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绩效审计初探
朱会强(江苏灌云县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24日】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所承担的公共经济责任的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人们十分关注政府在承担公共经济责任的过程中,是否节约地使用公共资金,其效率和效果又是如何,因此,国家审计将绩效审计引入国家审计领域,这种以评价与监督政府部门所管理的公共资源或公共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目标和内容的审计工作目前己成为许多国家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对外开放的发展,要求政府的行为更规范,要求政府减少失实、提高效率及服务质量。因此,绩效审计在我国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相对传统审计而言,“绩效审计”对我们来说仍是个全新的概念,故本文拟就绩效审计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绩效审计;评价;问题;对策
    一、 绩效审计的概念
    引自英国国家审计署的解释,绩效审计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对主要收支项目和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向议会提出独立的资料、保证和建议;二、确定提高效益的途径,帮助被审计机构采取必要的措施改进控制系统。
    据此,笔者理解绩效审计其定义就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分析,评价经济效益的优劣,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其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独立性的监督活动。因此,绩效审计必须围绕三要素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
        经济性就是在适当考虑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获得或使用资源的成本(其实是要少支出)。效率性是指商品、服务和其他结果及其所用资源之间的关系,即一定的投人所能得到的最大产出,或一定的产出所需的最少投入(其实是支出合理)。效益性是指项目、计划或其他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关系。商品、服务或其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以及其他预期效果(其实是要求支出得当、支出有价值,而且是高价值)。
        实际上,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三者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区分。因此,绩效审计的绩效检查,必须将这几方面综合一起进行查察、考虑。
    二、 我国绩效审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审计理论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审计制度建立不久,就开始探讨绩效审计(当时也有人称之为经济效益审计)问题,并提出我国审计工作应该朝绩效审计方向转变。国家审计署对此也是一直持积极态度,倡导和鼓励审计机关在审计实践中探索和开展绩效审计。199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署首次提出:“在开展财务审计同时,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效益审计方面延伸”。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首次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体现绩效审计思想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得到发展。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既包括合规、合法性审查;又包括对党政领导任期内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专项资金审计,一方面要求检查财政资金支出的合法性、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包括对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价。
    从审计实践看,我们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仍不很全面,我国审计机关目前仍主要是以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为主,绩效审计的开展,尚处于试点阶段,在审计实施中也碰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我国现行的审计监督管理体制使绩效审计难见实效
    我国现行的审计体制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审计机关是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根据《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我国目前的审计监督实行上级审计机关和同级政府的双重领导且“以当地政府领导为主”。依照现行管理体制,审计机关在行政上受同级地方政府的管理,而且要对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如此就难免形成“自己审自己”的尴尬局面,要依靠这样一个“依附身份”色彩极浓的机构,去真正发现和揭露问题是不现实的。
    (二)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由于绩效审计是一种新兴的审计,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可接受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审计标准可供利用。目前能评价绩效指标的体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只有财务指标,没有非财务指标;只有历史指标,没有未来价值指标:综合性指标多,单项指标少,缺乏“预警”指标等等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标准缺乏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就不能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必须从其它来源“借用”标准或是自己设计某种标准,然后用以衡量工作成果,这往往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常常造成了对绩效的评价无据可依,无疑会影响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
    (三) 缺乏高素质的绩效审计人才
    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其表现在:审计人员普遍缺乏公共管理、行政法规、财政财务和现代审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对政府管理知识不甚了解;对传统审计技术较熟悉,而对现代审计技术较陌生;现场作业经验丰富,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部分人员的政策理解水平、业务技能较低。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政府绩效审计的效果。
    三、 我国发展绩效审计的对策
    虽然目前我国政府审计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尚存诸多困难,但绩效审计成为政府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广泛开展绩效审计的日程会越来越近。鉴于此,我们应未雨绸缪,多方采取措施,在观念、法制、人员素质、人员结构上为开展绩效审计进行一系列的准备。
    (一) 深化政府体制改革
    只有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部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状况,促进政府审计由纯粹的监督机制向完善的公共财产激励约束机制转变,从而解决制约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问题。政府部门效率的提高可以促使其致力于公共财产效益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良,进而也会更加重视审计部门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效益性、效率性的审计。
    (二) 尽快建立一整符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当前,在我国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情况下,需要审计人员在实践中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积极探索。在评价的内容上,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确定评价内容。在评价的技术标准上,要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渗透效益审计评价的内容;以国家审计准则为基础,创新效益审计评价的程序、方法。在评价的原则上,审计范围和评价内容的一致性要作为任何一项审计中应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充分注重实践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并且符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三) 加强绩效审计人才队伍培养
    审计机关应组织进行绩效审计的培训,让绩效审计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可以选派一些审计人员到绩效审计搞得好的国家去学习,具体体会绩效审计的操作,积累实战的经验。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力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培养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绩效审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用人氛围,优化整合审计资源,发挥整体协同绩效。要不断改进审计技术和方法,注重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提高审计人员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能胜我国任绩效审计工作的审计人才。
    虽然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但是随着几年来我过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政府绩效审计的也必然顺应潮流和发展需要而去的长足的发展。只要认清当前的形势,制定恰当的措施处理好制约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的因素,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必定在不久的将来迈上一个新台阶。(作者:朱会强 江苏灌云县审计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