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审计对解决当前企业审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价值
阎强(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5日】
字号:【大】 【中】 【小】
         
    
    一、企业审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理论阐释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信息不对称带来两个问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是指代理人和委托方在签订合同后,代理人由于把握更多的私人信息,而做出不利于委托方的行为;逆向选择是阿克洛夫模型导出的选择模式,其结果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次品将排挤优质商品而使市场处于无效率中,也就是常说的“次车驱逐好车”。
    信息不对称理论一方面催生了审计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相互分离的,这种委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出现,使得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出现了信息不对称,于是审计成为弥补二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另一方面,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审计人员可能由于信息掌握不全,进行逆向选择,从而形成较大的审计风险。
    以国有企业审计为例,国有企业与政府审计人员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审计信息内容的不对称,国有企业是审计信息的编制者、发布者,处于信息管理者的中心地位,比政府审计人员更了解本单位财务收支信息、管理信息和效益信息,更了解审计信息所处的法律环境、会计环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环境、税收环境等经济管理环境,对审计信息的掌控处于优势地位;二是审计信息数量的不对称,审计所需的各种相关的、充分的审计信息都依赖于审计对象的及时、完整的提供;三是审计信息质量的不对称,政府审计能否获得真实可靠的审计信息,不但取决于审计对象的诚信水准,而且也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能力和审计成本投入的大小及审计财力的允许程度。因此,解决企业审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成为了国有企业审计始终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解决企业审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发展历程
    从企业审计的实践看,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为企业审计的重要课题,在各个时期因审计目标的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特点。最初,企业审计主要是围绕财务收支相关内容展开,因此审计人员信息捕捉的重点是企业的财务状况、盈利状况和税收状况等内容。随后,企业审计转向了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中心,除了获取传统财务收支的信息外,审计人员还重点收集了工作总结、会议记录、会议纪要、举报材料等与责任审计相关的各类资料。从前两个发展阶段来看,在内容上,呈现出了收集信息的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方法上,也有了多样化的发展,逐步引入了内控测评、抽样法、详查法、监盘法、逆查法等手段。
    但随着近些年企业发展和审计工作的推进,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企业审计中形成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带来的专业性挑战。在国家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政策的背景下,众多的中央企业纷纷斥巨资进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比如通过引入ERP等系统,实现了采购系统、销售系统、库存系统、生产系统、检验系统、设计系统、办公系统、财务系统等无缝链接,企业内部的各类信息的传递由以往的纸质传递转变为电子数据为主,同时产生的数据量信息也成千上万倍的增长,这就使得审计人员依靠传统的审计手段,可能连基本的信息都获取不了,必须具备计算机专业能力;二是传统渠道信息日渐枯竭的挑战。在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的博弈过程中,审计对象对传统的审计手段日渐熟悉,从而更加注意对审计手段的规避,这就使得从传统的审计渠道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越来越大,很多问题都被以更加巧妙的方式进行了隐藏;三是审计对象规模增长带来的挑战。目前的企业审计基本是以某个大型集团作为单个项目,而这些集团往往资产规模大、地域分布广、成员数量多,这就使得以往单户企业的信息获取模式,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人力上,都变的不可行。因此,当前的形势要求企业审计必须升级换挡,必须采用新的方式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断将企业审计工作推向更高境界。
    三、计算机审计解决企业审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价值
    计算机审计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传统审计学等科学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产生的一门崭新的审计学科。它是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底层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清理、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和方法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趋势、异常和错误,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它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审计当前面临的企业信息不对称的挑战。首先,有效解决数据来源的问题,通过恰当的数据采集手段,能够迅速的采集和转换审计对象的业务或财务数据,从而迅速占有和掌握反映审计对象主要情况的核心数据;第二,有效解决审计覆盖面的问题,通过电子数据的收集,可以在短期内足不出户就把审计对象各个成员单位的数据迅速汇笼,从而既省去了到各地的奔波之苦,又能够快速的掌握各地分支机构的状况;第三,有效获取有价值的审计信息,通过对收集到的财务或业务数据进行分析,便能在把握总体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单位或事项,并为精确延伸做好准备。
    同时,计算机审计还能充分利用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更好的检查企业内部控制情况。在企业没有实施信息化以前,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人工手段来实施,而信息化以后,很多内控工作都通过计算机的程序来完成,因此可以通过对企业进行信息系统审计,掌握企业内控执行状况,审查是否有人员更改系统程序,进行作弊的问题;二是扩大了审计的空间范围。主要是通过内外关联分析,将企业的相关信息与国家税务、海关和财政的数据进行互联,从企业的外部信息中快速发现审计线索,而这正是以往传统审计很难实现的;三是扩大了审计的时期范围。主要是指将以往审计的数据通过数据库沉淀下来,结合当期审计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从中发现审计线索。因此,通过计算机审计手段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企业审计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通过全面掌握企业的信息,及时对企业的存在的问题做出判断。
    四、提升计算机审计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作用的建议
    在认识到计算机审计解决当前企业审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重要性的同时,为了进一步发挥计算机审计在企业审计中的核心作用,更好解决当前企业审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进一步夯实企业计算机审计相关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强化信息系统审计能力。信息系统审计是指通过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对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护资产的安全、维护数据的完整、使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使组织的资源得到高效地使用等方面作出判断的过程。通过信息审计的审计,能够对系统的有效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作出全面的评价,并为数据分析的实施提供前置保障;二是强化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分析是指利用财务或业务数据,结合国家法规、会计准则或审计经验等,建立适当审计模型,分析企业各项总体的情况,锁定重点的审计单位或领域,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审计事项,查证审计问题。因此通过强化数据分析能力,能高效准确的完成审计查证目标;三是强化审计信息储备工作。主要是加快企业审计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及时将有关的审计数据收录入库。特别是要重点加强行业和业务数据库内容建设,从而为不同时期的趋势分析和不同单位的对比分析创造条件;四是加快国家各领域数据共享的制度建设。主要是要制定规范的应用文件,加快国家各部门数据共享体系的建设,使得各种违法违规问题无处遁形。
    综上所述,在当前企业审计中,计算机审计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手段,更是我们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法宝。越是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审计的各项技术手段,越是能尽快详尽的掌握企业的全面情况,从而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反之,如果不具备计算机审计的相关能力,则可能浮于表面,浅尝辄止,给审计工作带来较大风险。(阎强)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