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下企业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陈 波(审计署驻昆明特派办)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2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  要】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过程中,企业审计应适时提高认识、转变思路、突出重点,以更加自觉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关键词】大格局 企业审计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凡是政府应该管的钱都是国家财政”,要积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强调了对“财政资金”进行审计的重要性,并以列举的方式对其范围和内容进行了新的界定,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过程中,企业审计应如何适时提高认识、转变思路、突出重点,以更加自觉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企业审计所面对的经济环境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态势来看,由于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的顺利实施,国内经济已呈现“双升一稳”(投资大幅上升、工业强劲反弹回升、消费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但在落实好扩内需、保增长经济政策的同时,更需要我们正确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培育带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保持和增强政策的合理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政府公共投资在拉动社会和民间资本跟进方面的作用依然不明显,许多企业又面临着融资难度大、经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困难。
    二、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下的企业审计工作的重新定位
    笔者认为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下,企业审计要有新起点、新思维、新内容。创新企业审计内容就是要扩大覆盖面、拉伸纵深线、找准着力点,立体拓展企业审计内容,切实提高企业审计的“宏观性、时效性和建设性”,为“国务院的工作报告和向人大的审计工作报告”提供可靠、坚实的工作基础。
    (一)关注国企改革中的机制性障碍,促进国有经济提升控制力。
    我国的国有企业均是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发展起来的,如何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提高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重要方面。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解决了改革中很多现实问题,但是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仍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根据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企业审计应当逐渐从对企业微观的、具体的问题查处中摆脱出来,通过审计结果从深层次上探索阻碍国有企业科学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机制性问题,针对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思考完善国企改革的措施,为科学建立国有企业宏观调控体系出谋划策。促进国有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之间的权责,形成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国务院国资委正在进行的中央国有企业调整和重组工作意义重大,企业审计应重点关注调整重组中央国有企业是否达到企业价值提升和公共利益影响两个目标。企业价值目标不能仅是增加规模,要更重视企业能力和财务能力提升目标。应考虑用长期经济价值指标(如EVA)进行财务目标考量。公共政策目标要考虑央企重组对产业的影响,尤其是对产业竞争和发展的影响。审计可以根据有利于企业和产业发展目标,对整合方案从企业(含利益相关者)和环境两个层面进行系统评估;关注调整重组与改制的结合情况,不良资产处置、剥离与合并重组等问题,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有效治理和政策法律环境的审计建议,促进我国国有经济布局从国有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向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转变。
    (二)关注投向企业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情况。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财税政策的支持重点将转向支持企业研发(R&D)投资,加大对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科技研发投资的支持力度,可以既刺激企业投资又达到加快结构调整的目的;加大对新能源、节能汽车、医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投资,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努力培育带动新一轮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引导和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创新活动给予政策性导向的信贷支持和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温家宝总理对审计工作提出要求,“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这对做好当前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审计要按照“事前介入、事中跟进、事全监督”的要求,将审计关口拉伸到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要关注项目的建设进度、投资效益、工程质量,高度重视资金浪费、管理失职、虚报冒领、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和违法违纪行为。提出国家增加对能够带动企业发展上台阶的关键技术和重点项目的投资力度的审计建议,帮助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形成新的增长点,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2009年,中央制订和实施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该规划涉及到汽车、钢铁、纺织、石化等十大行业,是确保在金融危机下产业平稳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的综合性应对措施,对于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企业发展潜力再上新台阶的有重要意义。企业审计应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执行情况贯穿到审计实施项目中,关注企业所在行业的规划落实情况,并对相关政策开展绩效评估。
    (三)关注企业的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价,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国企业发展到现阶段,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强化管理、推进创新、国际化竞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主业不清、自主创新能力弱、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等方面仍然存在隐患。这不仅影响到企业自身效益的提高和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在新的时期企业审计,应更多关注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战略,从经营风险、治理结构、投资状况、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系统、全面地检查和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关注企业的运用金融及其衍生品工具情况、负债和对外担保的规模控制等情况。审计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查出问题、反映问题,还要帮助企业查找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突出隐患,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善经营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审计中,尤其要引入企业价值观,更多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对会计信息的绩效分析水平,查找影响绩效的关键性因素,评价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经济绩效和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审计要由财务收支审计向财务管理审计发展,结合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高度关注企业决策环节存在的问题。
    (四)关注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安全和投资利益,拓宽企业审计领域。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优化开放型的经济体系。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我国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与合作、国际化经营方面不断创新,特别是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规模及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海外资产,对国内经济产生了深远的促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企业也面临着国际经济环境带来的更为复杂的影响,风险和威胁剧增。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国家经济安全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运行系统,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各种攻击。因此,财政审计大格局背景下的企业审计应关注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安全,强化境外投资审计,既是我国扩大对外改革开放的外在需要,也是政府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内在要求。具体来说,应强化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境外投资的审计。
    三、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下,对做好企业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适应财政审计大格局新需要。
    财政审计大格局背景下,企业审计必须更加注重宏观审计目标,关注全局性、整体性和效益性,力求在把握总体、揭示微观问题的基础上,从中审查分析出带有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从根源上剖析查找原因,从完善机制上尽可能多地提出审计建议,从而真正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审计计划要坚持全局一盘棋。要着眼全年布局,在排定年度全局审计项目计划时,就必须考虑围绕财政审计这一中心项目,安排好各科室配套项目,注重把政府关心、人大关注的问题纳入到审计方案中去,以增强审计计划的宏观性、针对性、效益性和时效性,拓展审计范围,提升审计效应。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的基础上,着重揭示当前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分析研究问题的力度,从政策、体制、机制上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审计监督在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有效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将财务收支审计与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
    李金华审计长曾讲过,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财务收支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国有企业是实现政府特定目标的经营组织,具有营利、满足公众利益的双重经营目标,产品产出或劳务提供的使用价值区分为可切割性与不可切割性,其经营目标取向、产品使用价值特征因国有企业所在经济领域和承担的公共责任不同而不同。在财务收支审计中,要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注意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分析评价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国家资金和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要在财务基础审计的基础上,采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发展能力等财务绩效与管理绩效角度,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价;审计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执行情况,看有无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评价领导干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的能力。
    (三)企业审计与财政、金融、投资等审计领域相结合。
    财政审计大格局背景下,需要打破原专业性的固有分割,将各领域的审计队伍整合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条主线上来,实施“大财政”的审计模式。一方面,审计机关内部必须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协调动作、统一程序和要求,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真正形成全局上下一起上的工作机制,不搞各自为政,集中人员,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齐心协力构建好财政审计大格局。另一方面,就是审计方式方法实行大结合,企业审计要坚持制度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相结合、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手工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收支审计与管理效益审计相结合,多管齐下,形成合力。(陈 波)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 整合资源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J]. 中国审计,2009,(13).
    [2]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
    [3]谢旭人. 坚定不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J]. 求是,2010,(4).
    [4] 马轶群,徐刚. 财政审计大格局下绩效审计模式构建[J]. 中国审计,2010,(8).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