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深化财政审计的根本途径
张彦斌(河北省沧州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9日】
字号:【大】 【中】 【小】
    
       
    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强,对财政审计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促进财政审计工作持续深入的开展是当前财政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发展和完善财政审计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按照审计署的要求,积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一、适应财政体制的变化和发展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外在要求
    国家审计随着外部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发展而发展,其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国家审计职能适应外部体制的改变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调整中不断加强和完善。二是国家审计职能的调整必须为外部经济政治环境的发展保驾护航,推动社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当前,我国基本建立了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并在不断完善,适应公共财政体制发展是深化财政审计的外在要求。这一要求的根本体现是,促进资源效益配置和国家财政善治成为深化财政审计的目标定位。具体表现:一是财政审计未来发展的趋势,必然是由完成单一的查错纠弊向对财政措施的实施绩效、财政政策及重大战略部署的作用和效果监督发展;二是财政审计的关注点转向国家治理的任务和缺陷以及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失灵。财政审计必然在市场传导机制存在缺陷、地方政府投资冲动问题长期难以消除、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失衡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三是财政审计揭示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发生变革,需要将短期局部利益和长期全局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利益和民众利益相结合。四是审计评价的立足点必然是确保堵塞公共资源管理的漏洞,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及保值增值,确保社会公众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五是财政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要适应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发展逐步科学界定和调整,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政府性资金管理模式纳入审计范畴。
    二、解决当前财政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在要求
    深化财政审计必须站在财政审计工作现状的基点上,内在要求认清当前财政审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由此找准突破口,对财政审计工作加以改进和提高。当前财政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财政效益审计在大多数审计部门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财政效益审计在大多审计机关(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尚未得到真正开展,个别地方和单位进行的效益审计也是在小范围和低层次上运作。财政审计缺乏效益性因素的主要表现是:审计只关注资金执行结果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忽视执行过程的安全性和效率性;审计只对现成财务资料进行审查,无法准确把握资金分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审计仅满足于单纯揭错纠弊,对问题综合分析评价能力不足。
    第二、财政审计法制体系不健全。一是财政审计法规制度创设工作有待加强,一些陈旧过时、不适应当前经济体制运行的法规尚未得到有效的清理,而一些财政审计新领域又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法规出台相对滞后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二是有些法规制度政出多门,条块脱节,区域间差别大,造成审计定性和处理依据模棱不清。
    第三、财政审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财政审计方法滞后。财政审计人员尤其是基层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水平无法与被审计对象的信息化水平相适应。二是审计机关对审计质量的控制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审计机关责任追究制度不到位,审计结果落实力度较差,降低了审计约束力。三是财政审计缺乏从制度、体制、机制的层面挖掘和分析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推动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的能力受到影响。
    第四、现行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审计的独立性。我国审计机关工作接受上一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行政管理以地方领导为主,审计机关作为当地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更接近于政府的内部审计机构,而财政审计实际是对政府的审计,在人员和经费由政府管理的实际情况下,财政审计的力度和深度往往受地方政府的影响,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第五、财政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审计发展的需要。第一,财政审计人员少和任务重、时间紧的矛盾比较突出,审计人员常处在赶任务的状态。第二,个别审计人员责任意识较差,严格执法意识不强。第三,对财政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偏少,力度不够,财政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财政形势。
    三、深化财政审计的根本途径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谋求财政审计的深化与发展,根本途径就是按照审计署的要求,积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署在确立审计作为经济体制“免疫系统”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对财政审计提出的更高发展要求,而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体统筹,多措并举。笔者建议:
    第一、统一审计目标、审计范畴和类型,抓住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本点。抓住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本原则也就抓住了深化财政审计的前进方向。一是要将财政审计的目标统一确立为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规范财政管理,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确保财政政策有效实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要将预算内、外资金,国有资产收益和债务等一切政府性资金作为国家财政审计的内容。三是要转变财政审计思路,把财政审计与其他审计类型有机结合,如财政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财政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等,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保障财政资金配置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第二、开展财政效益审计,找准实现财政效益审计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结合点。财政效益审计是效益审计在财政审计领域的具体化,是传统财政审计的深化和发展。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过程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必须加强对财政活动三种性质的评估,即经济性评估,审查政府各部门是否树立了成本意识,是否做到了少花钱多办事;效率性评估,审查政府各部门对资源的分配是否符合现代科学管理的要求,是否按照帕累托最优的效率原则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及其他资源;效果性评估,审查政府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的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最终结果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三、完善财政审计法治体系,构筑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法治支撑点。一是坚持财政审计法治化原则,培育和创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审计法治土壤。二是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统一的财政审计法律法规,逐步细化诸如审计信息披露权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法律依据,为财政审计创新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三是制定科学完整的财政审计业务技术标准和规范,健全审计机关内部制约和权利监控机制,完善财政审计质量测评制度。
    第四、培育财政审计人才和创新审计手段,夯实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着力点。在培养人才方面,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业务培训,提高财政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财政审计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必要时,采取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聘用人员相结合的办法扩充队伍。在创新审计手段和方法方面,主要任务是加大计算机审计的应用。财政审计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审计模块,熟练掌握OA和AO系统技术,实现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联网,构建财政审计信息数据库和管理平台。
    第五、提升审计质量和层次,定好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落脚点。衡量审计模式创新成败的标尺是审计质量是否有所提高,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也要围绕审计质量的提高开展。第一,整合财政审计资源。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协调有力的财政审计资源整合操作系统。第二,实现审计计划科学管理。以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为抓手,通盘考虑,加强各个项目之间的协调。同时,继续大范围多项目的推广完善“五统一”的审计模式。第三,实现财政审计经验向审计理论的转化。审计成果要在宏观层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建立审计信息资源库,创建财政审计成果共享平台,实现财政审计成果的统一综合利用。(张彦斌)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