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化审计模式中如何建立审计模型
吴艳山(江苏省徐州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7日】
字号:【大】 【中】 【小】
    刘家义审计长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积极探索数字化审计工作模式的要求,结合几年来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经验,我们认为数字化审计模式包括很多内容,有审计管理、业务实施、质量控制、审计决策等全方位的数字化以及数据资源共享多个方面。就目前最重要的审计项目业务实施而言,进行数字化审计离不开数据资料的获取、整理、分析等过程。我们要将系统内控审计和电子数据审计结合起来,进行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模式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数据作为信息的载体,作为审计的基础对象,数据本身的意义所反映出的业务本质就是其最有价值的体现,也是审计的核心所在。数据无法脱离它所处的系统,它是具体的法律规章、财务制度、业务流程量化的表示,所以数据必须与具体的审计对象结合起来,构成对应审计实体的审计模型,将数据还原到它所体现的业务本质上来,这应该是进行下一步审计实施的关键点。
    审计模型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也就是用获取的基础数据结合财务业务流程进行验证,是一种业务人员能够理解并建立,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描述和处理的算法。
    审计模型的建立,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通过学习审计对象相关法规文件资料和财务业务办理流程,勾画出业务流程图、资金流程图、数据流程图等模型,把纷繁复杂的业务过程拆分成相对独立的子模块,再进一步理解、整理获取的基础数据,将数据与业务子模块对应起来。到了这一步,审计人员就可以根据审计的重点,着手业务审计模型。这和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经验等息息相关。我们常用的是针对每个具体的业务环节进行建模,这是直接面对具体问题的审计模型,方法有:
    1. 根据政策法规来建立审计模型。
    对于特定行业的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一般都规定的非常具体,因此可以依据具体的条文,将法律法规的定量、定性规定具体化为模型中的筛选、分组、计算、统计等条件,对反应具体业务内容的特定字段设定判断、限制等条件,以此来建立审计模型。比如个人所得税征缴所规定的分段计算方法和不同的起征点、税率等,就可以直接用来建立验算模型。
    2. 根据审计对象的业务逻辑和数据钩稽关系建立审计模型。
    业务逻辑和数据钩稽关系往往是具体的业务之间固定的关系的直接反应,如汇总关系、比例关系、计算方法等,对于审计对象的具体业务处理逻辑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如个人医保门诊的医药费和具体的病种、医院或药店、累积的金额、年龄和级别等都有关系,彩票销售数据和中奖、兑奖数据的关联性等,都可以用来建立计算和分析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验证,从而发现与业务逻辑或者固有的钩稽关系不符合的数据和事项。
    3. 依据审计对象和其他单位的外部数据关联关系建立审计模型。
    大多数单位的经济活动都不是完全孤立进行的,总要和其他单位或部门发生财务、业务的往来,比如上级拨付专项资金、本级配套、下级执行单位的用款,社保资金收缴时和税务部门的关系,发放时和财政、银行的关系,福彩公益金在彩票机构、财政部门、民政部门之间的流动等,都可以用来建立关联审计模型,并且这种模型利用了外部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测该对象提供的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
    4. 利用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来建立审计模型。
    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对某类问题或某行业的反复审计过程中,往往能摸索、总结出此类问题或此行业的特征,利用这种经验,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对现金、银行支出分录中的摘要进行某些关键字词的搜索,有时候可以很快的筛选或锁定一些其他审计模型难以发现的隐蔽问题,从而提供了有力的线索。
    审计模型建好了,数据就有了用武之地,根据建立的审计模型,并通过计算机的验算和分析,一方面验证数据自身的有效性,将财务与业务数据进行核对,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对关键的业务控制点和业务处理逻辑进行模拟和验证,掌握审计对象整个业务处理过程,从而得出具体业务是否真实、合规,是否有疑点或者可提供进一步分析的线索等。(吴艳山)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