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建设项目审计中的应用
白崇明(审计署驻昆明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6日】
字号:【大】 【中】 【小】

   
   
    当前,审计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审计研究发展的主流,特别是信息化建设在审计工作中的作用,已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下面我就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应用信息科学技术,探索建设项目审计谈谈个人的构思。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建设项目的管理已进入科学管理和信息化的阶段,特别是审计发展到今天,所面对的审计内容其实是及其丰富而广泛的管理信息,而审计工作中要处理的正是对这些信息识别、转换、分析、处理和控制,最终查证问题提出处理和改进的建议。可见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就是如何解决建设项目审计信息化的问题。
    信息化审计,主要是解决对审计对象信息资源的转换、整理、提取、传递、识别、分析、判断、处理和控制的问题,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检查核实分析,从而得出对管理者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计判断和评价。这种审计方式是审计实践、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将审计对象信息资源,按照审计目标的要求,应用信息科学中的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将审计项目信息资源融合,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一步综合分析,从而获得审计判断和评价结果。这种审计方式的出现会在一定范围内对审计目标、审计组织方式、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思维方式等产生影响。这一理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中央领导和审计署领导所倡导的,是先进审计思想观念的体现,也将为推进审计现代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与现代审计理论
    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理论认为,任何事物均具有自身的属性,其属性会以特定的方式表达给外界,人们通过各种传感器接收到的这些属性特征值就是该事务所表达的信息。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是信息科学的重要内容,是研究多传感器的数据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评估而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是对多源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及利用的理论和方法。即对来自多个信息源的信息进行多级别、多方面、多层次的处理,产生新的有意义的信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人类或其他逻辑系统中常见的功能,人类非常自然地运用这一能力把来自人体各个传感器官的信息组合起来,并使用先进经验知识去估计、理解周围环境和正在发生的事件。
    融合信息与单一信息相比,融合后的信息能表达被观测对象的某些新的性质、感知单个信息所不能感知的现象,消除或减少被感知对象解释的不完整性或误差,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信息。信息融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扩展了系统的时间和空间覆盖范围,增加了系统的信息利用率,提高融合信息的可信度和精度。
    信息资源将是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国家审计具有突出的信息优势,这是提高审计效能的一种原动力。时代已将信息作为现代审计的生命线,信息的实用性、准确性、完整性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而应用信息科学研究信息化审计是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设项目应用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
    审计署对建设项目审计一般是以行业性审计为主,统一组织特派办或地方审计机关对同一类的子项目分别进行审计。按照多源信息融合理论分析,特定的行业性建设项目是由若干个分布在全国各地分别由多个建设单位管理的子项目构成,而这种结构并不是实体意义上的子属关系,而是就审计组织方式而言形成了子属关系。为此,我们在审计中就有必要将他们视为一个总体项目。总体项目的信息分布在各子项目的各管理环节中,形成多源性的子项目信息群。从审计主体来说,各审计组成为了获取子项目信息的主传感器,而审计组采集子项目信息技术方法就是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官。第一层,在审计过程中,按统一的准则组织采集子项目信息,并进行一定意义上的信息抽象,获取对审计具有实际作用的信息。按照信息融合的第二层要求,对上述审计子项目信息进行互联、相关、信息组合,将从所有子项目采集来的信息进行分类组合汇集,形成描述总体项目有关的审计信息资源库。第三层,融合后的信息形成了总体项目新的信息特征,这种由单一信息价值到融合信息价值的发展,实现了信息的社会价值功能。作为审计项目而言,原来单一项目的信息,此时有了大量同类信息(如:多个项目的价格、指标、管理方法等),形成了新的信息性质,让我们认识到了更多的信息现象,我们将用先进经验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改善和提高了我们识别判读审计对象信息的能力,这就大幅度提高了审计工作水平。
