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将改变我国传统的审计管理模式
万伏庆(江苏省洪泽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21日】
字号:【大】 【中】 【小】
    
    
    由于我国绩效审计开展时间短,还没有成熟的概念和明确的行业指南且绩效审计涉及机构的确认、预算的修改、职务的升降、项目的继续和终止,甚至可以影响到一个单位或项目的声誉。目前,我国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面临以下几个难点。一是评价绩效的标准难确定;二是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三是绩效审计要掌握更充分的证据;四是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因此单一的、分散式的传统审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审计发展形势的要求。绩效审计的复杂性、敏感性和影响力迫切需要审计机关统筹分析,正确决策,自主创新,大力协同,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新形势,在实践中打造一支过硬的审计团队,推动我国审计管理模式的大变革。
    (一)分析筹划与正确决策
    分析筹划是绩效审计的灵魂,是铺展在审计意图和审计实践之间的“蓝图”,是具有总体明确性和具体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南。分析筹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绩效审计项目的成败。只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项目规划,建立明确的审计目标、适当的评价标准,并按照项目规划制定的流程去做,才能够坚定不移的推行绩效审计工作,避免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如果仅凭以往的经验或习惯做法去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一旦执行就会遇到许多情况不明的困惑,导致审计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延长,出现事倍功半的审计后果。在每一个关键时候,特别是项目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审计机关的领导者要能审时度势,正确决策,坚定不移地支持和鼓励审计人员,并且从全局的高度统一调动资源,在人、财、物各个方面给予切实的支持,这是绩效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自主创新与大力协同
    自主创新,大力协同是绩效审计取得成功的法宝。我国绩效审计起步晚,理论知识相对滞后,又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只有依靠自主创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发展中要特别强调大力协同。大力协同是指根据审计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整个审计群体的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审计目标。着力提高审计机关大力协同能力,就是要求审计干部既抓住中心工作,又注重其它因素的彼此平衡、相互协调。为完成中心工作任务,需要有整体合力,而这种整体合力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协调。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要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高超的领导艺术,特别是要拥有科学的公关能力。关键是要高度信任、诚心尊重、主动关心、热情帮助、不断激励自己的部下,用其所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审计机关要倡导“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风险共同承担”的文化氛围,大力协同,艰苦奋斗,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一个个的困难,形成审计机关内部的小协同,全国范围内的大协同。实际上,我国部分审计工作已经具有了协同审计的特征。例如,近期我国开展的2009年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调查、2009年度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调查等。
    (三)打造一支过硬的审计团队
    团队素质是绩效审计的基点。绩效审计专业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审计技术与方法更加复杂,审计人员只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高质量的绩效审计还需要审计人员有能力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测定被审计单位的业绩,以对其作出深刻而中肯的评价判断。目前,审计人员的配置呈现出知识结构单一、技能素养差距大的非均衡特点,精通财务会计知识的人员占了大多数,而掌握管理学、社会学、技术经济、计算机、法律、心理学、工程学等方面知识的非财经类专业人员则严重缺乏。这种人员配置状况已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关键因素,将不利于对绩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绩效审计的推行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做“专才”,还要具有全面的素质,成为“通才”。但是当前绩效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充分说明了审计队伍还存在很多不足,必须强化理论学习,提升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着重培训,增强审计人员的业务本领,突出锻炼,丰富审计人员的实践经验,促进交流,形成审计人员的整体效能。在审计队伍中要大力弘扬紧密团结的大协作精神、不怕困难的拼搏进取精神和不计名利的刻苦钻研精神。只有建设一支胜不骄,败不馁,艰苦奋斗,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才能为我国绩效审计走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
    7月1日,审计署副审计长余效明对广东省审计厅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设立综合计划处、整改监督处,大力推进项目整合管理和审计整改工作的超前意识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且希望广东省审计厅继续总结经验、发扬成绩,为审计事业再立新功。依笔者看来,广东省审计厅的做法就是中国审计管理模式变革的一次有益尝试。(万伏庆)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