及旨在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能力的职业培训、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的审计或审计调查,促进提高就业能力、改善就业环境、完善创业措施,使更多劳动者在社会发展机会中就业,在自我价值实现中创业。
    (四)加强教育审计
    教育是民生之基,强国富民的基础。审计重点应以促进健全教育保障机制、公平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为目标,关注教育资源分布情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学校教舍工程安全情况,检查教育有无乱收费现象、教育投入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教育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特别要注意督促义务教育阶段各项惠民政策的有效执行与落实,发挥审计在促进教育保障、教育公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的保障,主要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拆迁安置房、城市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审计重点应以促进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为目标,以健全内部控制、建立外部监督机制为主要手段,坚持国家有关住房建设强制性标准要求,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和安全运行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对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立项、设计、用地、贷款、招标、合同签订、施工监理和决算审核等环节进行全过程跟踪控制,边审计、边整改,推动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切实增加住房有效供应,让群众住上称心如意的住房。
    (六)加强环境保护审计
    环境保护事关子孙后代,与民生息息相关。审计重点应以促进环保政策落实、环境保护治理,推进城乡环境建设为目标,加强对节能减排、污染源治理、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工程的审计监督,重点检查用于改造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专项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情况,关注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环保目标实现等情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七)加强涉农资金审计
    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近70%,维护农民利益就是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工程,涉及经济和社会、城镇和乡村等不同层面,需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保持监控力度。现阶段审计重点,仍应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农村社保、公共服务等基本情况的审计监督,重点检查减轻农民负担、科技扶农、农业扶贫、农村直补、耕地保护、补偿安置等惠农、支农政策的落实情况,为服务新农村建设发挥审计保农、支农、护农作用。
    四、着眼审计效果,改进民生审计方式方法建立一套开放审计机制
    着眼提高民生审计效率、效益和效果,积极探索现行审计体制下民生审计的组织与运行方式、手段和审计方法,最大限度地扩大审计的影响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一)建立适用、公开、高效的民生审计管理机制
    一是健全民生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将“民生至上”的审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审计管理制度,以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二是建立民生审计业务管理机制,根据有关审计法规,结合当地民生实际和特性,按照一定的程序、标准和要求,对审计项目和目标的选择与确定、审计方案的制定与执行、审计取证的获取与运用、审计报告的形成与审定、审计决定的执行与发布等关键环节和过程进行规范,形成制度;三是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民生审计指标评价体系,为政府和有关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二)探索建立群众参与、专家参审、信息公开的开放审计机制
    一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参与审计立项、审计过程。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政策关注、领导关心、民生薄弱环节纳入民生项目计划,把民声、民情、民意在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审计送阅材料中如实反映,使项目计划更具科学性、民主性、针对性和建设性,使民生审计更加贴近群众生活、贴近本地实际、贴近群众需求。二是邀请有关技术专家参与项目审计,确保技术含量较高的民生项目的审计质量。三是将民生项目审计结果公开常态化,让公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审计结果公告、新闻发布、网上征集意见等制度,及时掌握社会公众对民生审计工作的要求、评价和意见,使民生审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构建民生审计方法体系
    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与财政审计、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各种专项审计或调查相结合,实行“一拖N”、上审下、交叉审等多种方式,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审计监督;积极探索民生绩效审计方法,尝试在政策执行效应、资金管理使用效果、经济社会效益和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效益评价;充分运用计算机审计等现代审计方法,创造条件对重大民生工程实行联网审计,实时监控;与纪检、监察等经济监督部门协作,实行联审联控联防;加强审计综合分析,从更广的角度、更高的层面分析研究体制、机制和制度缺陷等问题,促进民生问题解决和效益提高。(吴学民  张年德)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