    综上所述,信息化审计的核心是按多源信息融合理论方法,以审计目标和项目管理特点为基础,对审计项目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识别、探测、采集、关联和组合,形成总体项目新的信息特征。然后用我们所具有的先进经验和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利用,并形成有助于我们进行审计判断和评价的综合信息。
    建立审计项目信息资源库。
    多年来,审计署业务司组织的行业性建设项目审计取得了很多优异的审计成果,其中突出的特点就是国家审计具有统一性、跨地区性、行业性,国家审计正是利用这一条件收集分析带有普遍性的、重大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审计质量水平。其实这种审计优势也是信息优势,还可以转换为信息融合优势。这对于建设项目审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统一组织的建设项目审计需要重视开发应用这一优势,从而实现向信息化的飞跃。
    在全面组织审计中,审计署具有取得审计项目管理信息的组织权,这就是国家审计的优势之一。传统的做法中,各项目审计组只拥有本项目的信息源资,从审计者的角度看,其视角局限于单个项目,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应用十分有限,由于一些信息缺乏对比分析的同类项信息,因而失去了审计应用的价值。而我们只要对工作思路作些调整,从信息科学的角度出发,应用信息融合技术,将国家审计的优势应用到审计项目信息采集当中。业务司在组织项目审计时,由各审计组以统一的信息数据格式集中同类项目的信息资源,再由业务司将多个项目进行信息融合,并将融合后的信息发布到各审计组。此时对于审计者来说,其审计的视角从标准镜转而变成了广角镜,审计者拥有的信息宽度得到了巨大的扩展。
    对审计署业务司来说,掌握了项目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资源,其实就是把握了总体。能从更高更、全面的视角,进行整体分析,提出更为合适的审计方案、审计重点范围,同时对于全面监控各子项目审计质量、合理控制审计风险也会起到积极作用。至此,审计组织方法已由此产生了一些的变化,审计署组织的项目将整体项目和各子项目就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了,不仅在组织上,而且在信息资源上将项目捆成了一个整体,每一个统一组织的项目就此形成了自身的信息资源库。
    另外,从信息的管理者(被审计单位)来说,绝大多数管理者没有能力取得同行业很具体的融合信息,这将影响到他们的管理效果,进而显现出管理体制、机制上的不完善及不和谐。这正是我们审计监督和提供服务的区间。所以运用国家审计的优势,实施信息融合,实现信息化审计,是国家审计的一种境界,这会为提升我们的审计监督和服务水平起到一定的作用。
    建立建设项目信息数据采集模式
    信息融合理论对信息采集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统一的准则,按照建设项目审计信息库建立的要求,信息采集必须统一其格式,规范数据库。因此业务司需要根据审计目标和建设项目管理特点,制定统一的信息采集模式。
    就建设项目而言,不同类型的项目其信息采集模式和格式有所不同。通过长期的审计实践,我们认为有些共性信息对建设项目审计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主要设备材料采购信息、工程合同计量支付、概算价格信息、工程招标信息、重要指标信息。以上几方面信息是围绕审计目标而设置的。
    建立相应的审计检查分析平台
    我们在拥有融合信息后,就要应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实现审计工作的现代化。
    2003年,我们在某建设项目的审计中,我们将建设项目所有标段合同计量计价信息融合后,进行平均单价对比,获得重要的计量计价差异信息,进而揭示了不严格执行合同不合理计量支付工程款三千多万元的问题。2005年在某省建设审计中,我们更进一步应用平均单价对比法审计方法,并应用计算机SQL技术,形成平均单价对比分析计算机模块,将审计实践经验融入到SQL模块中,对工程计量支付的融合信息进行多角度分析,揭示了突出的多计工程价款、设计变更、地勘设计质量等问题。
    以上审计实践表明,对融合后的信息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可操作性较强。按照未来建设项目信息化审计要求,我们将取得包括计量支付、工程概算、主要设备材料及重要信息指标等更多融合信息,此时我们需要更加全面研究计算机软件模块设计,以利于更有效的实现以上融合信息的社会价值。
    信息化审计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审计项目广泛的信息量决定了信息融合技术所应用的领域,应该说只要存在全国性对“同一类”行业、企业、财政、金融及专项资金的审计,就有条件建立起这一类项目的信息资源库,也就具备进行信息融合的条件,所以其信息化审计将在此类项目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在这里信息化审计所体现的是先进审计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方法。因此,审计所涉及的各部门有必要参与对信息化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使之逐步成熟起来。
    我们的审计是由一个个的项目不断积累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项目信息也将不断积累增加,这时我们不紧要考虑到对现阶段信息的管理,还要考虑对以后项目的管理。利用信息融合技术,从时间纵向上将项目信息管理起来,实现其宽广的信息价值。为此,我们还应考虑如何实现对项目历史信息的积累、开发应用,这是以后我们要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审计研究的方向。(白崇明)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