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审计如何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刘慧博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4日】
字号:【大】 【中】 【小】
    
    
    关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是灾后重建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审计人员应如何选择重点项目,关注哪些重点环节呢?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对灾后重建审计如何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提出了建议,以供参考。
    一、对灾后重建项目环境影响的分析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分为九类,分别是城乡住房建设、城镇体系建设、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防灾减灾、生态恢复、精神家园。
    按照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大小,这些项目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对生态环境有利的项目,如防灾减灾和生态恢复2类项目。第二类是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项目,如城乡住房建设、城镇体系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精神家园等4类项目。这些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是修建房屋、购置配套设施等,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很少,或者只是短期的影响,如噪声等。第三类是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道路、桥梁等项目,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项目中的工业企业重建项目,农村建设项目中的养殖项目等,这些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水土保持、城市及农村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而且是长期影响。
    二、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在重建区域的分布情况
    前述几类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在不同的重建地区有不同的分布。总体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国土开发强度、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人口集聚和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把重建区域的国土空间划分为适宜重建、适度重建、生态重建三种类型,每种重建区域的产业布局政策不同,进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适宜重建区主要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灾害风险较小,适宜在原地重建并全面发展各类产业的区域。产业布局政策是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基地。这类重建区的重建项目中工业企业重建项目较多,主要集中在城市及周边区域,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较大。适度重建区主要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灾害风险较大,可以适度在原地重建,适度发展特定产业的区域。产业布局政策是重点发展以旅游、生态农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严格控制工业园区的规模。这类重建区的重建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比适宜重建区要小一些,产生影响的项目主要是现有工业企业恢复重建项目。生态重建区主要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很低,灾害风险很大,生态功能重要,建设用地严重匮乏,不适宜在原地重建城镇的区域。产业布局政策是适度发展旅游业和农林牧业,严格限制其他产业发展,原则上不得在原地恢复重建工业企业。这类重建区工业企业恢复重建项目很少,潜在的污染源主要集中在农村的畜禽养殖等农业产业发展方面。
    概括起来,灾后重建项目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有三类:第一类是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分布在道路损毁严重的地区以及偏远山区,对环境的主要影响表现为破坏自然保护区、造成水土流失等;第二类是工业企业重建项目,主要分布在适宜重建区和适度重建区的城市及周边,对环境的主要影响表现为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第三类是养殖等项目,主要分布在生态重建区的农村,对环境的主要影响表现为水污染。
    三、建议——区分重建区域选择审计重点项目
    审计组在对灾后重建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调查时,应根据审计地区所属重建区域的不同,以及不同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选择重点审计项目和关注的重点环节。
    对道路损毁严重的地区以及偏远山区,应选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审计重点,主要关注:项目建设是否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是否编制了水土保持方案,以及环评和水土保持方案规定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的执行情况;项目建设是否对自然保护区造成了破坏等。
    对适宜重建区和适度重建区,应选择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等重建项目作为审计重点,主要关注:工业园区建设是否开展了规划环评,是否设计并建设了污染治理措施;新上工业企业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是否进行了项目环评;环境保护设施是否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等。
    对生态重建区,应主要关注总体规划确定的产业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关注:总体规划规定的“严格限制其他产业发展,原则上不得在原地恢复重建工业企业”的政策是否得到落实;畜禽养殖类项目是否设计并建设了污染物处理设施,实施地点是否恰当,是否建在饮用水源地周边或主要河流两岸,污染了水环境或形成潜在威胁等。(作者:审计署农业司  刘慧博)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