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中应用连续审计的意义探析
赵巧梅(江苏省铜山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30日】
字号:【大】 【中】 【小】
    
    信息时代,各类经济活动的展开越来越倚赖于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实体经济、虚拟经济通过互联网络交织融合,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由经信息系统整合交汇,从而使我们所面对的审计环境越来越复杂;而企业出于应对信息时代“经营风险加大、经济活动周期和交易周期缩短、获得的相关信息瞬息万变”等诸多形势的变化,对审计提出了更快速更高效的鉴证工作的要求[ ]。因此审计工作不仅要主动适应复杂的信息化环境,更要把握信息化审计发展的潮流,借助连续审计等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准确、高效、及时的审计服务,以满足审计服务对象对时效性、可靠性、决策支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
    近年来,经过国家电子政务和金审工程的持续建设,信息化审计应用环境得以改善,应用层次也有了很大提升。然而,大多数政府审计工作的基本任务依旧停留在对某一时点的经济活动事后进行查错纠弊,静态审计的滞后性弊端表现无遗,及时防范和杜绝错弊、评估和控制风险的功能弱化,决策支持的力度和效率降低。而同时数据分析的起点更多依据财务数据,较为单一的数据来源消弱了审计结论的全面性,审计报告难以真正做到准确、可靠。因此政府审计工作亟待引入连续审计的理念与技术,革新审计模式、流程、方式、方法,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一)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和金融安全的必然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使发达国家经济深陷衰退,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也面临重重困难。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成为政府审计今后一段时间需要重点思考的战略性问题。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和金融安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或问题进行预测和评价,从源头上预防损失的发生,发挥审计的前瞻性作用;对体现出来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指出,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发挥审计的抵御性作用;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和违法行为予以揭露,及时纠正或处罚,发挥审计的批判性作用[ ]。其中,前瞻性作用是预防和控制金融风险的最有效途径,然而传统审计的滞后性和作用的间接性与前瞻性预防的审计目标存在矛盾。动辄上亿资金规模的国际金融投资等影响宏观经济走向的经济活动在瞬息万变的国际资本市场里运作,不仅客观上要求审计关口前移,更重要的是,为了及时启动预警、调控机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必须进行实时审计、动态审计。连续审计是在事项发生过程中实施的同步、实时的审计,强调审计过程的连续性,因此即时性的优势在此类情境下则可充分得以体现,通过运用连续审计方法与技术对影响着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和投资进行实时审计,构筑完善的宏观决策服务支持体系,是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和金融安全的必然选择。
    (二)践行“为民审计”理念的进步取向
    政府审计归根结底是政府审计机关受托于全体公民对各级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客观的审计,根本目的是维护最广大民众的利益。因此,政府审计部门不仅有实施监督、评价的权利,也有向公众及采取改进措施的有关决策方提供信息的义务。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作为管理者和市场经济主体的双重身份,其经济行为理应受到有效的监管和制约。近年来,随着公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对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环境生态保护、公共服务领域的监督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全社会对政府审计寄予前所未有的期望。审计风暴和经政府审计揭露大案要案的公布,使全社会对权力机关的问责意识不断增强,对审计结论能够及时、全面、真实、客观的披露提出广泛诉求。
    事后审计和事后问责往往是亡羊补牢,不仅使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审计的形象和影响力,削弱了政府的执政能力。因此,如何尊重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行使,以及增强政府审计部门的公信力和社会满意度是政府审计工作必须面临的问题,除了实施阳光工程,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之外,就是要借助连续审计,向社会公开更为及时、全面、高质量的审计报告,通过连续续审计促使政府各项财经决策在施行过程中至始至终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与公众休戚相关的政府行为至始至终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时刻考虑着眼长期效益,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
    (三)我国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内在需要
    金审工程的实施开始标志着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全面起步。金审工程的总体目标提出:要逐步实现审计监督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传统期间审计固有的时滞性缺陷难以实现金审工程的目标,尤其是难以满足金审工程中对审计监督三个“转变”的要求,连续审计则是实现这三个“转变”的良方妙药,连续审计的即时性可以满足并很好地达成动态审计和事中审计的要求,而连续审计依托网络平台进行的实时异常数据的采集和取证更多是通过远程审计系统模块实现的,因此说即时、准确为特点的连续审计能够更好地实现金审工程的三个转变,全面达到金审工程的总体目标。
    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定的22项审计准则和新修订的26项审计准则)中提到等多项准则,例如“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一个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电子商务系统高度自动化或未保留包含审计轨迹的电子证据的情况下,仅依靠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并考虑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实质上为部分审计工作提出了实时获取信息、实时获取适当的电子证据及实时的财务报告明确要求,也预示着以连续审计为代表的信息化审计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审计模式。
    (四)解决“审计力量不足与任务艰巨而长期”矛盾的有效途径
    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长期而艰巨的矛盾长期以来制约着政府审计作用的发挥。以中央审计为例,按照现行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监管关系,属于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审计的单位大约有3万个,还不到全国80万个国有单位的4%,但这些单位的资金量约占全国的70%。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些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但由于目前中央审计力量不足,每年实际审计的单位不到3000个,审计覆盖面只有10%左右,有不少中央单位自审计署成立以来还从未接受过其审计[ ]。
    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国有单位,其信息化程度较高,财务和业务信息管理系统较为完善,大多具备了实行连续审计的环境基础。对于连续审计而言,审计人员可降低财务审核的成本和时间,审计报告可在短时间内生成或者立即提供适时的鉴证报告,在不增加或不大幅度增加人力、财力、物力的情况下,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说,在解决审计力量不足与任务艰巨而长期的矛盾问题上,连续审计是行之有效的方案。
    当然,施行连续审计的先期投入成本较高,包括系统开发、部署的投入和人员培训的投入都是不小的数字,但比较起提高审计绩效,支持决策、控制风险的效益,这些投入又完全是值得的。布伦南(Rod Brennan)博士对连续审计做了研究,他的结论是“研究表明考虑到连续审计节约的成本、提高的效率和在风险防范方面取得的效益,实施连续审计几乎是不需要斟酌”[ ]。
    (五)创新政府审计格局的现实方法
    政府审计是保障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分权与制衡机制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 ]。我国政府审计由《宪法》和《审计法》赋予行政监督权、行政处理权和经济制裁权,然而在行使过程中往往处于窘境,遇到来自各级政府的阻力,尤其是受本级政府的制约较大,即使在审计业务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因干部任免、受本级财政预算约束等原因受制于同级人民政府而无法摆脱地方政府的干预。这是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政府审计审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的客观性、公正性产生疑问的根本原因。因此,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政府审计机构的地位在公众心目中自然降低。信息化审计,尤其是连续审计,不仅增加了审计过程的透明度和审计结果的客观性,而且更增加了纠正错弊、支持决策、民主监督在时间上的主动性,打破了政府部门、审计机关、社会公众三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信息不对称格局,社会公众成为权力制衡的重要力量,借助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力量来促进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引入第三方力量本身不是消弱审计机关的独立性,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审查主体作用。所以,我们除了从政策层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审计监督模式,通过制度确保审计的权威性和审计的独立性的同时,还需要探索通过审计技术、方法的革新来增强审计工作透明度、提高审计效率和扩大影响力,建立和完善公共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尝试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协同工作平台,在操作层面提高审计的独立性,重塑政府审计部门独立、庄严、权威的地位和形象,从而开创政府审计事业的新格局。(赵巧梅 )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