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审计在推进法治建设中作用的思考
刘颖(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9日】
字号:【大】 【中】 【小】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大力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渐形成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然而,由于中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国家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仍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刘家义审计长强调,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法理精神”,要按照法律的授权、法定的程序、权利、义务、职责、依据、标准和手段开展审计工作。只有坚持依法审计,不断推进审计法治化进程,才能更好地起到查错纠弊、揭示问题的作用,进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一、依法审计有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一方面,依法审计对审计机关自身行为的约束,有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审计法》第三条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依法审计原则是《宪法》和《审计法》确定的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则。因此,审计履行审计监督的职责、进行审计监督活动、评价审计事项、揭露存在的问题,对违法违纪行为处理、处罚,都是在用自身的行动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依法审计有助于约束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审计机关在查处问题时,以审计建议、审计决定、移送处理等方式,处理、处罚责任人,纠正违法、违规问题的行为,在履行自身行政职责的同时,也是在维护法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权威与尊严。
    二、依法审计有助于促进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我国推进法治建设、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家宝总理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依法、程序、质量、文明”的总体要求。依法审计对依法行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依法审计有利于促进审计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审计,要求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将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和使用,贯穿审计实施的全过程,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在审计判断上,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评判审计对象的经济行为是否违法、违纪或违规;在对审计结果的处理上,也须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做出相关的审计决定或移送处理。这既有利于维护审计机关的公信力,也有利于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
    其次,依法审计还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的依法经营。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将被审计单位对相关财经法规、政策、程序的贯彻和执行情况,作为内部控制制度、风险评估的判断依据,以进一步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对于查处的问题,除了下达审计决定、做出移送处理等,要求依法予以处理或纠正外,往往也会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流程,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的依法经营管理。
    三、依法审计有助于完善审计自身的法治化建设
    依法审计,要求审计工作必须合乎规范和程序。审计法治建设是依法审计的前提和保障。这就需要审计机关结合审计工作实际,以科学审计理念和“免疫系统论”为指导,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逐渐完善审计自身的制度化、法治化和规范化建设,用以指导实际工作。《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就特别强调了审计法治化建设,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审计法规,构建审计准则及指南体系,规范审计行为,推进依法审计”。
    审计自身的法治化建设还要求加强审计队伍的法治化建设。只有加强审计队伍的法治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依法审计和审计法治化建设的有效贯彻落实。一是要以提高依法审计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依法、求实、严谨、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二是要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培养从宏观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自觉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开展工作、分析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真正提高审计法制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四、依法审计有助于促进法律体系的建设
    促进法律体系的建设是对依法审计的客观要求。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审计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法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逐渐完善的过程。审计工作要立足建设性、坚持批判性,立足微观,着眼宏观。要在揭示问题、查处问题的同时,注意发现我国法律规章制度存在的漏洞、矛盾以及与新的社会形势不相适应之处,并通过合理化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随着科学审计理念的推广,审计工作在制度建设上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刘颖)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