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朱志宏(江苏省无锡新区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18日】
字号:【大】 【中】 【小】
    【内容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其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实行的一项监督管理制度,具有时间跨长、涉及业务范围广,政策性强等特点。经济责任审计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等审计风险更高。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积累的经验和认识,从理论研究入手,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探讨了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借以评价领导干部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状况,从而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涉及被审计人及单位各方面的利益,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一方面社会对审计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期望值越来越高,可容许的误差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如果审计结果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实,不仅会影响决策部门的决策,而且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甚至出现间接包庇违法违纪者,反过来也有可能误伤被审计人,从而丧失审计公信力。这充分说明审计人员做出全面、准确、合理的评价意见的难度也在随之加大,增加了引发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一、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人员通过对其所在企业或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方面审计后,发表了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做出了错误评价。严重的可能导致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的发生。具体来讲,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一般由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造成:
    (一)客观因素
    1、从被审计单位的各种管理因素分析,审计风险受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机构的可信赖程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尤其是内部控制状况是影响审计风险的直接因素。管理水平低,内部控制薄弱,使产生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大,审计风险就比较大。另外被审计单位经营水平和财务状况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也非常大。我们知道,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等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若这些资料本身存在有意虚假记载,无疑会对审计结果造成影响,更何况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在会计资料上明显反映,审计人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虚假现象所迷惑。
    2、经济责任审计是把对“事”的监督与对“人”的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其监督的范围广、程度深、力度大,针对的问题尖锐,涵盖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专项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多种审计形式,这些不仅加大了审计人员责任,也使审计风险大大增加。
    3、经济责任审计往往面临时间跨度大、任务重、时间紧、力量有限、需在有限时间条件下完成审计任务等实际情况,客观上必然影响审计的深度和质量。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安排,是由上级的指令或组织人事部门委托临时决定的,具有突发性和实效性,常与审计工作计划“撞车”,形成审计力量和任务的矛盾。同时,由于被审计人任职期限较长,期间国家经济政策、市场环境、财务制度等均会发生变化,有的接任时就没有清“家底”,失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由此在评价上发生偏差的概率也相应增加,这些都加大了审计的工作量和难度。再加上时间要求紧,往往是指令委托一下来就要抓紧进点,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审前调查、细化审计方案等,审前准备不充分,审计之中又抢时间赶进度,实质性测试范围往往达不到质量要求,仓促应战中很难保证审计质量。因此,时效性越强的项目,带来的审计风险越高。
    4、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事后监督,特别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更有可能“先离任后审计”,使审计失去了时效性。审计时间上的滞后导致审计结论的滞后,滞后的审计结果对于组织人事部门来讲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形成的损失职责不清,无法追究。这样审计结果的价值同样也制约了审计监督职能效果发挥,更会影响审计的权威性。
    5、经济责任界定难度大,不易量化,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办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需要界定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错误和舞弊责任等。责任的不明加大了审计风险。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前提条件,是领导人必须有事先预定的、明确的经济责任。若没有明确的职责与目标也就不能确认其应负的责任。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往往还会涉及到一些不可量化的非经济责任的内容,如领导水平、管理能力等,审计人员只能根据短时间内的审计调查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主观因素
    1、经济责任审计要围绕企业资产、负债、损益以及有关经济活动事项进行真实、合法、效益审计,分清领导干部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查清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又要查清由于领导干部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损失浪费情况;既要检查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损益形成的合法性又要核查领导干部个人对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执行情况;既要对审计中查出的问题进行处理又要界定领导干部所应当负的直接责任或是主管责任。与其它常规审计相比,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担任审计组长或主审的,应具有相当的宏观经济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但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承担任务存在矛盾。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加大了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一般的审计项目,审计对象不仅涉及到单位,而且还涉及到单位的领导干部个人。由于被审计人员是较高层次的领导干部,多为单位的“一把手”,审计评价将作为组织人事部门使用干部的参考依据之一,甚至影响到干部的任用或升迁问题,非常敏感,一旦出现差错或者失误,一般会引起复议和诉讼,因此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面对种种压力,审计人员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将经济责任审计混同于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计评价就事论事,泛泛而论,还有因工作的严谨性、细致性或延伸不到位,对被审计单位对外提供担保、存在正在诉讼中的未决经济案件等可能造成的或有损失,应承担的或有责任没有披露,或揭示不到位均会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引发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风险是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通过主观努力,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还是有可能将风险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以内。如何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从而防范审计风险,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改革现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管理体制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但是,由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接受党地方政府或组织部门的指令和授权进行的审计活动,因此,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建议在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设置专门的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机构,作为国家各级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行政上接受党委组织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的直接领导,实行专职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成果分别向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报告并负责,同时抄报国家各级审计机关备案的管理体制。为了保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经费需要,建议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行特别预算经费申请拨款和管理制度。
    (二)制定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制定统一的行之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操作办法,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主要是查明被审计者应负的经济责任,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有必要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规范性文件,以统一规范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三)建立双向承诺的法律责任制度
    由被审计对象和审计组组长分别对自己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审计质量、以书面形式做出承诺,并明确出现案例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这种制度一方面可促使审计对象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及相关资料,一旦出现审计对象隐瞒真实情况的现象,则责任自负,有利于规避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可增强审计成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促使其提高审计质量。对出具虚假承诺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不认真履行审计职责的审计人员追究法律责任,从而减少审计风险。
    (四)各部门通力合作,建立部门联系制度
    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及时沟通、互递信息,共同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在独立行使审计职能的同时,要加强与组织、人事、纪检部门的联系,把了解的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情况与组织部门掌握的领导干部考核情况有机结合,为审深审透提供线索。组织部门有责任提供领导班子和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使审计有一定目标。在确定审计计划,选择审计对象时,应与审计机关共同分析研究,确定审计重点,以解决干部考核中群众举报或反映问题的疑点。当审计查证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需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时,应由审计部门会同组织部门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分析研究,共同确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按要求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实施具有联动性,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是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不是审计部门一家的事。当审计风险的预防与控制超出了审计部门能力时,应实事求是地按风险因素的来源渠道区分责任,使集中的审计风险转移化解。
    (五)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数据库
    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数据库。对于已经审计,属于组织部门管理的党政领导干部,审计部门可分别填写各人任期内各项经济目标的完成情况,经费收支、财务管理、财务决策等职责的履行情况及历年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一览表,并输入计算机,建立审计对象情况数据库,待领导干部任期将满或即将调整时,对档案进行整理,就可以及时做出审计报告。这样既省时间又能延续掌握任职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将经济责任审计档案转交给上一级部门或地方审计部门,便于审计监督的连续开展。而且,当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对审计决定持有不同意见并提出审计行政复议时,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也可以为上一级审计机关进行行政复议提供维持或解除原审计决定的依据。另外,还应该看到,通过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档案数据库,可以对某位领导干部长期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反映,可以全面了解前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问题和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并确定本次审计的重点。从而避免离任审计中突击性较强,不能加强事中控制,只能提供一次性审计报告的弊端。
    (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抓好审计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执业水平,是确保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根本。实践证明审计质量与审计人员素质有着必然的联系,即审计人员的素质影响着审计的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组织分析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更要加强后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使之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需要。
    (七)建立审计失误追究制度
    建立审计失误追究制度为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意识,建立审计失误追究制度,对在审计工作中出现失误,造成审计结果不真实,视故意和无意、情节、涉及内容、造成后果等情况,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总之,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在不断扩展,审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应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建立规范的审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尽可能地防范和化解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朱志宏 无锡新区审计局)


    
【关闭】    【打印】