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家审计在促进区域规划实施中的作用
陈丙欣(审计署驻郑州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22日】
字号:【大】 【中】 【小】
                  
    区域规划是指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进行的总体部署。它属于区域政策的一部分,其着重点是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自然空间配置方面的不足,目标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009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相继批复了海西、江苏沿海、关中—天水、黄河三角洲等10余个区域规划,超过了之前4年的总和,这些区域规划的实施对中国经济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的快速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促进各地区规划的落实,中央政府在批复规划的同时常常会明确给地方一定的配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主要由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和地区援助等组成。二是基础设施投资。主要由公共设施建设、投资环境改善和专项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地区分配等组成。三是政府行政政策。主要由政府工业建设许可分配、政府项目、政府采购、就业补助、技术援助等组成。四是先行先试的政策。主要由社会保障、土地流转等方面的先行先试的权利。
    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对财政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和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要跟进到哪里”的要求,审计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机关作为政府专司综合性经济监督的职能部门,应当在区域规划实施中发挥积极作用。
    审计促进区域规划实施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对区域规划实施的手段、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与评价,为政府制定各种区域经济政策、综合运用各种干预手段提供依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审计促进区域规划实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通过审计监督保障各项配套政策得以贯彻执行。
    为了保障区划规划的实施效果,中央政府往往给地方配套大量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而部分地区为了加快本地经济的发展,片面地追求GDP的增长,擅自改变财政资金的用途,把本应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用于建设一些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把配套的鼓励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给予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资源型企业,违背了国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的初衷。审计机关要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发现类似擅自改变资金用途,擅自扩大优惠政策适用范围的违法违规现象,确保区域规划中的各项配套政策得以贯彻执行。
    二、通过审计调查跟踪并反馈区域规划的实施效果。
    区域规划的制定者在设计和选择规划方案时总是带有一定的预测性和判断性,而区域经济的运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区域规划付诸实施时,即使当初设计完美的规划方案也难免受到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在区域规划付诸实施后也需要对其执行过程、效果及影响进行评价。审计机关通过对区域规划实施情况的审计调查,能够检查与监督区域规划的执行情况及结果,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有关信息向规划制定部门反馈,便于及时纠正,保障区域规划的实施效果。
    三、通过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为区域规划的完善提供决策依据。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底视察审计署时指出,审计机关要进一步促进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而审计要发挥建设性作用,就必须做到宏观意识和微观能力的统一,一方面能够从微观层面入手,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立足于国家审计的目标和任务,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深入分析和揭示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问题,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审计人员通过经常的、大量的、具体的对区域微观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能够真实、完整地掌握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规划执行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能够揭露并制止区域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并且能够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着眼,通过对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制定和完善区域规划的过程中,发挥审计监督的参谋助手作用。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区域经济运行中的弊端,区域规划制定的不当和区域经济干预手段使用的不当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作为区域规划制定修改的依据,为区域经济决策服务。(陈丙欣)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