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绩效审计的路径选择
魏长华(江苏省宝应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3日】
字号:【大】 【中】 【小】
    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主流,是我国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根据《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到2012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对此,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快推进,正确选择绩效审计的实施路径。具体地说就是要“选好项目、订好方案、抓好实施、写好报告”。
    首先,要找准切入点科学筛选合适的绩效审计项目。绩效审计项目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审计的成败。因此,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要注意从四个方面去考量:一是要选择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投资大、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大和群众关心、政府关注的项目。二是要同当前政府中心工作密切相关,使审计成果能够得到及时利用。三是要充分考虑审计资源和审计人员自身能力能否满足项目审计的需要。四是要力求使审计成果可利用空间最大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较为明显,且被审计单位有较大的可改善空间。从国内外已经开展的绩效审计情况看,一般把政策、项目、组织和管理作为绩效审计的项目。
    其次,要选择着力点认真地编制绩效审计实施方案。这是审计人员在实施绩效审计前对审计工作所作的计划和安排,是整个绩效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中的“龙头”。编制好绩效审计实施方案,至关重要。为此,要注重把握三个环节:一是要充分组织好审前调查。调查内容要有所侧重,除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以及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等基本情况外,还要通过走访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重点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所在系统或行业的情况、影响绩效的重大情况等。要充分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并认真分析研究,为确定审计重点、选择评价标准、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明确审计目标。要在真实性、合法性基础上关注效益性。突出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财政资金使用或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而审核评价项目或政策、措施等是否达到了目标,满足了社会需求。三是要突出审计重点。在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工作。对政府部门,要重点关注其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方面的情况;对国有企业单位,要重点关注国有资本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重大投资决策实施扩产达效情况;对地方政府,要重点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及其采取的措施等。
    第三,要把握关键点精心组织绩效审计项目的操作。要选择恰当的审计评价标准。一般来说,应把握四个标准:一是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主要有国家法律、法规,相关的政策与原则。这是我们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标准和首要依据;二是主管部门考核标准。即上级主管部门对有关经营目标、投资活动等方面提出的考核指标;三是行业要求标准。即不同行业所采用的在本行业较为普遍适用的经济技术指标;四是被审计单位自身标准。即被审计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要求达到或实现的目标。与此同时,要灵活运用多种审计方法。绩效审计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创新的方法。除运用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以外,更主要的是应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技术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可以用来调查事实、收集信息,也可以用来收集对特定问题的不同观点。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可以用来找出因果关系、差距及影响原因。此外还要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因果分析等,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进行总体评价。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哪一种技术和方法,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第四,要放大发光点准确客观地编写绩效审计报告。绩效审计报告是绩效审计工作成果的最终体现。绩效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更好地纠正问题、改进工作、提高水平、增加效益。因此,绩效审计报告要在深化审计成果,扩大审计影响上下功夫。在全面反映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提炼,注意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层面上提出建议性的意见和建议,以审计信息、审计要情等形式向党委政府反映,力求多出成果快出成果。这样才能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各地要针对绩效审计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审计业务操作程序,对各个绩效审计报告进行审阅,重点审阅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评价的重点是否突出、评价标准及评价结论是否适当、审计建议是否可行等,不断提高绩效审计的层次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审计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作者:江苏省宝应县审计局  魏长华)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