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方法及对策建议
连鸿裕 周伟 吴国华(审计署驻哈尔滨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5日】
字号:【大】 【中】 【小】
    
    2009年,审计署提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工作思路。截至目前,当年所有列入财政审计大格局项目已经执行完毕。实践证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促进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的客观需要,是审计机关整合资源、提高实效,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内在要求,也是在对财政审计工作实践进行全面总结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的客观必然。
    一、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是财政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与发展。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为根本目标,从国家财政管理全局出发,通过整合审计资源,统一组织实施,对国家财政管理全方位、财政收支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的一种组织方式。它以整合审计资源为基础,以统一组织为特征,是财政审计组织方式的创新与发展。
    (二)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是财政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现代审计制度下的财政审计,经历了从“上审下”到“同级审”,从收支审计并重到以支出审计为主,从财政审计一体化到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发展过程。这是财政审计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对财政审计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果,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三)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的需要。公共财政体系要求预算完整、管理规范、效益最佳。只有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才能将与公共预算管理有关的全部内容纳入财政审计范围内,进行全面覆盖性的审计。
    (四)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需要。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要内容的财政审计结果,是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可以提升以两个报告为主体的财政审计成果水平,可以发挥国家审计的整体效能,可以促进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有效发挥。
    二、目前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采取的方式方法
    (一)建立组织机构。各特派办均成立了由“一把手”担任组长,分管办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财政审计大格局领导小组,统筹人员调配、实施方案审定、审计过程控制、审计报告审定等内容。建立了审计业务会议制度、编报工作动态制度,设立了指挥协调和信息共享的牵头处室,对各审计组统一步调、互通资讯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有效整合资源。各特派办普遍打破处室界限,采取多种措施,合理调配审计人员。有的特派办采取“错峰”方式动态配置审计力量,从一段时期内审计力量需求相对不高的项目中抽调出审计人员,有计划地投入到审计力量需求较大的重点项目,突出每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有的特派办在开展财政审计项目时,注重加强与地方审计机关的协调和配合;还有的特派办有针对性地聘请了社会审计力量加入到审计队伍。
    (三)审计方式上坚持“五个结合”,充分体现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宏观性和共享性。即加强专业审计目标与财政审计目标的结合;加强一般部门单位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加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财政绩效审计的结合;加强专项审计调查与财政审计的结合;加强信息化建设与财政审计的结合。
    (四)统筹了实施过程。各特派办按照审计署的工作部署,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协调,统一召开财政审计项目的进点会,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同和有力支持。为避免重复交涉给被审计单位带来的工作负担,各特派办还积极创新审计工作方式,如将全部审计组集中办公,统一调取资料,信息资料共享,或将交叉重叠的审计内容划由一个审计组负责,力求一个被审计单位只安排一个审计小组延伸审计,同一类型问题只查一遍。
    (五)建立了信息共享、提升审计成果水平机制。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下,多数特派办打破了办与办之间、办内处室之间的壁垒,建立了信息共享、提升审计成果水平机制。如有的特派办专门设立了信息共享的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
    三、制约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主要瓶颈
    (一)审计目标未有效整合。各审计组仍围绕各专业司独立下达的审计工作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开展工作,没有形成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总体目标及子目标架构,总体目标不够明确具体,总体目标与子目标之间、子目标与子目标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二)个别审计人员观念落后,不能完全适应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审计模式。在工作中仍存在条块分割的意识,主动配合的意愿不强,不能完全适应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新要求。
    (三)审计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由于财政审计大格局项目时间集中,且每个项目都要求保证人力,尽管各办采取了多种措施整合人力资源,但各审计组仍感到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安排任务时捉襟见肘,成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突出困难。
    (四)审计成果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各特派办虽然建立了挖掘审计信息成果的机构,但没有很好地综合整理各方面存在交叉和互补性的信息,没有充分发挥整体合力。
    (五)在财政审计人才培养方面还不够系统,熟悉财政审计的人才数量有限,高精尖人才不多,限制了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进一步发展。
    四、新形势下深化财政审计、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建议
    (一)对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进行定位。审计目标统领审计的方向,决定审计方法的采用和审计职能的实现,因此正确定位我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审计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十七大和“十一五”规划,审计署确定财政审计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目标。这决定了财政审计大格局必须从促进建立国家公共财政的高度,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这个宏观全局的角度来定位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工作目标,并在审计实践中将各业务司安排项目确定的工作目标,全部统筹到这个目标上来。
    (二)加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项目计划管理。建议审计署今后安排财政审计大格局项目计划时,要围绕目标定位,充分体现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主题和满足“两个报告”需求这条主线,合理安排审计项目。形成主次分明、相互联系、统分结合的一个整体,实现审计计划的科学管理,而不是各专业司安排的不同项目的简单叠加。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各特派办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不求项目多,但求有重点突破,保证现有的审计资源效用最大化。
    (三)要科学地利用财政审计的成果。各级审计机关要自上而下地建立信息整合的机构,要把列入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各个项目的成果整合,与中央预算执行审计结果、中央宏观财政的实施结合起来,从体制、机制方面加以综合分析,统一编发信息,向国务院报送,实现审计成果的最大化。
    (四)加强审计队伍能力建设。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审计人员要站在更高的层面看问题,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因此,必须加快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在强化审计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拓宽知识面,提高从宏观层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不断优化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使人才结构适应于公共财政体制下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因此,建议审计署制定培训计划时,能够结合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审计干部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财政审计大格局理论研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已提出,但目标如何定位、计划如何管理、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开展审计,审计成果如何有效利用,相关理论还不够系统,需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用创新的思维开展理论研究,再用于指导审计实践。因此,建议审计署各科研机构在制定科研课题时,能够从实际出发,围绕财政审计大格局设立研究方向。(连鸿裕 周伟 吴国华)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